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琴音沧桑的歌者

2016-07-25 12:10王丹崔国久
关键词:雪落艾青现代诗

王丹 崔国久

【课堂实录】

师 雪花是洁白的,轻盈的;土地是苍黄的,厚重的。当艾青笔下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诗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生众 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我”。

师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众 漂泊他乡,流离失所。

师 包括“我”在内,这是一群——

生众 中国人……老百姓。(笑)

师 诗题——

生1 像雪花一样流落到祖国的各个地方。

师 这是一群平民,来自四面八方,又向四处逃散。就像这天空中肆意飞扬的雪花一样。请一位同学朗读关于“我”的部分,思考诗中的“我”与前四种人有何联系。

生2 第3节写“我也是农人的后裔”,“我”知道“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所以“我”对他们的痛苦感同身受。

生3 “我”自己也经历过“流浪与监禁”的“苦难的浪涛”,我和他们一样“憔悴”。

师 “我”的根就是土地;但“我”的身心却在漂泊。1928年,年仅19岁的艾青只身去巴黎勤工俭学;1932年回国,在上海因参加革命文艺活动被捕。1935年出狱。抗战爆发后,艾青辗转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写这首诗时他正值28岁。从19岁到28岁,10年最宝贵的时光,他基本上都是在奔波和监禁中度过。所以,“我是苦难的 者”,横线上填什么合适?

生众 承受……理解。

师 “我”亲眼见识百姓逃难的苦况,我还是苦难的——

生众 见证者。

师 承受,理解,见证。能排个序么?

生4 见证别人,自身也承受,所以“我”理解。

师 很好!以上五种人物,诗人把他们统一叫作——

生众 行人(第2节)。

师 大家一齐朗读第2节。风拉扯住行人,向行人絮聒着什么?

生5 诉说着悲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因为这中国的寒冷而悲哀。

师 “诉说”一词程度还轻了些。“絮聒”是什么意思?

生众 唠叨。

师 风一直在唠叨着苦难,说明这苦难——

生众 苦难之深……苦难之久……

师 请用原诗句表述。

生众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师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生6 (朗读)“中国的苦痛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师 很好!情感悲苦,所以声调低缓沉重。是什么造成苦难?

生众 战争。

师 诗歌充斥着战争的阴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华;7月29日,北平沦陷;11月12日,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宣告迁都重庆;12月13日,南京沦陷。半年时间,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就是在这样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艾青写下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写这首诗仅仅是因为战争吗?

生7 艾青从老家浙江投奔当时被称为抗战中心的武汉,发现那里没有全民团结抗战的氛围。国民政府的无作为也是造成民族灾难的重要原因。

师 你是从哪里得知的?

生7 课文后面的“导读”这样写的。(全班笑)

师 你看书很仔细。还有呢?这场雪是从1937年的冬天才开始下吗?

生8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师 还可以更早。

生9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几千年的苦难!这场战争只能算是其中某个时代的苦难的缩影。

师 很好!古老的中华民族几世浮沉,既有辉煌的巅峰时刻,也经历过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所以,诗人才会在诗中哀戚地吟唱。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倒数第二节。注意,情感沉重,语调低缓。“广阔”“漫长”“封锁”这些词要重读并延长。

[全班齐读。]

师 有请刚才朗诵的那位同学再来读一读这节诗。

[生6朗读。全班鼓掌。]

师 诗人连用四遍强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中国会有冰雪消融那一刻吗?

[学生小组讨论。]

组1 诗歌最后是一个疑问句,可见诗人很迷茫。

组2 但是诗人还能写出这种诗句,证明他有温暖中国的想法。

师 奔走的中国人有没有失去信念?(全班沉默)虽然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但是仍伸出——

生众 “乞援的颤抖的两臂”。

师 中国人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

生众 “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

师 面对眼前的绝境,“我”也曾气馁、绝望。虽然没有灯光,诗句写得无力,但是诗人仍在字里行间寻找一条崎岖泥泞的路,伸出两条颤抖的双臂,试图给中国以温暖。“面对中国的苦难,我又是 者”,填什么合适?

