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者思有路学者识真易

2016-07-25 17:51庙诗仙
关键词:诗歌鉴赏古诗教学设计

庙诗仙

摘 要:古诗鉴赏难度较大,要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具体而言,教师设计古诗教学应以吟咏诵读为基点,以画面转换为线索,以问题统摄为中心,以“四语”(景语、情语、境语、法语)角度为支点。

关键词:古诗;诗歌鉴赏;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套用这句名言,笔者想说“教者思有路,学者识真易”。古诗作为一种概括性很强的文学艺术,其意象的组合朦胧性、语言的凝练暗示性、情感的深沉内敛性,容易使教师和学生在解读鉴赏的过程中“迷路”。要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益,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自己的思路。

一、以吟咏诵读为基点,并层进式地贯穿始终

以吟咏诵读为基点设计古诗教学,切合诗歌的文体特征。“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这种抒情很多时候具有暗示朦胧性、委婉含蓄性等特点,须借助吟咏诵读才能体悟。钱理群先生说:“我觉得语言文字有一些非常微妙的东西在里面,它是难以分析的,它是要通过朗读来使学生感受与感悟的。”[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提到“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可见吟咏诵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点,也是不二法门。

所谓层进式,是指吟咏诵读应有回环品读的反复性和层层递进的深刻性。诵读吟咏就是一种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式的。古诗“鉴赏之门”的推开方式是缓慢的量变式,而不是“列缺霹雳,訇然中开”的突变式。这也符合“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阅读接受的心理过程。鉴赏这条经线顺着诵读这条纬线一步步展开,呈现螺旋式上升。

二、以画面转换为线索,并跳跃式地贯穿始终

苏东坡曾这样评王维之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古诗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视觉冲击,更有画面上的视觉震撼。而诗歌的画面性与诗人情感抒发所寄寓的载体有关,即与诗人选择和运用具有可听可见、可嗅可感的意象有关。古人所谓“立象以尽意”,近人闻一多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无不体现着诗歌的形象画面感。俄国散文家康·巴乌斯托夫斯说:“所有与散文相邻的艺术领域——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的知识,能够大大丰富散文作家的内心世界,并赋予他的散文以特殊的感染力,使之充满绘画的光与色。”[2]一首诗不同色调意象的选择,决定了一首诗是素描画还是油彩画。而不同意象组合这种跳跃性所共筑的具有典型性的自然环境或生活场景,必然是一幅流动的剪切画或幻灯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合和跳跃看似无逻辑,其实是有逻辑地被统摄在作者情感的引力之下。以画面转换为线索,体现了文章的文脉,紧扣作者的情脉,能够让学生通过画面去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阅读和鉴赏。如杜甫《兵车行》的教学,可按照不同人物出现时的场景设计教学如下:

【行人出征图】读描写征人的文字,品味语言,说说打动、感染你的细节有哪些?

【役夫申恨图】你是否同意“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一观点?

【健妇劳作图】探究作者由写出征的行人突然笔锋一转描写家园健妇及其劳作的用意是什么?

【阴雨鬼哭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探究鬼哭的内涵!

三、以问题统摄为中心,并总领式地贯穿始终

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抓手。教学活动是多维的对话,以问题为抓手既能实现“师本(教师与文本)”对话,也能激发“生本(学生与文本)”对话,更能激活师生对话,因为“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动力和起点,也是贯穿于教学活动的主线”[3]。以问题统摄为中心,总领式地贯穿教学始终,强调问题的设计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具有概括性、包容性、线索性,要容易生成“问题串”或“问题链”,应合作者创作表达的“文心”(诗歌的情与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深化、阅读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古诗语言本身具有凝练概述性、组合跳跃性,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避免“碎片化”“割裂化”“烦琐化”等现象的出现。如《燕歌行》一文的教学,教师可抓住诗眼“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样设计问题:

1.“君不见沙场征战苦”,此“苦”有哪些具体表现或指代哪些内容?

2.为何要忆李将军?忆李将军有何作用?

3.像李将军与“汉将军”这样的对比,在诗歌中还有哪些体现?作用是什么?

这一设计由诗眼(作者表达的情理尽蕴其中)来统摄全篇,以实现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赏析“对比”这一艺术技巧)的突破,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以“四语”(景语、情语、境语、法语)为支点,有针对性地贯穿始终

所谓的“四语”,即古诗教学离不开的四个主要角度(如图1所示)。

笔者分析了多年的高考试题,发现古诗鉴赏题的设计基本上也是围绕这四个角度,如下面这道题目: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第一问考查的是通过特殊意象(景语)去把握边塞诗,如玉关、马刀、青冢等意象暗示。第二问考查情语“怨”是如何“不着一字”体现出来的。

可以说,景语是诗歌鉴赏的出发点,一切的情感的寄托、意境的营造和手法的运用皆以意象为载体。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造境语、蕴法语。意象的色彩选择,营造了意境的冷暖,寄寓着情感的哀乐;意象的特殊内涵暗示着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的描饰与组合彰显着手法的运用。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思路,离不开这四个角度。

教师要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机地选择简约而有效的阅读鉴赏方法。如《登高》一文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一切景语借情语”,请在课文中找两词填入下面的横线处,并说明理由。本诗写景和抒情出现在哪几联?

借 哀 景(首、颔联);抒 悲 情(颈、尾联)。

2.“哀”是通过哪些景物及其特点体现出来的?请发挥你的想象说明一下。

3.“悲”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作者因何而悲?(请抓住关键词赏析)

古诗鉴赏难度较大,但总有“路”可循。教师只有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循路探知、依路识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

[2]梁中杰.现代基础写作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211.

[3]马玉玺. “问题卡”:引领学生问题化学习的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59.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诗歌鉴赏古诗教学设计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