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课堂:教研活动的一种新范式

2016-08-12 13:14刘岩
化学教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研活动实施策略

刘岩

摘要:阐述了化学模拟上课的特点、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区别;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了化学模拟上课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化学模拟上课;实施策略;教研活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6–0038–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模拟上课”,又称“模拟课堂”、“演课”或“无生上课”,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参与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用语言描述课堂教学过程的虚拟教学活动[1]。由于其省时高效(时间一般15~20min),教学场所灵活易变,又能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和基本理念,因而成为时下一种新兴的教学研究形式,是教学研究范式的一种转型,并广泛运用于区域教研活动和各类评比中,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水平和教学能力。为此,本文结合案例对化学模拟上课的实施策略作初步探讨,以期为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而提高专业素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模拟上课的特点

1.1 体现教研活动的问题性

模拟上课是没有学生直接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更多地关注“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等问题。教研活动围绕某些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模拟上课将核心知识、概念等的教学流程具体化,以有效引发参与者进行针对性思考,侧重于教学问题的讨论及解决。

1.2 彰显对教师主体性的理解

模拟上课只有教师和“虚拟学生”的教与学的互动交流,重点展示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和主体性[2]。

1.3 显示教师对教学情境真实性创设的能力

虽然是模拟环境,但模拟上课具备真实课堂应有的一般要素,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执教者的语言表达、组织教学、操作演示、教育技术、板书板画等教学基本功,以及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情境和问题创设是否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是否合理、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等执教能力。

1.4 反映教师教学艺术性的水平

模拟上课没有学生配合,完全靠教师自编自导自演。不仅要反映教师对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而且要较全面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新、教学手段佳、教学评价得当、教学机智灵活等教学艺术性的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 模拟上课与说课的区别

模拟上课是在说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都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通过“说”来完成。

说课的“说”,通常就某一课题,说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流程等。不仅要说出“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侧重于理论性。

模拟上课的“说”,选取说课内容中的“教学流程”,把它具体化,教材的内容、地位,教学目标、重难点等均通过模拟上课呈现出来,突出实践性(详见表1)。

3 模拟上课有效实施的关键

3.1 精心安排,时间分配科学合理

模拟上课就是一场没有学生的“独角戏”,时间通常是15~20min,要在短暂的时间内深刻、生动地让听者听得明白,体现上课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课堂教学基本理念,必须科学合理地分配时间[3]。一般创设2~3min简洁有效的导入,之后针对主要教学内容展示,最后留1~2min进行巩固练习和知识小结。

3.2 教态得体,教学语言精炼准确

模拟上课展示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教师要表现出充分的自信、饱满的精神,语言规范、精炼、流畅、生动。可适当通过目光、表情、手势等来表情达意。避免出现无意义的肢体语言或胆怯表现,如背着手、低着头、手指下意识地摆弄粉笔等。

3.3 详略得当,设计体现亮点特色

模拟上课不能平均用力,应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抓住教材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加以详细阐述。首先考虑本课需重点解决几个问题。其次,考虑每一个重点问题通过什么方式传授,其中在哪个问题上可设计特色亮点吸引听者注意。

3.4 讲演结合,师生互动鲜活自然

模拟上课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要模拟得贴近真实,尽可能显现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各种信息,就需要有学生意识——眼里有学生,心里装学生,话里含学生[4],做到此时无“生”胜有“生”。

师生互动主要在课堂提问和讨论中进行,学生的回答可通过教师的转述,语速、语调的控制和教师的评价加以适当区分。对于旨在引出后续内容的简单问题,不需学生给出明确回答,短暂停顿即可;对于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分析思考后给出的,教师应自己巧妙说出。比如,“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我们知道了……”,“刚才大家说得都很好,把它们归纳一下就是……”,“这位同学的方法很好,他采用的……”。这样既评价了学生的回答,又总结了重要知识点,让听课者自然地体会到师生互动,呈现模拟课堂的“真实”。

3.5 弹性预设,应对生成巧妙机智

由于模拟上课省略学生活动的具体过程,所以教师对学的状态只能作出预设。为了体现教师在虚拟环境中对问题的预见与处理能力,必须准确判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与反应。不能把每个问题都设计成回答正确率极高,因为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各种不同的学情。应找准学生思维的障碍,从多方面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预设学生适时犯错,在疑难处犯错、在思维节点处犯错等,通过教师对“学生”犯错的处理,如对错误回答的包容性、激励性评价,对生成性资源的即兴利用,对思维误区的因势利导等,让知识在出错、纠错中获得建构,同时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的弹性与张力,凸显模拟课堂的生动与灵动。

3.6 手段多样,教学效果提升有效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模拟上课同样应利用这一学科特点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实验的内容和呈现方面做文章,或改进、或增补、或创新课本实验,并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不同形式有机结合,恰当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等方面。其中具有创新点的实验,可现场演示,效果较播放视频或“黑板实验”事半功倍。

恰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也可提升模拟上课效果。可制作PPT辅助教学,将其使用性与实效性有机结合,让听者在看评的同时增加直观感受。

