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叶 张一旦
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研制度对基础教育发展与质量保障具有重要作用,全国10万名教研员是中国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以下称“研修中心”)举办第100期研修班之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于2016年7月15-16日在上海主办全国首届教研创新论坛,就如何整体提高教研员的专业素养、研究能力、服务精神,充分发挥教研体系在整体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当中的杠杆作用,进行深入研讨。
教研员需要有准确、清晰的职能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惠闵指出,教研制度设立之初选择的教研员都是优秀教师,随着队伍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教研员的特殊性就越来越明显,被赋予大量的行政性特征,不仅要做教师教学、课程、评价的引领者,还同时承担大量行政性事务,这两者之间其实存在很大的冲突。有教研室主任认为,现在就是行政味太重,在做事情的时候,教研员从行政角度考虑得比较多。还有人指出,这导致某些教研员有行政思维,造成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状况,理论层面上不去,并且由于长期脱离教学实践,对学校的指导也不得力。因此,教研室就从我们期待的一种中间层、衔接层变成了空心层甚至是阻隔层,也使教研员难以很好地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从21世纪中国课程改革系统和课程育人发生机制的角度概括教研员角色的定位:课程政策的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及国家课程如何地方化的设计者,学校课程发展的服务者——为学校的课程规划、学校的学科教学、校本课程、教研系统提供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区域教育质量的促进者。教研员不仅是“老师的老师”,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对整个区域乃至国家教育质量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胡惠闵也认为,把课程领导力放在校长身上、教师身上,都不如放在教研员身上更合适。
在大学教授、学者对教研员的专业角色进行审视的同时,教研部门领导、教研员也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定位。有人指出,在这样一个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定位,一些努力有所作为的教研室也在积极寻求转型,由过去的“老三样”——听听课、评评奖、考考试转向“新四军”——区域的课程建设中心、教学指导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质量评价中心。有教研室主任主张,我们要主动去行政化,加强专业性,从教研员能力重构开始,完善我们的能力结构,使教研员从经验型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
多位与会者指出,从角色定位到教研员能力结构的明晰,需要建立教研员从业标准。只有建立教研员专业标准,对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才更具有指导性,在研修的过程中,也才更清楚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急需的、哪些是欠缺的,从而提高教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教研员构建旨在改善专业实践的高质量研修课程
教研员作为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引领教师开展什么样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认为,如今老师们的研究,有一种趋向,他们认为越高深的研究可能越有价值,其实越朴素的研究才越有价值。一线教师最重要的是研究学习设计、研究备课、研究作业。实际上,作业也是一种学习设计,形成性评价也是一种学习设计。我们要引导教师去做这种更务实的研究,而不要将教师的研究导向一种务虚的概念化。
研修中心就是针对当前课程改革体系中学校和老师面临的专业实践问题,以更务实的路径,选择和组织研修课程的专题内容。课程的内容聚焦在如何像专家一样思考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主要包括学校课程规划、基于标准的课程纲要、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与命题、教学评价一致性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
胡惠闵说,为确保研修课程的质量,我们定期进行所本教研,对每一个研修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同时,每次研修后请教研员给每个专题进行评分,包括专题内容的适切性和满意度。评分统计后,将评价信息反馈给每位专家,为后期的改进提供参考。
同时,与会代表也提出了对今后教研员研修课程的期望。有人希望能够针对不同年段、不同人群、不同學科开发更多面向的研修课程。也有人提出开发系统化、结构化、学科化的教研员研修课程体系。还有人期望能够尽早规划和实施推进高中改革深化的相关培训,让教研员尽早介入,成为高中课改的知情者和推动者,使各个区域的高中课程改革能够更加顺利实施。
学习共同体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工作机制
在提高教研员研修质量的过程中,各参与者的身份、关系以及彼此间所建立的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与会者普遍认为,大学专家与教研员、教研员与学校、教师都是学习共同体。
“我们和教研员之间不是一个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关系,而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把自己的学习、研究经历呈现给教研员,与教研员互相交流、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胡惠闵这样诠释专家和教研员之间的关系。共同的研究和思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研修中心的课程实施中落实——“清、洗、晒”的观念学习方式和“看一次、做一次、教一次”的技能学习方式。
而教研员与学校和教师则是更加长期的学习共同体。有人强调,双方需要把研修内容跟教研活动结合起来,如基于课程标准的深度研课。也有人认为,无论内容还是形式,教研员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借鉴研修中心的工作机制,与学校、教师一道去探索课程建设、基于标准的教学以及评价改革等。
全美教师教育学院协会的执行副总裁LaCelle-Peterson提出,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质量监控并不断改进,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够鉴别当前教育实践的水平,同时能够加深我们对提高质量的理解。中国教育系统中的教研体系是宝贵财富,在清晰的标准的指引下,教研员能够确保教师接受他们最优秀的指导。中国的教研体系可以和美国的教育标准体系展开专业对话,做到互相学习。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认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教研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放眼未来,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教研员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国际教育改革的步伐、学校发展的步伐,真正把过去基于经验的研究变成基于数据的、基于实证的更加科学、更加专业的教学研究过程。
与会者一致认为,我们需要整合各方资源来研制中国教研员的专业标准,建立中国教研员的研修基地,开发教研员的研修课程,组织开展教研员的研修,形成学习共同体,整体提升中国教研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教研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