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卫卫,田富俊,郑逸芳
(1.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02)
基于就业与成长需要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
胡卫卫1,2,田富俊1,郑逸芳1,2
(1.福建农林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02)
摘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与成长的需要。通过对不同性质用人单位的调研分析,总结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围绕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媒体、家庭、大学生等主体构建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六维协同模型”。在厘清各个主体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与作用机制上,从完善大学生课程实习与专业实践制度、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完善的就业技能培训与网络共享课、搭建以融合媒体为依托的沟通平台、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培养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就业和成长;培养模式,六维协同模型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020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震惊教育界的“钱学森之问”,至今仍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在影响大学生就业和成长的众多因素中,高校的培养质量不再作为唯一的因素,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应该是“去中心的”多元主体培养模式。由于社会竞争越发激烈,就业市场上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也显示出各培养主体之间协同能力的不足。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亟需转变传统的培养模式,逐步构建以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媒体、家庭、大学生之间的多元主体培养体系,这为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提供方向。
一、就业与成长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
(一)数据来源
在供需不平衡的人才买方市场上,了解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和成长的具体要求,对探索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福州、厦门、泉州3个地区,5大类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进行访谈调研,共收取有效问卷280份,其中,政府部门25%,事业单位5%,私人企业48%,国企8%,合资企业14%,政府部门数据主要来源福建农林大学MPA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于基层政府的各个部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调查访谈所占比例
(二)指标构建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归结为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发展性能力(表1)。其中,基础性能力是大学生为了在社会生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专业性能力是从事岗位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发现、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发展性能力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事业发展、价值实现的能力。
(三)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
通过用人单位对各个指标的打分来确定哪些指标相对比较重要,根据重要性程度,划分为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比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5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5分,4分,3分,2分和1分。先算出单个指标的分数,再除以所有指标的总分,所得百分比为相对重要程度,如图2所示。从18项指标的综合排序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各项能力的总体看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道德素养和团队精神均为6.11%,是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重也比较高,分别为5.87%和5.90%。而胆识、前瞻性比重相对较低。
图2 各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综合评价(排序)情况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整理分析,可知:不同性质的用人单位对大学生成长和就业的具体要求有共性也有差异。
1.同质性。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在5类不同性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上,重要性排在前五位的能力中基本都有团队精神和道德素养这两项指标,只是排名先后略有差异。人际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在4类不同性质用人单位中得到关注。可见,团队精神、道德素养、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种能力在不同性质用人单位中都是比较重要的。
2.异质性。政府部门因其工作特性,最看重人际交往,以及具有服从与配合之义的团队精神这两项能力,这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与其他4种单位差异较大的是,国企非常看重大学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主要是因为在国有企业中有着特有的工作组织与人员晋升规则,其中感染力能够渲染一种积极上进的活力,亲和力能够使人体会到人情关怀,这对工作开展、职位晋升有着重要影响。事业单位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要体现它在实践中的专业素养,比如学校看重的是教学技能和师德,医院更加看重医术和医德。合资企业是中外双方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来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组织形式,由于政策环境、合作模式、利益调配等不断变化,双方在体制、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客观上需要工作人员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
上述调查结果,为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要紧紧围绕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来进行优化与创新。
二、基于就业与成长需要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六维协同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培养体系的三阶段划分
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培养体系,当然这个培养体系不是一蹴而就能实现的,它会有一个演化渐进的过程[1],分为以下3个步骤:
第一阶段:政府单—主导阶段。这个阶段以政府激励为主,政府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体现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政府的相关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如增加助学、助贫金,提高奖学金等来鼓励和支持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大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培养机制的创新。
第二阶段:家庭-大学生-高校三元主导阶段。随着政府相应的激励和保障机制的到位,大学生的培养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且直接关乎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政府和相关的教育部门作为支持者,高校是培养的主体,大学生是培养的客体。同时,高校与家庭的联系互动为大学生培养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家庭的亲情力量让大学生在面对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环境更加自信,此时,家庭作为辅体的重要作用也显现出来。
第三阶段:媒体-用人单位双元主导阶段。这个阶段媒体和用人单位起着重要作用。媒体有着先天的社会资源和渠道优势,可以帮助用人单位发布用人需求信息,大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掌握更多能力素质提升的知识和技能。用人单位也能够通过媒体掌握大学生的一手信息,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求职取向。媒体的力量打破了传统用人单位在获取人才消息闭塞,效率低下,主动性不足的局面,提供了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双向的选择渠道,凸显出了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地位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六维协同模型”的构建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仅仅依靠高校很难适应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和成长的需求。这不仅仅是高校的单方面义务,社会、政府、用人单位等组织在培养大学生就业和成长的过程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想改善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需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避免“学无可用,用非所学”。根据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大学生培养的阶段性划分与作用主体,构建出满足大学生就业和成长需求的“六维协同模型”。所谓“六维协同模型”是指由高校、用人单位、政府、家庭、媒体、大学生自身6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培养模式,体现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如图3所示。
图3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六维协同模型”