生10 希望。

生11 前行。

生12 痛苦。

师 同学们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也想了三个词,你们看合不合适:清醒、温暖、希望。面对中国的苦难,艾青不是独善其身的独行者,也不是像鲁迅般以笔为刃的战斗者。此时的艾青,清醒地面对苦难却又无力改变现实,这才令他格外痛苦。

师 我们的专题名称叫“苦难的琴音”,千万不要误解琴只是闺阁之器。古代士大夫吟咏肆志,寄言广意,用的都是古琴。艾青先生虽然留过学,出过洋,但是骨子里仍怀着悲天悯人的中国传统士大夫情怀。正所谓“君子近琴瑟,指尖闻心声”!艾青已经把心中之苦、现实之痛全部付诸指尖、笔下。虽然这雪夜如此寒冷、绵长,但诗人却向我们传递温暖和希望。

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历经艰难险阻,终于等到曙光的到来。新中国成立后,还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艾青又写了一首诗《下雪的早晨》。我给出诗歌的开头部分,你能为诗歌续写几句么?长短不论。

[教师出示诗歌《下雪的早晨》的开头部分。]

下雪的早晨

艾青

雪下着,下着,没有声音,/雪下着,下着,一刻不停。/洁白的雪,盖满了院子,/洁白的雪,盖满了屋顶,/整个世界多么静,多么静。/看着雪花在飘飞,/我想得很远,很远……

[学生进行书写(3分钟)。]

生13 想起昨日的黑夜,/想起今日的黎明,/这满天的飞雪,/一直从昨夜下到今晨,/从远古下到如今。

生14 想到哀鸿遍野的哭,/想到山花烂漫的笑。/冬天已然来临,/春天还会远么?

师 看来同学们诗兴大发,文采斐然呀!(全班笑)

师 这是一首新中国成立后写的诗。可以想见,诗歌要表达的也是一种欢欣鼓舞的欣喜之情。新中国成立后,艾青先生在他的诗集《欢呼集》中这样写道:“我写过无数痛苦的诗,/一边写一边悲伤。/如今灾难总算过去了,/我要为新的日子歌唱。”冬天早就过去,春天已经来临!

【课后反思】

通过作品唤起学生对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的认知,并对这种良知产生认同感,是本次教学力求达到的目的。

这次教学之后,我发现,让学生爱上艾青先生,并不难!

艾青先生的这首作品文笔质朴,感情真挚,浑然天成,是一腔热血和哀思自然而然的流露。跟同时代玩文字技巧的其他现代诗相比,这是一首上乘之作!当然,跟同时代写国难民悲的诗作相比,我亦觉更胜一筹。主要原因就在于诗人及其作品很“接地气”。在教学中,我试图架构起“我”与这群人、这片土地、这段历史的关系,在一片沧桑的大人群和大历史的背景中定位这位长袍加身、风尘满面、心中愁苦的歌者。事实证明,这首诗不仅打动了我,也打动了学生。

【导师点评】

现代诗歌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的语文课堂中,现代诗的教学却处着十分尴尬的地位。一方面,“以考定教”的传统教学思维让语文教师忽视了现代诗的审美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快餐文学与文化几乎消解了现代诗的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学生阅读和欣赏现代诗,是很有必要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创作于1937年,艾青先生在现实中见识了无数苦难同胞颠沛流离的场景,慨叹于自身的漂泊和国家民族命运的渺茫,挥笔创作了这首诗。此前,我们的学生已经学过艾青先生的《北方》和《我爱这土地》,对艾青诗歌的内容特点和情感特点有了相当的了解。能否做到以学定教,是这堂课成败的关键。所幸,王丹老师在这方面比较清醒,让学生不仅领悟了该诗表达出的深沉的痛与爱,更是让学生产生共鸣。古语有言:“诗不平则鸣。”诗人的琴音能让近百年后的学生读者产生共鸣,从这方面而言,这堂课是成功的。

古人云:“吟诗作赋。”赋靠作,诗须吟。现代诗也不例外。《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些长,全篇吟诵不太现实。对此,王丹老师作了巧妙地处理:有节奏地吟诵。这个“节奏”,不仅包括对一名学生范读时的节奏指导,还包括课堂在推进过程中不断地吟诵全诗的主旨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诵指导,另一方面以吟诵激发情感,以情感主导吟诵,及至最后一名朗诵的学生激情澎湃,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是很不容易的。

这堂课的主线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探究: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我”?造成中华民族苦痛与灾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在诗人心里,中华民族身上的“雪”有没有消融的那一刻?这三个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关于艾青诗歌在中国现代诗坛中的角色问题:艾青的诗有理解、有承受、有担当。而这三个角色正是诗中的“我”的角色。读到后来,这个“我”既是“我”(艾青),又不是“我”,他变成了所有融入民族感情的人或物。所以,这堂课最后对“我”的定义为:“我”是苦难的承受者、理解者、见证者,“我”是苦难的清醒者、温暖者、希望者。这个定位是准确的。

当然,这首诗的浓郁的爱国情怀让我们上课的老师在诗意的领悟上有所淡化。我想,这也许是这堂课“美玉中的一点瑕疵”吧。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雪落艾青现代诗
雪落通州
艾青《我爱这土地》
仿写有模子,习作有样子——探究小学语文四年级现代诗教学
雪落大地全收藏
雪落黄昏
艾青来了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李清:大道无痕 雪落无声
无题
论艾青《诗论》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