精心设计的板书同样能给展示效果增色。板书力求重点突出,脉络清晰,书写规范,体现知识建构,让听者进一步感受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4 模拟上课案例及分析

下面以笔者2015年11月获得连云港市教研员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模拟教学为例(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进行分析探讨。

4.1 情境导入

(上课伊始组织教学的开始语)

时间过得真快,央视猴年“春晚”的筹备工作已经拉开序幕,听说刘谦又要上春晚了!(稍停顿)嗯,我也跟大家一样期待!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魔术。请看,这是两只口对口放置的“空”集气瓶,用一块普通的布(当众展示正反两面)盖住瓶子,我们一起见证奇迹(左手轻扶上瓶底,右手在布下迅速抽出两瓶口之间的透明塑料纸攥在手心,并揭去布。塑料纸顺手藏在布下,放置讲台一侧)。哇!空瓶里竟然浓烟滚滚!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

[设计分析]新课引入要打造亮点,宜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本环节“空瓶生烟”的小魔术耗时1.5min,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滚滚浓烟的“无中生有”,魔术中的神奇现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化学奥妙的愿望。

4.2 新知探究

4.2.1 物质由微粒构成

很久以前,许多学者从日常现象,如闻到花香、湿衣晒干、糖块入水消失等,提出了物质由微粒构成的设想。科技的进步,证明了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眼睛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板书:一、物质由微粒构成)

借助现代先进的仪器,我们不仅能观察到分子、原子,还能对其加以操纵和控制。

[PPT]①这是苯分子的照片(见图1);②黑色部分的“中国”是科学家移走硅表面的原子构成的文字图案,它使人类能够直接观察到物质表面上的单个原子(见图2);③排列铜原子、铁原子形成的图案(见图3);④2013年5月科学家通过排列组合若干碳原子,拍摄的世界上最小的微电影《A BOY AND HIS ATOM》(片名《男孩和他的原子》)[播放视频40s](见图4)。

以上事实说明分子、原子等微粒是真实存在的。

[设计分析]模拟上课忌平均用力,应抓住教材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加以详细阐述,其他内容则简单带过。

本课是从宏观世界跨进微观世界的第一课,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对微观粒子增强感知。借助图片、史实和微电影等手段,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微观世界,其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切合了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断排列组合的几十个碳原子构成的男孩玩球、跳蹦床等情景,趣味盎然地展现了科技的神奇,使学生对原子存在的感知真实而具体。

4.2.2 构成物质的微粒特性

(1)微粒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物质的微观构成。

[PPT图片]①水(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②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由大量的二氧化碳分子构成);③铜块(由大量的铜原子构成)。

[展示球棍模型]人们为了直观地认识微粒的结构,通常采用它们的模型。讲解水、二氧化碳和氢气每个分子的构成(略)。

水是大家最熟悉的物质之一。那么一滴水中有多少水分子呢?(PPT中若干个“0”逐个出现,以示数目之多)约有17万亿亿个!如果让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要数3万多年!

如果把一个水分子放大到小拇指的指甲大小,那么同比例放大后的手将能握住整个地球!由此,你感受到微粒有何特性?对,微粒的质量、体积都很小。(板书:二、微粒的特性 1.质量、体积都很小)

[设计分析]该环节内容易懂,只需选用图片、模型、数字等典型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有效展开对微观世界的合理想象即可。

(2)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下面用实验继续探究微粒的其他性质。请1~4小组完成探究活动1、2,请5~8小组完成探究活动3、4。小组成员要相互合作,细心观察,并对现象认真分析思考。

[设计分析]实验是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和核心,模拟上课同样应该依托实验体现学科特点。

针对学生初次接触“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将核心问题设计为四组操作容易、现象明显、探究性强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和观察宏观现象和变化,然后逐步引导其从微观粒子水平上理解和解释,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

[PPT]探究活动1

1.向试管里滴有酚酞的少量蒸馏水中滴入1滴浓氨水。

2.向空胶囊板的一列凹槽中各滴入1滴酚酞溶液,向果冻小盒中加入2mL浓氨水,用小烧杯将其罩起来(见图5)。

(稍停顿)同学们进行实验都很投入,积极动手,配合默契。现在基本完成。请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第1组同学,你们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位同学说“酚酞都变红了。实验1说明氨水能与酚酞溶液直接作用使其变红。实验2离氨水近的凹槽内酚酞先变红,且颜色较深;离氨水远的凹槽内的酚酞后变红,颜色较浅”。你观察得很仔细,能解释实验2中酚酞溶液并未与浓氨水直接接触,为什么仍变红吗?他认为“构成氨气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其他同学同意吗?嗯,大家都赞同。(板书:2.微粒在不断运动)

能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吗?哦,许多同学都知道。你来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你再来,“湿衣晾干”、“汽油挥发”……大家的回答很正确。

[PPT]探究活动2(见图6)

两只烧杯中各倒入20mL冷水和热水,分别加入3粒大小相同的品红固体。

请第2组交流。“冷水中品红扩散得慢,热水中扩散得快”。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得越快”。对,这也可用生活经验来说明,如衣服在阳光下干得较快。

(3)微粒之间有间隔

[PPT]探究活动3(见图7)

将胶头滴管去掉胶帽,在玻璃管上端作标记。中指堵住下口,拇指和食指捏住玻璃管,加入等体积的水和酒精至标记处。拇指顶住上口,上下颠倒混匀。

第5组同学,通过探究你们发现了什么?

