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

2016-08-23 16:09金丹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提升策略德育教育小学

金丹

【摘要】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因此,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来说,具有重要的启蒙引导作用。想要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高效性,使得德育教育真正深入小学生内心并发挥其对于小学生行为实践的引导作用,就需要深入认知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小学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助力。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9-02

随着新课程教学标准的不断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突出,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德育教育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虽然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得到体现,但是德育教育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其实效性的突出展现,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德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以及德育教育脱离生活实际。因此,小学德育教育要想实现高效性,就必须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笔者将从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而提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希望能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1.德育观念落后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习惯将考试成绩作为判定学生的标准,因此在很长时间内忽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落实,学校与老师也逐渐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因而也更加深入地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存在的合理性。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虽然德育教育已经在许多小学实现了课程设置,但是由于教师以及家长受到的应试教育影响深远,在德育教育的真正落实过程中,还是将德育教育放在了次为重要的位置,学习成绩仍作为判定学生的最重要标准,也在无形中使得德育教育成为了学生不予重视的一门教学。

2.教育模式单一

小学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常见的德育教育模式主要为说教式教学或者借助榜样的形象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学,这种单一性的教育模式显然无法对学生产生显著的影响效果。这与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作为爱好玩乐的小学生,其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够获得一些单调式的说教教学,教学内容缺乏生动形象性,很难吸引小学生的关注,而且若德育教育一直延续此种教学模式,还会引起小学生的厌倦情绪,最终使得德育教育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教学的体系尚未健全,也使得有关德育教育的评价体系的建设工作尚未得到真正的完善,不仅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评价时缺乏合理完善的体系,而且针对教师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也尚不完善。多数学校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学习评价时,多采用书面考核的方式,而且设置的答案较为单一,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学生由于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言论,但是为了达到标准答案的要求,许多学生在回答问题之时,往往不会真正将自我真实认知表达出来,只是为了迎合标准答案而进行缺乏真实性的表达,这样虽然小学生能够获得老师期望中的考核分数,但是学生对于德育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也使得德育教学成为了一种流于形式的无意义教学。

4.脱离生活实际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认知尚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对于相对抽象的德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对德育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转换,转变成小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理解到其中所宣扬的主流的价值理念,使得小学德育教育获得较高的实效性。但是,当前许多小学德育教育课堂在推进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拘泥于口号性的德育教育内容,使得小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呈现出“假大空”的特点,表面看来学生似乎对德育教育内容熟读成诵,但是究其本质,学生并不知晓为什么要以口号中所标榜的理念为行为标准,也不知晓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达到口号的标准。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存在着多维度的价值理念,学生在运用德育教育课堂所传授的价值观解决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时,会发现在一些状况下其价值观念与当今社会新的价值观念是冲突的,比如学生们所接受的德育教育是“在公交车要为老人让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大学生为老人让座反被老人打”的事迹,在面对这系列事情时,学生内心其实是充满疑惑的,其在德育教育课堂中所学到的理念并不能完全适用于社会,这种脱离实际的德育教育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的价值观念引导。

二、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德育教育只有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得到学生的理解。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该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认识到德育教育对其自身行为实践所发挥的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其更好地成长。比如,在进行有关礼貌用语的德育教育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使用礼貌用语所产生的效果告知给学生,让学生知晓在使用了礼貌用语之后,不仅会拉近与别人间的距离感,而且还会获得别人的赞赏与喜爱。小学生都想要被人喜爱,都希望得到赞扬,因此,其会深刻认识到使用礼貌用语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学习礼貌用语,并且使用礼貌用语。只有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被激发,德育教育才能够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2.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德育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行为,其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不同学科的教学过程也存在着重要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将德育教育发展为学科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让学生意识到德育学习是一个长期且广泛的学习任务。比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学习英语只是为了为其提供一种语言工具,不能为了学习英语而忽视对汉语的学习,不能看轻语文的重要性;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在让学生了解了“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之后,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宽容友好的重要性,让其知晓体育竞技除了成绩之外,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才是更应该获得赞赏的部分。比如在短跑比赛结束后,老师要对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进行相关德育教育,告诉他们跑步比赛是为了锻炼身体,与同学建立友好关系,成绩只是一个暂时性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他们的体育水平。

3.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教师的修养也会对学生的观念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只有老师以身作则,才能够使得德育教育得到学生的认可,因此,老师要不断进行自身修养的提升,不仅需要通过读书等渠道实现自身智力素养的提升,而且还应该以身作则,通过参加社会志愿活动,为学生建立学习的榜样。学生只有对老师实现了认可,才能够接受其宣扬的理念与价值观。

4.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教育只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才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比如,老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知晓,当遇到老人摔倒这种状况时,除了要爱老敬老外,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真想帮助老人,可以叫上过路的路人一起帮忙,避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三、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要做到形式与内容贴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接受习惯,才能够使得德育教学能够获得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最终使得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的提升,这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找到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年11期

[2]刘成伟.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困惑”[J].科技展望 2014年23期

[3]宁宏.农村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策略探讨[J].赤子(上中旬) 2015年14期

猜你喜欢
提升策略德育教育小学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