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

2016-10-18 16:22刘寅刘恩海赵坤正万文雷
科技视界 2016年22期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刘寅 刘恩海 赵坤正 万文雷

【摘 要】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生是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教育创新、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结合当前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主要模式,分析该模式下存在的常见问题,阐述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校企联合教育模式的改进措施,即强化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考核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制度,为校企联合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Abstract】With the current main engineering graduate training mode of enterprise cooperation,analyze common problems exist in this mode, expla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training mode,proposed improvement measures.That is,strengthening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mentor,and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the reform of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Engineering graduate;Enterprise cooperation;Training model

0 引言

2005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强调要在我国建立多样化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1]。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均已开启校企联合模式对工科硕士研究进行培养教育,而且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不仅可以缓解高校师资力量匮乏的难题,还加深了高校与企业的技术合作,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但是,改模式也暴露出了一系列不足之处,诸如校外导师的聘请规范性、联合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等。作者通过对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常见模式和所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了这种联合培养的意义,讨论了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对新形势下研究生的创新培养具有理论意义。

1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现状分析

1.1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主要模式

1.1.1 校企“双导师”制

校企“双导师”制主要是高校为达到培养工程硕士的目的,为工科硕士研究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性科研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培养构建了“双师型”导师制,他们互补的知识模块能够使研究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的同时弥补工程实践的空缺,让研究生能够有机会到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了研究生培养中的科研实践环节。2011年8月,江苏省委教育委员会率先召开江苏省高校领导干部学习大会,大会明确强调校企联合培养实行双导师制的重要性,并表示江苏省未来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要以产学研为基础的联合培养为目标[2]。由此可见,“双导师”制已经从高校联合推广上升到政府着力推进的政策层面。企业导师的参与不仅可以缓解高校由于研究生扩招引起的师资力量紧缺的严峻局面,还可以为企业储备专业性的优秀人才创造有利的条件,提高就业效率。

1.1.2 校企项目合作形式

关于校企项目合作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校以具体的科研项目为依托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而展开的研究生培养方式,让研究生参与整个项目的研究过程,通过研究生实际的科研磨练、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另一种是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着国家的科研任务,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爱好等选择合适的课题方向,参与项目的各个阶段,共享高校和企业的科研资源,有效的完成校企联合培养任务[3]。该模式的特点是高校可以根据培养目标为研究生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然后借助企业的设备和劳资优势,锻炼学生研发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就业提升竞争力。

1.1.3 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

校企共建联合培养基地主要是高校和企业提供资金、人力、物力等,共同创办联合实验基地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然后进行工程技术或科研项目的研发、新型科研成果转化或校企联合申请研究课题等。在这种联合培养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选派一批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科研能力的员工到高校继续学习,由学校负责培养管理,待毕业后返回原单位。与此同时,学校也可以定量派遣部分研究生去企业中完成科研课题,提前接触企业文化与工作氛围,促进人才与技术的交流。

1.2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存在的问题

1.2.1 企业导师的选聘缺乏合理制度

企业导师是学校根据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慎重聘请的,担负着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重大职责,是提高研究生科研质量水平的有力保障,对于校企联合培养过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部分高校在选聘企业导师时一味的强调名气大、职位高,忽视了专业职称和科研技能的硬性要求,这并不适合于研究生的实际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此外,企业中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员由于自身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等原因,不愿意担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企业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措施去引导他们培养研究生。所以,研究生企业导师聘用时表现出标准参差不齐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均有待于依靠完善聘用制度和考核办法来规范和解决。

1.2.2 校企联合培养管理责任划分不清晰

从理论上讲,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均应为研究生的培养管理担当责任,但在实际交流培养中,校企双方却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晰的问题。在高校的角度上看,研究生进入企业学习深造后,企业应对研究生进行教育管理,因为学校无法深入企业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4]。从企业的运营管理角度上来看,研究生只是在企业进行科研学习完成自己的课题,并未成为企业的正式职工,企业很难用自己的管理模式来全面束缚学生,更不会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去要求他们,况且,大多数企业是以追求经济利益为核心,不会对研究生的培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2.3 校企联合培养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估制度

目前,工科硕士研究在学校期间学习的理论课程较多,专业实践方面的课程普片较少,影响了后续科研环节的顺利进行。而且,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在接受学校的综合考评时,企业导师的评分意见所占比重较小,并未体现出校企联合培养的本质涵义。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和企业价值目标的差异性,在对待研究生在企业实践环节期间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持不同的观点,学校通常会以企业的质量考核结果为准[5],或者在企业的质量考核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评估,降低考核分数,这些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着研究生参与校外科研实践的积极性。