“等体积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谈谈你们对此现象的看法。“微粒之间有间隙,混合时相互填充到对方的间隙中”。说得有道理。(板书:3.微粒之间有间隔)这与宏观物质黄豆和沙子混合后总体积减小的道理类似。

[设计分析]新颖、实用、简约、环保的实验改进,既能体现教学的亮点,又能让听者听出兴趣。

探究1,将教材实验中的烧杯由生活中的胶囊板凹槽、小果冻盒代替,实验时间短,药品用量少,绿色环保。胶囊一列凹槽中酚酞溶液的红色渐远渐淡的现象,让学生似乎“看见”了氨分子的运动轨迹,宏观现象的微观实质形象真切地展现在面前,学生自然感受到分子的运动特点。

探究3,用除去胶帽的滴管做实验,试剂用量更少;通过滴管的尖嘴细管部分观察液面变化,现象更明显。

[PPT]探究活动4(见图8)

针筒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慢慢推动活塞。

第7组同学,针筒内的水和空气能否被压缩?知道原因吗?

噢,推动活塞时“感觉空气容易被压缩,水难以压缩”。他们认为“固体、气体和液体微粒之间的空隙不一样”。请看不同状态微粒的间隔示意图(见图9),发现了什么?对,物质的状态与微粒的间隔有关。气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大,施压时容易压缩,而液体微粒间的空隙较小,不易压缩。

向轮胎、篮球中充气,以及把石油尾气加压装入钢瓶制成“液化气”等日常现象,道理同此。

前面我们曾利用热胀冷缩原理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那么热胀冷缩的微观原因是什么?有同学说“分子受热变大,遇冷变小”,有同学摇头,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请看温度变化时的微观模拟(PPT动画),受热时微粒空隙增大,冷却时空隙减小,而分子本身体积无变化。显然,热胀冷缩现象归因于微粒间隔的变化。

[设计分析]为了体现教师在虚拟课堂中对问题的预见与处理能力,必须较为准确地判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反应。

针对学生常见错误“热胀冷缩时分子大小改变”,预设此处犯错,但教师并不急于解释或简单评判正误,而是引导其从微观本质上思考宏观现象,最终理清疑惑,作出合理解释。

4.2.3 从微粒角度看物质的变化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那么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有什么变化呢?(板书:三、从微粒的角度看物质的变化)

请同学们结合微观模拟动画,小组讨论:

(1)“水的蒸发”和“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两种变化中水分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稍停顿)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看来有结果了,交流一下。

归纳大家讨论的结果,就是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分子本身没变,水分子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水分解时水分子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种类改变,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板书:分子的概念)

(2)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看,水分子是如何变为氢分子和氧分子的?

这位同学观察得很细心,他看到“分子先分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3)该变化过程中,原子有没有继续再分?

刚才那位同学还想说,请继续,“没有再分”。所以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原子。(板书:原子的概念)

不仅这个反应,其他化学变化同样如此,如前面所学的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我们用彩色磁扣(说明所代表的氢、氧原子)来模拟其微观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反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为水分子和氧分子。

请你说,(4)该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是否改变?

是的,没有改变。

由此可见,(5)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听到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友情提醒,注意结论的严谨性哟!上述“水的蒸发”中分子本身没变。对,现在同学们讲完整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设计分析]由于听者无法看到学生的表现,容易对教学过程不自觉地从自己的角度加以判断,所以讲课不宜“过细”,应瞄准教学的关键点,尽可能凸显难点突破的设计。

化学变化前后微粒的种类、数目是否改变是学习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借助反应过程的微观模拟动画和磁扣模型的拆分重组,直观地模拟分子的分解与原子的组合过程,使抽象的过程形象化;以连续5个彼此关联的递进式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帮助他们初步在微粒水平上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4.3 学以致用

4.3.1 魔术揭秘

以上我们对微粒的特性已经有所了解,那么引课的小魔术也就不难揭秘了。(略)

4.3.2 迁移运用(略)

4.4 结语

微观世界的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习,将来进一步探索微观世界更多的奥秘。

4.5 布置作业(略)

[设计分析]模拟课堂应和真实课堂接近,为保证课堂结构完整,最后应留1~2min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或知识小结及作业布置。

(下课的结束语:同学们,再见!)

参考文献:

[1]黄萱宁.模拟上课的关键点初探[J].广西教育,2014,(5):89~90.

[2]吴健.优化体育模拟上课的策略与注意事项[J].体育教学,2014,(7):49~50.

[3]曾红艳.浅析生物课堂教学的模拟上课[J].中学生物学,2013,(5):32~33.

[4]莫豪庆.体育与健康模拟上课应该抓住关键“五意识”[J].中国学校体育,2012,(10):58.

猜你喜欢
教研活动实施策略
基于智慧云录播课堂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专题研究:为教研活动打开另一扇窗
体验营销在遵义旅游业中的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探讨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系中的实施策略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