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微课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

2016-07-22 05:00明,王
关键词:顺应论微课

李 明,王 燕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多模态微课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

李明,王燕

(合肥师范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本文通过语用学顺应论对两个大学英语微课视频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表明,微课的多模态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顺应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英语微课的制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微课;多模态话语;顺应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大规模应用,微课——短小精悍,碎片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青睐。能否利用微课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最关键、最核心的是要有好的微课视频(钟绍春,2014)。微课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基本知识(或知识片段、方面),或一个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等所录制的教学或学习片段讲解或活动过程视频 (音频),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应包括导学案 (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是一个多模态元素的集合。教师教学水平是微课资源优劣的关键(钟绍春,2014),教师对微课中设计的多个模态的合理使用更是一部优秀的微课的重点所在。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选择,设计和运用不同模态和模态组合式交际语境中话语实现的重要手段(Kress&vanLeeuven,2003)。诸多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话语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张德禄(2009)、郭建红、黄田(2011)、代树兰(2011)、李宝宏、尹丕安(2012)、刘秀丽、张德禄、张宜波(2013)等学者从多模态话语理论的角度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朱金兰、陈新仁(2015)从顺应论角度对教师话语中的语言与非语言模态研究。

然而,从语用学角度对微课中的语言模态与非语言模态如字体、颜色、形状和视频的组合与设计等共同参与教师话语意图并有效实现交际目的所进行的研究尚未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微课已经出现了口语模态、PPT组合模态等多模态化特征。从语用学视角,运用多模态分析法对微课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朱金兰,陈新仁,2015)。研究可以完善语用学理论,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优化教师语用策略、提高微课的教学功能。

那么,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选择各种模态的组合来顺应交际语境来传递信息,传授语言知识的呢?微课怎样才能达到目标的信息传递效果呢?本文从顺应论角度分析在微课中多模态话语情况,各个话语之间的关系及他们如何协同配合以顺应交际语境,实现教学交际目标和最佳教学效果的情况。

二、语料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预料选自第一届全国外语微课大赛本科英语组的两位教师的微课,微课授课时间总长均在10分钟,讨论的话题分别为How to translate English color words和 “君子”的英译,体裁结构包括导入,翻译技能讲解与训练以及总结部分。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实证方法,对这两个微课的视频中的各个模态进行转写,并进行分析和描述,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与描述微课中所运用的各种模态,探讨以下问题:首先,为了更好的达到微课的教学效果,这两个微课的视频中共使用了哪几种话语模态?并且,不同话语模态在各教学环节的分布如何?第二,两名教师是如何进行模态设计与选择以顺应交际语境的?第三,各话语模态设计如何协同、配合以实现交际目标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各个模态的综合,灵活及因地制宜的使用

两位教师的微课分别可以分为五个组成部分,布置教学任务,导入,技能讲解与训练,布置作业和总结。研究发现,两位获奖教师的微课中都综合运用了大量了多模态话语,分别为:(1)口语模态;(2)图片,漫画,文字,视频录像和声音等模态的PPT组合模态。不同的教学环节模态分布不同。见表1。

表1:不同环节多模态话语分布

(二)顺应论指导下的微课的设计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最大的特点便是“见微知著”,即用简单的教学方式,便捷的教学手段深入浅出的讲授教学内容。在信息科学发达的今天,微课因时而生,利用移动设备和网络的普及将教育变成了一种随时随地的行为。如何让微课搏人眼球,多模态的使用不可避免。通过两位优秀的微课我们可以看出多模态的合理使用会最大程度的明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让学生投入较少的认知努力,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

第一,微课的多模态话语设计体现了对交际主体的顺应。Verschueren认为说话人与听话人构成语境的焦点,说话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传递信息。在实际英语课堂上,交际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而教师又无法兼顾全部,所以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会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由于对课堂教学一知半解,教师布置的任务也无法完成,在恶性循环下会直接影响到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微课的短小精悍,可反复播放的特点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在微课中,教师无须为学生的层次不同而打乱自己的教学计划,不同程度的学生亦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自学。通过两位教师的微课,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个环节教师都精心的设计。在“君子的”英译这个微课中,设计者通篇采用的都是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和古典的背景音乐,充分顺应了该课的主题,顺应了东方文化。

