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继199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两基”攻坚任务后,2010年北京又率先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2015年,北京市16个区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全市义务教育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北京教育正朝着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体系的目标扎实迈进。
立足百姓“实际获得”的“北京理念”
长期以来,尽管北京基础教育一直在高位、优质水平上持续、快速发展,但我们也十分清醒地意识到,义务教育在区域、城乡和学校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一度成为困扰这个城市的一大难题。
在一个人口超过2100万的特大城市,面对人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普遍需求,我们能否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许多人认为在北京破解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简直就是一个无解的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北京市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我们结合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积极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植首都教育体系,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我们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扩大为杠杆,撬动公平和均衡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以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为杠杆,撬动“减负”和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我们坚定地启动了本市基础教育领域的这场深度综合改革。在近三年里,紧紧围绕推进公平和提升质量这条主线,立足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的“实际获得”,打造教育新地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由此形成了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北京路径”和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教育综合改革“北京理念”。
基础教育领域深综改的“北京理念”,其实质就是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是消费观引导下的广义教育资源供给即“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它不仅是对学校管理体制机制、考试招生录取、课程方案调整、教师培养等多领域的改革,更是校准人才培养价值取向的改革,最终目标是实现基础教育有质量的发展。
打造教育新地图,拓展优质资源布局
我们在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又基于对现实的深刻剖析基础上,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深综改进行顶层框架制度设计。要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除了在入学制度安排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扩大。
为此,我们立足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北京教育新地图。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加强市级对广义教育资源的统筹力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实质性扩大,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同时要求各区制定关于本区域优质资源扩大重组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做到2014年形成改革的突破局面,到2020年全市的优质教育资源整体上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优质均衡,从2012年起,我们连续两年以“市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在全市布局了65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点和新的生长点。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增长,辐射带动周边教育实现了迅速发展。
2014年北京市从横、纵两个维度实现优质资源“存量盘活,增量推进”的策略。在横向上主要通过实施学区联盟、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积极扩展优质学校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在纵向上主要通过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北京还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帮助薄弱中小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
在北京市统一部署下,各区立足义务教育公益、普惠、均等的法律责任,重整结构顶层设计、外引内联盘活资源,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集群制和深度联盟校等形式,快速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让普通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系列“组合拳”从根本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以市、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实质性扩大为切入点,我们基于这种重组和整合打出了一套深化“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干部教师流动、优化选拔考试机制的“组合拳”,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实质性步伐,从根本上缓解了本市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义务教育择校矛盾。
从2014年起,我们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我们实行计划管理,首次启用全市统一的小学入学服务系统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教育行政部門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各区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做到每一个孩子和每一所学校公开透明;同时加强学籍管理,依据入学服务系统建立新生学籍,杜绝入学过程中的二次流动;制定下发了15条禁令,教育管理部门领导干部带头遵守,乱收费、占坑班、点招生等违反就近免试入学原则的利益链被斩断了。
从2014年起,我们对各种义务教育入学方式进行监控,形成二维表、柱状图,同时选取城区20所热点小学、31所热点初中进行重点监控,形成热力图(编者注:热力图根据学生住址等信息生成,越红的地方,表示入学学生数越多)。
从入学结果统计数据看,2014年本市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比上年都有所提高。2015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率再次被刷新,小学就近入学比例为94.06%,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为90.6%。
教育综合改革实施5年后,北京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让百姓切身感受到改革的成效,享受到教育综合改革带来的红利,也感受到政府以公平和质量为导向,坚定地推进改革的决心和魄力。2015年4月,北京市16个区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验收。
正如《人民日报》2014年7月在报道北京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工作时指出:“北京通过学区制、九年一贯制、深度联盟校等方式,不是让学生就近就‘拉倒,还得就近上好学校,接受真正优质的好教育;不是简单地堵和禁,而是从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数量入手。这是好办法,也是根本之道。”
