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研究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2016-07-26 06:31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

蔚 少 华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 650500)



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研究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

蔚 少 华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昆明6505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双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教育的新趋势。儿童时期是进行双性化人格培养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双性化人格特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最直接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对小学教师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较多,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所占比例差异较小,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数明显多于男性化人格的人数,23-30岁之间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人数最多。

关键词: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性别角色认同

一、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概念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d.Freud)提出的“潜意识双性化”。弗洛伊德(Sigmud.Freud)第一个论述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揭开了人格研究的序幕。在他之后,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斯姆”理论,指出人格社会化能否实现,主要取决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如何改变男女之间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而不是取决于教育方式上有多大的不同,从而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人格发展环境。1964年斯罗西(A.Srossi)首次提出了“双性化人格”概念,他指出最能发挥人类潜能与趋向完美的人格应该是男女兼性的双性化人格,具有这种人格属性的个体不仅不受传统角色定型的制约而且也更具有自由发展的潜能。

本研究将双性化人格定义为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即男女两性的性格品质在个体身上的混合和平衡,尤其是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和女性的优点和长处,被认为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和理想的人格模式[1]。此性格类型的人具有高度性格优势,比单性化人格的个体更具灵活性、适应力和应变力。

2.双性化人格教育

双性化人格教育是指摒弃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通过教育者的引导教化,使儿童兼具两种性格优势的一种教育形式[2]。目的是为了激发人的潜能,使个体兼有男女性格的优势,使人格特征更加适合当前及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3.性别角色认同

柯尔伯格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性别状态的认识、理解或者是自我意识。Schaffer(1996)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对自己或他人的正确的标定[3]。蔺桂端等人也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性别的确认[4]。以社会性别为依据的学者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指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态度、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本文认为性别角色认同是指对自己和他人性别的正确的标定。这个观点强调个体对生理性别的一种心理自认。儿童通过观察学习榜样和直接的指导这两种途径来完成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来看,西方关于双性化的研究历史较悠久,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这一概念,他指出在每个人身上都混合着两类特征,只不过与其性别相一致的性格特质更占多数而已。1964年Rossi正式提出了双性化概念,“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质,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质,既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按需要而作不同的表现。”[5]1974年,桑德拉·贝姆(Sandra Bem)根据双性化概念编制了性别角色量表(BSRI),并用此量表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75名大学生进行性度调查,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并将人的性度分成四种:双性化人格(HH)、男性化人格(HL)、女性化人格(LH)、中性化人格(LL)[6]。

总的来说,国外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证实了双性化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努力帮助人类的性格发展从性别角色刻板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帮助人类形成健康的心理是人格发展的追求。未来双性化人格将成为心理健康的标准。

2.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来看,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起步较晚,更多的是借鉴先进的研究成果,通过使用国外心理学家指定的量表,例如贝姆的性别角色量表等对双性化人格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发现,国内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个体社会适应性、应对方式、情绪特性、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性水平、依赖性等具体变量与男女双性化人格的关系上。

经素在《论双性化人格在儿童早期的培养》一文中指出传统刻板的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同时提出儿童的早期经验对性别角色行为影响非常重要[7];张莉对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双性化者兼具男性化的领导能力和女性化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创造能力突出;陈剑梅在《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人格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的相关策略[8]。

(三)问题的提出

虽然国内外关于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对于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及其对儿童性别角色影响的研究不多。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主导性作用,教师的双性化人格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从而促进儿童完整性格的形成。研究采用贝姆(Bem)的性别角色量表对4所小学一、二年级教师的人格特质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特质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以山西省运城市逸夫小学、明远小学、运师附小和人民路小学随机选取的一、二年级教师各50名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分布统计表

(二)工具

美国心理学家Bem于1973年发表了性别角色量表(Bem sex roleinventory,BSRI),该量表是第一个用来测量相互独立的性别角色的测量工具。它根据被试是否具有社会赞许的男性化或者女性化性格特征来评定其男性化和女性化程度。这是一个7点量表,包含60个描述性格特征的形容词,其中男性化20个,女性化20个,中性化20个。

