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沈孟康 吴立军 肖红
市场营销专业“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①
——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沈孟康 吴立军 肖红
摘 要:本文基于区域“中小微民营企业居多、需求结构呈现显著行业特点”的人才需求特征,按照“服务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利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小榄学院的产业学院平台,实施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对接、三进入、三分段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并重点阐述实施校企共培、半工半读、三分段“小微”订单班人才培养改革,建立基于镇区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 产业学院 “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小微”订单班
在建设第三批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过程中,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具体承担以建设镇区产业学院(小榄学院、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为抓手的“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深化“工学结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等建设任务。市场营销专业2012年立项为广东省首批高职高专重点建设专业,2013年立项广东省高职高专示范建设专业。通过重点专业教学改革和示范专业建设,专业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工作,并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果。
以珠三角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珠中江西岸产业发展战略为导向,依托中山区域内“一镇一品”的产业格局,构建“政校行企”紧密合作的专业建设机制,确立了“服务产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建设思路,要充分利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小榄学院的产业学院平台,实施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三对接、三进入、三分段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以突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的真实性、教学对象的主体性、教学基地的开放性。
3.1专业定位与分析
区域产业特点:(1)区域产业规划需要大量复合型营销人才。《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速向“营销中心、技术中心、创意中心”等高端延伸的区域发展战略。(2)区域产业升级需要创新专业建设模式。中山拥有国家级产业基地26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14个,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7个,基本形成“一镇一品”的产业形态。由“生产代工集散地”向“品牌创新中心”升级的专业镇发展战略对营销策划和品牌运营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即应将营销与具体产业结合,形成“一镇一品一方向”的专业建设模式。(3)区域产业特点主导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中山产业结构表现为第二、三产业占比很大,中小微民营企业居于重要地位,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向品牌策划、渠道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文化创意等复合营销方向转型。
人才需求特征:据调研资料显示,珠三角营销人才需求呈现以下特征:(1)营销人才总体需求保持旺盛增长势头,需求结构呈现显著行业特点。需求量最大的行业包括批发与零售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以及信息软件行业。(2)营销人才需求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中高级营销人才十分缺乏。中山电子、五金、制衣、日化、食品和音响等特色产业发展迅速,生产、销售和配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迫切需要既懂相关行业又懂营销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面向房地产开发销售、汽车销售企业的销售顾问、市场专员、策划助理、客户管理等岗位,掌握市场调研、产品管理、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价格策划、促销策划、渠道管理、客户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市场分析与调研、销售方案策划、营销管理等专业技能,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区域“中小微民营企业居多、需求结构呈现显著行业特点”的人才需求特征,围绕学校“创新政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完善一镇一品一专业专业建设模式”的建设思路,实施三对接、三进入、三分段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企业针对性与学校规模化需求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在于解决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三对接”解决课程体系,教什么的问题;“三进入”解决课程内涵,怎么教的问题;“三分段”解决教学组织,在哪里教的问题。
图1 市场营销专业三对接、三进入、三分段“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
(1)基于“三对接”,优化课程体系。“三对接”的课程体系是指专业教学对接终生教育,加强人文素养和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对接职业标准,改革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技能课程;对接工作流程,建设专业实训和实践课程。基于“三对接”基本思想优化宽窄兼顾的五大模块课程体系:即人文素质、专业基础、核心和方向技能、实训实践以及岗前实操。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既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兼顾专业方向的知识技能,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三对接”五模块的课程体系
(2)基于“三进入”,强调课程内涵。“三进入”是指企业进校园,工作室进专业,项目进课堂。“三进入” 强调课程内涵建设,严格落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破解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诸多共性难题,如学校教学稳定性与企业经营不确定性的冲突,校企合作松散性、不持续性等。企业进校园为校企合作提供稳定平台,解决以往不持续性和松散性问题;工作室进专业,依托合作企业设置营销策划工作室、市场调研工作室、网商推广工作室,校企双方实现互利双赢,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项目进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学单纯依靠案例或虚拟仿真教学的模式,增加了企业真实项目实操,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基于“三分段”,加强教学组织。“三分段”是指改变传统教学组织形式,按照“学习、学习+工作、工作”逐层递进的三阶段流程组织教学过程。专业教学的6个学期分成三个阶段,第1~4学期以行政班级形式组织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训;第5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求职方向,以10人左右为项目小组,进入小榄学院的工作室,上午以行政班级形式统一授课学习,下午以项目小组为单元到企业工作室开展工作,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完成核心技能课程学习;第6学期学生进入企业完成全职顶岗实习。通过柔性化的教学组织管理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两种学习情境的的快速转换和有序衔接,以保障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3.3人才培养模式成效