上述“六维协同模型”显示了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媒体、家庭、大学生这6个构成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作用机制。其中,政府能够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提供资金、政策的支持;高校通过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等来提升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媒介,为高校提供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而用人单位通过媒体了解大学生的应聘信息;家庭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给予更多的亲情关怀,给以安全感和归宿感;用人单位给大学生提供实习的经验,而大学生可以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新思维和新方法运用到实习之中,实现双方互利。
(三)“六维协同模型”的重要性简析
大学生培养“六维协同模型”揭示了在大学生培养中各个主体的因果关联以及先后作用机制,为大学生就业与成才提供了时间、空间、逻辑和行为上的理论支撑。从中可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而是要基于一种“善治”理念的多元主体和客体的协调配合和大力支持。为此,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创新与优化过程中,需要厘清并准确把握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媒体、家庭、大学生这6个构成主体所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政府单一主导阶段、家庭-大学生-高校三元主导阶段、媒体-用人单位双元主导阶段分别应该承担的职能,做到不缺位也不错位。
三、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改革的对策建议
基于就业和成长需要的大学生“六维协同模型”培养模式是对传统单一主体培养模式的优化。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紧紧的围绕着“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发展性能力”的要求采取相应的举措。
(一)完善大学生课程实习与专业实践制度
大学生实习主要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设计)等形式,可归纳为两大类型:一是针对单一课程且周期较短的课程实习,二是针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且周期相对较长的专业实践,两者侧重点不同[2]。做好大学生实习工作,对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至关重要。高等教育主管部门2007年出台《教育部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规定》,但落实情况不甚理想,主要原因是校方因缺乏外部资源难以找到实习单位而无法安排实习工作,为避免承担学生外出实习存在的潜在风险而刻意压缩实习课程,大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并没有真正的动手实践。为此,为促进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其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就是完善大学生课程实习与专业实践制度,严格考核高校开展大学生实习的落实情况以及用人单位接收学生实习这一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在不同教学阶段统筹安排学生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在两大教学中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团队精神、专业素养等能力,使培养的大学生更加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与专业课程体系
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需要高校建立完善的学科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开展学科评估,优化高校学科结构。对于确实需要设置的学科,应该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规范与指导,增加应用类、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坚决去除内容过于宽泛的课程以及内容明显重复的课程[3]。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跨专业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修订跨专业和跨学科的培养计划;同时高校要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指导教师队伍;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交叉学科知识的传授,拓宽专业口径,由专业化系统知识向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延伸,以此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
(三)设置完善的就业技能培训与网络共享课
尽管高校都有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或就业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建立就业指导中心,但大多局限于形式上,培训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低,高校的就业指导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等使得培训的效果不理想,大学生能力素质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4]。所以,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建立完善的就业技能培训,聘请专业知名的就业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有关就业方面的技能以及更新学校落后的就业指导软硬件设施[5]。伴随着网络教学的发展,课程共享已经成为提升高校教学资源利用率、降低教学资源开发成本的重要途径。为此,应该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积极推进网络共享课程建设,通过利益补偿机制合理处理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健全网络课程的共享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可自主选择、可随时随地学习、可人机互动的网络资源库。并且,高校应将网络课程纳入正常课程体系进行管理与学分考核。
(四)搭建以融合媒体为依托的沟通平台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媒体在大学生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媒体不仅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而且能够依托自身媒介资源,做好就业信息发布、择业观引导等工作。为此,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模式的重构应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在高校-媒体-用人单位之间搭建起以融合媒体为依托的沟通平台[6]。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各自优势,广泛收集公众的心声、用人单位的需求,并积极收集世界各地的有关大学生培养的最新成果,促进大学生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融合媒体来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争取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培养的支持[7]。
(五)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培养机制
在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中,要充分发挥高校和用人单位两大重要主体各自的优势,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培养机制。一方面,高校应主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建立以用人单位需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模式,努力创造有“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发展性能力”的全方面发展人才。教师在教授学生时,须“授之以渔”,以引导为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精神。此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应把社团学生会团委任职、寒暑期社会实践等纳入实践学分,联合用人单位加长实习时间,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等能力[8]。构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协同培养机制,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实践基地建设协议中要明确的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建立实习实践基地的协调与领导小组来促进合作的顺利开展。为促进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双方可以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进行资源共享,即高校可以聘请具有理论基础的用人单位专家担任校外指导老师,用人单位可以聘请高校老师对发展规划、制度设计、技术创新等给予指导。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和用人单位合作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全面推进人才培养的合作与交流。
参考文献:
[1]车莉.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大学生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10):70-73.
[2]程晓农.面向需求,协同创新,提升为国家地方科技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J].高校教育管理,2012(4):1-3.
[3]岳昌君,杨中超.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2(4):35-44.
[4]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23):6-8.
[5]雷国铨,陈菁.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83-87.
[6]陈端吕,彭保发,王亚力,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5(5):10-13.
[7]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8-121.
[8]宁莉娜.在高校特色建设的视域中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机制[J].学术交流,2008(1):185-187.
(编辑:杨建肖)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用人单位需求的大学生能力素质培养框架构建与实现路径研究”(编号:FJJKCG14-172)。
作者简介:胡卫卫(1990-),男,河南济源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生态文明和廉政建设。 通讯作者:田富俊(1975-),男,福建大田人,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管理、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927(2016)01-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