表2 性别角度量表特征分类表

表3 性别角色量表评分标准

(三)施测过程与数据处理

研究共发放量表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9%。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男性教师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表4 男性教师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图1 男教师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从表4中可以看出男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有31人,占总数的47.7%。具有男性化人格特质的有18人,占总数的27.7%,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有16人,占总数的24.6%,没有未分化人格特质的男教师。由此可知,在男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数最多,具有女性化人格的男教师和具有男性化人格的男教师的人数相差不多,没有具有未分化人格特质的男教师。

(二)女性教师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女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教师有71人,占总数的53.4%,具有男性化人格的教师有2人,占总数的1.5%,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有58人,占总数的43.6%,具有未分化人格特质的教师有2人,占总数的1.5%,由此可知,在女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最多,其次是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具有男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的女教师人数非常少。

表5 女性教师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图2 女教师人格特质的总体

(三)小学教师不同年龄段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表6 小学教师不同年龄段人格特质的总体情况

从表6可以看出,小学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30岁之间,总共有129人,其次是31-40岁之间,总共61人,在41-50岁之间的小学教师只有8人。可以看出在23-30岁之间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教师最多,共有58人,其次是具有女性化人格的教师,共有40人,具有男性化人格的教师有29人,仅有2人具有未分化的人格特质。

四、分析与讨论

(一)小学教师双性化人格特质总体情况

在小学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教师人数较多。表4可以看出具有双性化人格的男教师共有31人,占总数的47.7%,具有双性化人格的女教师共有71人,占总数的53.4%。

双性化人格魅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性别角色教育的新趋势。儿童时期是进行双性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教师是他们除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成年人,教师的双性化人格特质对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具有最直接的影响。针对我国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育儿童时过于严格、刻板的性别印象、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学习双性化人格的理念,同时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双性化人格并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实践。

(二)男教师人格特质总体情况

在小学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与具有女性化人格的人数相差不多。从表4、表5可以看出在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特质的有18人,占总数的27.7%,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有16人,占总数的24.6%。当前小学中,存在着严重的男女教师结构失衡的现象。同时由于职业教育中,对小学老师的定位也存在着偏向女性化特质的现象。因此,整个小学环境中表现出女性人格特质鲜明现象。而这种特点对于男孩子的成长存在不利因素。

(三)女教师人格特质总体情况

在小学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与男性化人格特质的人数相差较大。从表3、4可以看出,在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有58人,占总数的43.6%,具有男性化人格特质的有2人,仅占总数的1.5%。

在我国,传统的性别观念对女性有相当明确的要求,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综合作用下,女性无意间就会对自己的人格发展中的女性度要求有所提高。在人们的观念中存在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风俗等都在无意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尤其在我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下,对女性在发展自己的人格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教师的性别期望效应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行为上得以体现的现象[9]。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对男生和女生的期望有很大的不同,在日常行为方式的要求和活动安排上,教师倾向于表扬女生的安静服从,表扬男生的坚强勇敢。教师的这种性别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间接地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在长期的影响下,女生就会无意间加强自己女性化人格的培养,从而形成女性化人格特质。

(四)小学教师不同年龄段人格特质总体情况

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大多集中在23-30岁之间。从表6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中年龄在23-30岁之间的人数最多,共有129人,在这个年龄段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教师最多,共有58人,其次是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共有40人。青年教师是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体,青年教师受传统地性别观念的约束比较小,更能根据时代发展和职业要求改变性别特质,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各种方法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自己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师中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数较多,在小学男教师中具有男性化人格和女性化人格的人数相差不多,而在小学女教师中具有女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明显多于男性化人格的教师,小学教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3-30岁之间,而23-30岁之间具有双性化人格特质的教师人数最多。

参考文献:

[1] 方俊明.性别差异与两性化人格[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3).

[2] 林静.流行美国的“双性化”教育[J].家教指南,2004,(01):32.

[3]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0)[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4] 蔺桂端.性心理与人才发展[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56.

[5] 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27.

[6] 赵永乐.双性化人格理论与女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7] 经素.论双性化人格在儿童早期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2).

[8] 陈建梅.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人格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

[9] 范丽恒.国外教师期望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6,29(3):646-648.

(责任编辑:刘学伟)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4.007

收稿日期:2016-05-16

作者简介:蔚少华(1989-),女,山西吕梁人,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4-0024-05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
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秦皇岛市铁新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与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