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双琴
【摘要】数学史,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文化性、励志性,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倘若能够将数学史中内含的上述特性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培养、引导,将能够起到积极地正向作用。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导入数学史,培养学生励志思维”、“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两个方面出发,通过理论结合课堂案例阐述的方式,详细论述了具体教学设计的方案、实施流程、教学效果,希望能够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数学史 励志思维 创造思维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97-01
一、引言
数学史的内涵价值,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著名数学家庞加莱曾经说过:“假设人类需要对数学的发展进行预测,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那么,对数学这门学科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性”。换句话说,倘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点教学目标,那引入数学史,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基于上述教学思想,融数学史于高中数学课堂中,需要教师侧重性地以培养学生思维模式为方向,设计完善的教学流程,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展开科学有效地教学评价,建构“数学史于高中生思维培养的闭环”,如此一来,才能将教学的效益提升至最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亦摸索了几种应用数学史,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以“应用数学史,培养学生励志思维”、“运用数学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两种方式的教学效益为最优,因此,特将上述两种具体教学策略的经验分享如下。
二、导入数学史,培养学生励志思维
数学史,是数学文化发展的承载者,在这部浩瀚的数学文化发展瑰宝中,记录了大量数学家的故事,其中,有很多关于数学家为学习或攻克数学难题,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努力奋斗,一心扑在数学研究上的案例、事迹。在多年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向我抱怨:数学科目太难,内容太深奥,学习起来缺乏动力。诚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科目,学习起来,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倘若教师一味地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自然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效应”、“抵触效应”,而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地引入一些数学名家学习数学的励志历史故事,则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思维疲劳,以榜样的力量,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励志思维。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出现倦怠情绪时,我会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光演算纸就耗费了几个编织袋来装得故事,通过这个数学史故事,为大家传递“坚持不懈,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信念。而当发现一些学生抱怨数学难学,没有学数学的天分时,我便引入我国著名数学家秦元勋的故事,在他中考时,数学只考了60分,但他没有因此气馁,通过勤学苦练,不耻下问,在24岁时,获得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类似的数学史励志故事不胜枚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结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引入恰如其分的数学史故事、案例,用数学名家励志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勇攀数学高峰,战胜自我,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整体而言,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
三、渗透数学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丹麦数学家H.G.Zouthon曾经说过:“通过渗透数学史,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一种历史文化感,还能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敏锐理解能力、鉴赏力,进而获得创造性思维能力”。他的话阐述了一个真理,即:渗透数学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而创造性,亦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向。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也十分注重利用数学史知识,去深入挖掘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相关章节时,我便引入了我国古代数学家为验证等比数列计算方法,不断创新创造的历史案例:明代著名律学家朱载堉创造性地发明了《十二平均律》,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结合律学,求解了相应率的管长。清代数学家陈世仁则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发明了以1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计算方法。此外,国外数学家们也采用创造性思维,在等比数列计算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提供了等比数列求解的不同方法等。
而当上述故事引证完后,我会将话锋一转,提出问题:“同学们,古代数学家在研究等比数列上,采用了丰富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让你们写一篇有关等比数列研究的文章,谈一谈心得体会,你是否能够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呢?”,如此一来,以创造性为主题,让同学们的思维得到了及时转移,又为他们布置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作业,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应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点关注的教学方向,而引入数学史,通过形式多样的数学史活动,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动力,则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应结合学情,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数学史材料,并通过创设科学、合适的教学流程,将其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数学史的认识中,掌握数学学习的内涵,使自身的科学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燕学敏.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与实施建议[J].数学通报,2009,(8):22-25.
[2]张国定,全面认识新课程下数学史的教育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0,(25):48-50.
[3]罗新兵,王光生.中学数学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