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灏堃,赵一俏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317)
前列地尔联合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
伍灏堃,赵一俏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广东 广州 510317)
[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2组均给予注射用前列地尔干乳剂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中静脉推注,1次/d;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通络止痹汤治疗,1剂/d。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ABI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ASO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确切。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前列地尔;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自拟通络止痹汤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也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 PAD)之一。ASO与脑动脉硬化性疾病、冠状动脉硬化等一样,为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因此这三者常合并出现。高龄、长期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均为ASO的危险因素。该病临床常表现为特征性间歇性跛行症状,继而出现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最终导致截瘫[1]。本研究观察了前列地尔联合中医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下肢ASO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纳入标准①符合200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②中医辨证以血瘀证为主,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入夜痛甚、跛行,舌体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脉涩或结代[3];③年龄40~80岁;④符合保守治疗适应证者;⑤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理想者;⑥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排除标准①年龄<40岁或>80岁者;②有手术适应证而需经手术治疗者;③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控制不理想者;④大动脉炎、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其他肢体缺血性疾病患者;⑤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青光眼、间质肺病等患者;⑥半年内有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重病史者;⑦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采用药物过敏者。
1.3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上述标准。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5~78(68.7±11.2)岁;病程3~17(7.5±2.4)年;Fontaine分期[2]包括Ⅰ期5例,Ⅱ期13例,Ⅲ期17例。对照组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43~79(69.3±10.7)岁;病程5~14(7.2±2.1)年;Fontaine分期包括Ⅰ期6例,Ⅱ期14例,Ⅲ期15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分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2组均给予注射用前列地尔干乳剂(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0048)10 μ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 mL中静脉推注,1次/d;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通络止痹汤,组方:黄芪30 g、当归15 g、川芎15 g、丹参30 g、竹沥10 g、天花粉12 g、丝瓜络12 g、川牛膝15 g、生薏苡仁30 g、地龙10 g、赤芍12 g、桃仁12 g、红花6 g。上述药物水煎3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剂/d。2组均连续治疗12周为1个疗程。
1.5观察指标
1.5.1临床疗效参考文献[4]标准评定。临床治愈:患者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1 500 m以上无不适感;显效: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阻抗血流均有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500 m以上无不适感;有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及血流图略改善,步行速度100~120步/min,并能持续步行300 m以上;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自觉症状及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血流图基本无改善甚至加重者。
1.5.2踝肱指数(ABI)2组均于治疗前后用袖带血压计分别测定双侧肱动脉和双侧踝动脉收缩压, ABI<0.40提示重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ABI为0.40~0.90提示轻、中度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5]。
1.5.3血脂及血流变学指标于治疗前后测定2组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全血黏度(200/s)、全血黏度(3/s)、血浆黏度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2周后,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1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2=13.205,P=0.024。
2.2治疗前后ABI比较2组治疗前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ABI比较
2.3血脂指标水平比较2组治疗前TC、TG、LDL-C及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TC、L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TG、HDL-C水平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水平比较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
2.4血流变学指标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见表4。
表4 2组治疗前后血流变学指标比较±s)
注:①与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很多老年人群均有不同程度地动脉硬化表现,动脉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可遍及心、脑、肾和四肢等部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的局部表现,是全身性动脉内膜及中层呈退行性、增生性改变,结果使动脉壁增厚、僵硬、迂曲和失去弹性,继发性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甚至发生阻塞,使肢体出现相应缺血症状的疾病[6]。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ASO患者年病死率为4%~6%,其中严重肢体缺血患者1年病死率约为25%,截肢率可高达45%[7]。抗血小板和血管活性药物为治疗ASO的主要保守治疗措施,前列地尔在临床较为常用。前列地尔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素A2生成来阻止动脉粥样脂质斑块及免疫复合物形成,并可扩张外周和冠脉血管。本研究结果证实,单纯应用前列地尔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ASO患者血脂代谢及血流变学指标,有助于升高ABI,改善下肢动静脉血流平衡,对缓解ASO病理进程、改善患者症状有帮助。
ASO属于中医学中“痹证”“恶脉”“脱疽”等范畴,认为本病多由五脏气血阴阳俱损、肌肤失养,血脉瘀滞、日久化热,灼伤肌肤和/或外邪气滞、血瘀、痰阻、热毒积聚,以致肉腐骨枯所致[8]。若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致湿浊内生,湿热互结,气血运行失畅,络脉瘀阻,四肢失养;或脾运失常,痰湿内停,阻遏气机,气滞血瘀,久而化热,热盛肉腐;或肝阴亏虚,疏泄失职,气血瘀滞,瘀久化热,热瘀相合,筋烂肉腐;或年高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肝肾之气渐衰,水亏火炽,火毒炽盛,热灼营血;复因感受外邪及外伤等诱因,致皮肤经脉受损,局部瘀血阻滞,瘀久化火、蕴热湿毒灼伤脉肉、筋骨而发为坏疽。该病的中医病机主要以气血亏损为本,以瘀血、痰浊为标,故临床治疗当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为基本原则[9]。本研究治疗组采用自拟中药通络止痹汤方中黄芪、当归补益气血,川芎、丹参活血化瘀,竹沥、丝瓜络化痰通络,天花粉清热解毒,川牛膝、生薏苡仁化瘀缓急止痛,地龙、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全方共奏益气活血、化痰通络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10-13]: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可有效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血流流速、消除微循环血液瘀滞、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同时有抗血栓、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轻内皮细胞炎性损伤等作用;天花粉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川牛膝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全血黏度、延长血浆复钙时间、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丝瓜络有镇痛、抗炎、镇静等作用;地龙具有抗凝、抗血栓、促纤溶、增强红细胞膜稳定性及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生薏苡仁具有阻止或降低横纹肌挛缩作用,还可使血清钙、血糖量下降,并有解热、镇静、镇痛作用。
本研究结果证实,治疗组临床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ABI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治疗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表明自拟通络止痹汤联合前列地尔治疗ASO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肢体局部微循环,但对血脂代谢水平基本无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海滨,张红超.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疗分析[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3,11(12):976-979
[2]中国中医药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 周围血管病中医研究最新全书[M]. 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54-35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S]. 1993:28-31
[5]王深明,常光其. 外周动脉疾病介入治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77-79
[6]骆曦图,杨澄宇,刘正军,等.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2):2440-2442
[7]张健,段志泉.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4,11(4):288-290
[8]林欣潮. 不同中医证型ASO患肢缺血缺氧水平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9]闫颖,尚忠明,王明杰.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广西中医药,2012,35(2):1-3
[10] 陈晨,刘倩,高华. 活血化瘀药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国药事,2011,34(6):603-605
[11] 包海鹰. 中药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28-329
[12] 赵余庆,吴春福. 食疗与保健食品原料功能因子手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65-185
[13] 孙建宁. 中药药理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98-124
[通信作者]赵一俏,E-mail:zhaoyiqiaooo@sina.com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19.012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8849(2016)19-2091-03
[收稿日期]2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