第二,微课的多模态话语设计体现了对心理世界的顺应。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语言的选择受到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影响(Verschueren,1999)。

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上课的某个内容和环节。其形式是“无生上课”。因为不是面对即时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用担心教学的失败。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担心因为没有理解课堂上老师的话语和意图而无法配合课堂教学,把握课堂内容,这样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微课的形式下,学生不是和教师面对面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对于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学生课题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去体会,不用担心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在上述两个微课视频中,教师都通过缓慢的语速,清晰的发音和适当的停顿在降低学生的认知努力。

第三,微课的多模态话语设计体现了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应。目前本科院校为了提高办学实力,强调教学改革。为了顺应本科院校的整体改革,不少院校压缩英语教学课时,导致英语课时减少,教学任务繁重。而英语课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课时的减少而缩水。在这样的形势下,仅仅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所以课堂需要渐渐转变成为教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场所,课堂教学真正的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从最初的“满堂灌”到“自主学习”,到现在的“翻转课堂”均体现了大学英语在社会高速发展下的顺应性改革。

(三)多模态话语配合实现交际目标

PPT组合模态是微课的主要话语模态,贯穿整个微课的始终。同时口语模态对话语意义的建构以及交际目标的实现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合理使用不同的模态,随着教学进度的进展,各个模态的组合不停发生变化,模态之间不断的,不同程度的进行相互强化,补充和优化。

例如,在布置任务环节,两位微课教师都是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简单,直接明了。尤其是“君子”的英译这个微课中,开场的水墨画,动态的蝴蝶表明了该课的文化内涵。而在数字的翻译微课中,设计者则运用了多个色彩的拼接图,简截了当的提出该课的主题。教师的语气轻松明快,让学习者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实现最佳的效果。两位微课的设计者用同一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片,颜色鲜艳醒目的文字来凸显和强化知识点。教师的重读,停顿等变异的口头话语对其他模态作进一步强化,减少学生的认知努力,顺应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期待,从而进行有效习得。

四、对微课设计的建议

第一,课堂多模态话语包括情景模态,体势模态,口语模态和PPT组合模态(朱金兰,陈新仁,2013)。虽然微课与传统课堂有差异,但是适当的使用情景模态和体势模态也是很有必要的。情景模态包括师生关系和双边活动等。体势模态包括表情、目光、眼神、手势等模态(朱金兰,陈新仁,2013)。目前,国内微课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视频录像,课堂教学过程录像,录屏这几种表现形式,简单的录播是整个学习过程比较生硬,缺乏多样性。教师适当的出现在微课视频中,运用的非语言和伴语言形式,通过生动的语气,表情,音调来强化和凸显其他模态,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微课显得更具人情味,顺应社交语境。

第二,掌握学习理论指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不存在差生或优等生,它将教学指向大多数学生。微课可以完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微课将所学知识细化,碎片化,让学习时间变得随时随地,让学生真正成为平等的学习主体。那么如何面对学生由于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所导致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这就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的配套和教师个性化的辅导答疑。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成为教师指导,监督学生的场所,而不是传授知识的场所。微课的出现顺应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何有效的利用资源来完成教学目标是微课关键。

五、结语

微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形式多样的多模态话语是微课的重要特点。为了顺应社会,文化,认知等语境的需求以实现交际意图,微课制作者需要无时无刻注意各个模态之间的合理搭配,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列举的语料有限,同时作为受众的学生对微课多模态话语的参与,接受及反馈都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注:本文系2015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5A470)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 London:Edward Arnold,1973.

[2]Kress,G.&T.van Leeuween.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3.

[3]陈新仁,钱永红.多模态分析法在语用学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外语,2011,(5).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

[5]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

[6]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 [7]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2,(1).

[8]张德禄.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1).

[9]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

[10]赵晓红.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 [J].外语界,1998,(2).

[11]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

[12]朱金兰,陈新仁.优秀教师多模态英语课堂话语的语用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5,(2).

[13]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

猜你喜欢
顺应论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探微
顺应论理论下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初探
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研究
基于顺应论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文化顺应研究
顺应论视角下女性消费品商标翻译
浅论顺应论视角下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语码转换
基于EduSoho的微课平台搭建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