系统推进,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和以往历次教育改革显著不同的是,我们正在深入推进的这场基础教育深综改更加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持续性。2014年以来,我们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高考改革,整体出台了包括中小学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新课程改革方案)和中高考改革方案,形成了一个以中高考考试和招生录取为龙头、以教育供给侧优化升级推动教育对象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满足的环环相扣的改革链条。
我们制定了囊括中考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相关配套政策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考试招生改革等内容的北京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该方案于2016年4月正式发布。
事实上,北京市从2014年起已开始稳步推進中高考内容改革和招生录取方式改革。我们重新审视了考试评价在未来中学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更加强调考试评价承担的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发展的功能,考试命题内容也相应地从考出学生的合格性、等级性的限定中跳出来,力求考试能够兼顾有利于让学生发挥爱好特长、服务于学生的优势展现,同时兼顾题目的开放性、延展性、时代性和基础性。
我们不断深化中考命题改革,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积极贯彻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和课程改革、考试改革的有关精神,降低难度,弱化中考的选拔功能,助推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和学校间生源均衡,从而引导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根据“实施方案”,北京新中考将于2018年“大变脸”。该方案在考试科目和分值设置上均进行了大胆改革,由过去的语、数、外、理、化五科必考调整为实施“3+3”方案,即语、数、外三科必考,再从理、化(生)、史、地、政中选考三科,其中物理和化学(生物)必选一科,而选考科目的赋分则按照考生成绩由高到低分别按照100%、80%和60%的比例折算,从而使中考由过去的“补短”教育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扬长”教育,从而促进考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新高考将从2020年起实行“3+3”新模式,取消文理科;增设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17年起高一学生将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20年起,综合素质评价将纳入高校录取参考。
调整招生入学杠杆,出台“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政策供给
从优化升级教育供给端入手,我们将义务教育初中入学、中招和高招纳入统一的政策链条中统筹推进落实。
我们通过“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等供给侧改革的“组合拳”,破解“小升初”择校热、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诸多难题,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招生工作,明确规定2016年各区招收特长生比例总体要降到各区初中招生总人数的5%以内。
在中招中,我们提高了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名额分配比例由2014年的30%增加到2015年40%左右。2016年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0%,且进一步向一般初中倾斜。按照规定,今年“名额分配”新增的10%招生比例主要用于一般初中毕业生,从而确保今年北京市一般初中毕业生有30%以上的机会进入优质高中。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起,在“小升初”时,每位家长都能清晰地看到三年后自己孩子所在这所初中校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有多大。具体而言,通过在优质高中学位资源教育供给侧加大市、区统筹力度,三年后将确保每所初中校学生升入优质高中机会基本均等,比例不低于该校当年参加中招人数的50%。三年后,北京市中招学生升入优质高中将实现“校额均等”和“机会均等”。
主打“资源优质”和“机会优质”政策供给的“组合拳”,将是北京从今年起彻底破解“小升初”难题的发力点和突破口。通过区域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的扩大和赋予一般初中校优质“初升高”的机会,会直接影响今年“小升初”甚至“幼升小”家长的观念和对学校的认同。
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引导家长和学生转变择校观念,促进小升初就近入学,使“择校热”的缓解在政策上得到保障,从2015年起,我们新增三类“市级统筹”招生方式,远郊区和一般学校初中毕业生考上城区优质高中的机会明显增加。从2016年起,我们在城六区开展“1+3”培养试验,在城六区一般校初二年级结束后,提前给予当年就近入学学生一次升入优质高中的选择机会,即学生在初二年级结束后进入实验学校,在实验学校连续完成初三及高中共四年学习。
系列中招新政通过创新机制,强化统筹,大幅增加了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通道,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了多元、适合的选择途径,让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实际获得感,以此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和选择家门口的普通学校,在本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在高招中,我们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扩大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本科农村专项招生计划,从2014年的30个扩大到2015年的200个左右,从3所市属高校扩大至所有市属本科一批招生院校,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村考生升入本科一批比例;调整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和方式,从考前填报调整为考后知分填报,并将本科一、二、三批次志愿设置从平行志愿组方式调整为大平行方式,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进行投档;同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实施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价值目标导向,我们从教育供给端启动实施了系列人事制度改革,将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作为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启动了全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从2016年起,本市中小学、幼儿园等17万教师都可以参评正高级职称,民办校、编外教师等也首次纳入评价范围,并且取消了外语、计算机这两项职称申报“门槛”。此次改革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合二为一”,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
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以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区教育行政部门均衡配置区域内师资力量为重点,我们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创新交流形式和机制,加强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在区域、城乡、校际间合理有序流动,统筹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等改革举措,形成整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合力。
为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本市中小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师资水平差距,今年我们还出台了《北京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该办法创新了乡村教师编制管理,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合理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了乡村学校师资缺口与师范院校招生计划联动机制,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激励机制,不断健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为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