2 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意义

2.1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从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方面考虑,校企联合培养体系建立以后,高校可以聘请企业的骨干技术员工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扩大教师团队,企业也可以通过聘任高级教师参与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增强企业的科研实力。从培养研究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可以借助于企业的大型实验台、科研经费更好的进行课题的研究,企业也可以运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实验仪器等为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实现技术的不断升级。所以,校企合作能够紧密的联系企业生产实际,了解企业的需要并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从中提炼科研成果,更好的为生产服,让企业受益的同时也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与研发能力,有效的推进高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2.2 有利于工科硕士研究综合能力的提升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包含了单纯的理论教育,还有丰富的实践教育,尤其是在企业中具有大型工程项目经验的高水平技术人员的参与和指导,研究生在探索、解决工程问题的同时将学习与生产、研发过程有机的结合起来,既拓展了知识面、学习了新知识,又提升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生通过在企业的不断学习,能迅速掌握业界的技术和先进的实验方法,还可通过在企业中的成长获得宝贵的创业经验,将专业知识巧妙的运用到实践当中,让教学理论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所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更有利于为社会培育出素质高、竞争力强、综合能力强的人才。

2.3 有利于促进工科硕士研究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编,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渐壮大,全力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将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研究生的就业已从教学、科研岗位逐渐转向其他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部门,特别是在新形势环境下社会各行各业面临着岗位需求的不断调整问题。而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以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的科研人才为主,我们有必要重新定位工科硕士研究的培养目标,从方案上调整研究生的教育工作。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对研究生进行实践锻炼的一种拓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的教学体系,促进实践教学的科技创新,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自我完善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校企联合教育模式的改进措施

3.1 促进校企双导师的双向交流

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学校在培养工科硕士研究时急需一批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企业导师。企业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进行新产品的升级研发,学校也需要导师进行实际操作的锻炼,所以,高校导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双导师队伍应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为研究的的培养出谋划策。高校可以派遣部分科研能力强的导师去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企业也可以推荐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推动最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人才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这些需要高校和企业的领导共同协商,并出台相关的人才交流政策和激励措施。建立校内外导师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校企合作,更好的指导学生完成课题。

3.2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质量考核体系

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科硕士研究应该在学习扎实理论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性内容,在他们入学进行理论课程设置时可适当增加与企业技术技术相接轨的课程,偏向于实际工程的应用[6]。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的质量考核体系,校内导严格监督研究生的课题完成进度,加大考核力度,把研究生的实践内容纳入考核范围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对这些引进实践学习的工科硕士研究进行切实可行的质量考核,保证研究生在完成企业课题的同时形成独立的科研习惯和熟练的操作能力。当然,研究生在企业课题进行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及技术保密或商业机密等问题,研究生在计算考核内容时可以各种专利或鉴定品种进行保护,或者签订保密协议。

3.3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研究生培养不再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主,应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一套由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导向、高校和企业共同参评的适合学生发展的综合教学评价制度[7]。通过建立这种综合教学评价制度,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和水平,同时也可在企业增设各种奖学金,激励研究生的实践创新,确保研究生的多方面健康发展,完善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4 结论

本文对校企联合模式下工科硕士研究的培养进行了研究,总结了校企联合培养的几种模式与常见问题,分析了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对于整合社会科研和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校企联合教育模式的相关改进措施:强化校内外导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势;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工科硕士研究的质量考核体系,明确研究生管理责任细则;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切合实际的多元化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曾兴雯,裴庆祺.加强工科硕士研究培养的实践环节[J].中国高教研究,2005(1):30-32.

[2]凌军辉,孔祥鑫.江苏探索校企人才交流新模式[EB/OL].http://www.js.xinhuanet. com/xin_wen_zhong_xin/2011-08/08/content_23416901.htm:

[3]王匀,李萍.工科硕士研究“产学研”培养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江苏大学学报,2006,28(1):85-88.

[4]张海英,汪航.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5):63-68.

[5]温静,黄伟九,罗云云.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9-20.

[6]詹春燕,唐信焱.国际视域下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美、英、法、日四 国比较研究[EB/OL].http://www.cnsaes. org/homepage/html/magazine/jyfzyj_bjyj/4114.html:

[7]滕居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06,23(6):40-43.

猜你喜欢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职业教育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现状调查及分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