(1)实施校企共培、半工半读、三分段“小微”订单班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小微”订单班是市场营销专业创新探索“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举措,传统订单培养存在时间长、规模大(一般为一个行政班级)、成本高、学生毕业外流等诸多问题,企业参与订单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全程订单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宽厚的专业基础,导致二次就业难和个人职业发展受限,学生在选择参与订单培养时顾虑重重。为解决传统订单培养两大现实问题,市场营销专业从重构课程体系开始,将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规划为五大模块:人文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方向技能模块、顶岗实践模块,其中“小微”订单培养集中在大三第一学期“方向技能模块”和“顶岗实践模块”阶段,学生在修完营销核心技能模块后选择进入不同行业(如房地产或汽车),在企业中边工作边学习完成职业岗位技能的培养。考虑企业人才储备实际情况,订单班规模设置为10~30人,学生遵循自愿选择的原则,不愿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则继续执行传统培养方案,参与订单培养的学生,利用企业的培训课程置换原课程学分,为学生提供两条技能培养通道(见图3、图4)。图3中阴影部分为订单培训期,第5学期(即大三第一学期)。考虑企业需求,订单培养实际可从大二第二学期暑期7月份至次年1月共计6个月时间。订单培养为半工半读形式,学生按企业、学校制定的课程计划完成学习和工作,如因学生原因离开培养企业,即为课程考核不及格。
完成订单培养后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习单位。基于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合作企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营销企业和房地产营销企业。校企共培、半工半读“小微”订单班的实施有效落实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增强了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学校内涵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图3 校企共培、半工半读、三分段“小微”订单班人才培养路径
图4 校企共培、半工半读、三分段“小微”订单班人才培养流程
(2)建立基于镇区产业学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第一,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组织机构,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运行机制。镇区产业学院(小榄学院)实行“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四方参与的理事会运行制度。结合专业进小榄学院工作,修改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运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并在小榄学院为学生建设实习实训平台。第二,将行业协会和典型企业引入小榄学院,建立一套专业、行业、企业三方定期联系的互动机制。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例会机制,制定专业建设工作计划;建立兼职教师的选聘与激励机制,小榄行业协会企业推荐企业人员聘任为兼职教师;建立顶岗实习动态监控评价机制,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兼职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评价学生出勤率、工作数量和质量等;建立互派挂职交流机制,开展双方互访、举办专题讲座、教师挂职锻炼、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兼职等活动;建立校企合作管理与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建立企业兼职教师一对一联系制度,提高企业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建立小榄学院营销实训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小榄学院教学模式,制定项目学习小组管理制度等。第三,按照市场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构建场景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专业教室。如参照企业商务谈判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构建商务谈判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室;依据企业汽车营销工作内容,构建汽车营销理论与实践一
体化实训室,实训室按照“客户接待—需求分析—车辆介绍—试乘试驾—车辆报价—异议处理—签约成交—车辆交接—售后跟踪”的工作流程划分为八个功能区,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便于组织小组自主学习行为活动。第四,利用镇区产业学院“企业进校园的工作室”开展工学交替教学活动。利用小榄学院与中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会计咨询公司等企业共建的市场营销实训基地、会计实训基地、电子商务孵化园,大力推进“工、学、产、研”校企合作,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操平台,安排会计、营销、电商专业学生在基地和孵化园实习实训,改变传统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探索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技能为主的教学方法,夯实学生专业技能。具体运作中,学校按计划安排学生进驻实训基地参加实习实训,负责入驻学生的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工作,校企双方共定实习实训课程方案,企业承担每日半天教学工作量,实习实训时一个导师负责约6个学生,实行小班指导、跟踪、评价和考核。企业负责引入实操导师团,组织资深导师进驻。延伸镇区的产业学院长期与校外企业合作,企业真实环境为工学交替提供了教学场所,既解决了部分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又为开展工学交替提供了稳定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亚非,张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机制创新探析[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1).
[2] 杨继,孙国,吕光雷.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7).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c)-183-03
基金项目:①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重点项目“基于校企合作的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JYA12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沈孟康(1976-),男,湖北人,副教授,经济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