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美玉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分析
彭美玉
(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强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目前从新课程理念要求出发,发现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分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体育;教学创新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推行,对我国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一要求下,同样也给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来讲,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比较重,学生面临着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很多学校都只顾学生专业课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提升,往往忽略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再加上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普遍比较落后,因此,在高中阶段体育课渐渐成了一门最无用的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体育必须进行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积极锻炼身体、锻炼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及强壮的身体。
1.1教育观念落后
在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推行之下,我国教育开始改革,但是教育改革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在我国高中教育中根深蒂固。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仍以老师教学体育运动为主,体育课程还只是停留在体育运动的技巧和技能的学习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堂的重点在于老师教和学生学,往往忽视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这种传统教育观念下的教育模式只是看见了眼前的利益,而没有看见长远的利益,没有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
1.2教学方法单一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体育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教学方法是体育老师在体育课教学中所采用的手段,是老师传授知识、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现在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传艺式教学,老师的主导地位被充分发挥,但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完全被忽略,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完全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
1.3忽视学生体育情感教育的培养
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运动技巧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更忽视了学生体育情感的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高,缺乏浓厚的体育课堂学习氛围和兴趣,学生很难迅速地捕捉老师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掌握运动的技巧。高中是学生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面临着来自家长、学习和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压力,再加上错误观念的指导,使他们都不重视体育课,这样就逐渐使他们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推行,我国的教育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高中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置身于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不再满足于当前教育的要求和需要,必须要对其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高中体育教学更加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在其课程结构中增加了一些供学生选修的内容,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体育课程的多样化,丰富了教学内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内容,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效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打破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释放学生的个性,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在体育课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是很重要的,但是强身健体以及促进自我的综合发展也是很重要的。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体育课程对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很关键的一门课程。体育课可以使高中生在学习运动技能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从而加强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此外,体育课可以缓解由于学习和升学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得到放松,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3.1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要想促进高中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体育课不重视的固定观念,使高中教育不再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在新的教育标准的推行下,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对学生主体作用和主体地位的发挥及重视,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首先,必须要对学生主体地位重要性有全面认识,依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全面健康发展,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其次,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讲,在对之前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改变的同时,也必须重视体育课程的教学,加大对于体育教学的资金设备投入。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学校领导也必须要提高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增加对于体育教学的投入,购置新型安全性高的体育设施器材,定期地修缮校园内的体育产地,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3.2创建新型体育课
在传统体育教育理念和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中体育课堂仍处于很呆板落后的状态,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下,体育课堂的改革必须与新课程理念以及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改进我国的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师一定要对新课程的要求和理念十分清楚,然后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理念对现有的课堂模式进行调整。
高中体育教师应该积极响应并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对体育课程教学的模式进行改革,改进体育课上的运动规则以此来降低体育动作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地学会、更乐意地参与到体育课的学习训练中,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成功率;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模式,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表演化教学模式、生活场景模拟化教学模式以及做游戏的模式等等来开展教学活动,改变以往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形式;教师还应该将时下学生关注的体育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增强体育课堂的综合教学效果。例如,高中体育教师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讲解有关篮球、乒乓球以及排球等体育项目的知识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分层教学,将篮球、乒乓球以及排球等分开教学,可以与其他班级结合共同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既提高了学生的体育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课堂可以变成多层次的教学,促进普修与专修相结合,促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新课程手段来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学习铅球运动之前,体育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教室里给学生对铅球运动进行初步的讲解,体育教师通过多媒体资源播放一些比较著名的运动员铅球比赛时的视频以及图片,在观看视频和图片的过程中,体育老师要不断地将铅球知识讲解给学生,让学生对铅球运动有初步的学习和了解,并对基本动作做了基本的掌握和学习。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了学校的网络资源、减轻了自身教学的压力、为自己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便利,更是给学生提供了生动的体育课堂,改变了以往传统体育教学的死板模式,通过视频的观看与学习极大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教学之后,再回归到体育场上,让学生通过视频的观看进行自我练习,体育老师在一旁观看时对学生的不规范动作进行一一指导,因材施教,使学生始终处于自我学习的积极状态,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可能。
3.3培养学生体育情感
高中阶段的高中生正处于其情感的成熟期,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着好奇,并对很多事情都感兴趣,对生活充满着青春期应有的激情和活力。以往陈旧的只注重文化课学习的观念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必须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重新提起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情感,体育老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爱好与激情,使教育活动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生活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老师的引导下,提供多样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权,比如铅球、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体育活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组合成组进行练习,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喜欢什么就去学习什么,通过小组学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压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4完善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要构建起一整套完善科学的高中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起到鼓励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表现好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对于那些表现较差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以一种和蔼友善的态度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帮助那些落后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共同进步。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中,单纯地重视结果,将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仅要考虑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公平性,还要评价对于学生未来长期发展的影响,争取做到公平合理,对学生起到激励鼓励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喜爱,体育评价体系应该朝着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将学生的笔试考试成绩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进步程度以及最后的考试成绩综合起来进行评价。另外还要做到层次化发展,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表现做出合理判断。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使体育教学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远不能满足教育的要求和发展,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才能使体育教学发挥有效作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德洪.新课改下高中体育教学思路与方法创新[J].当代体育科技,2013,3(1):49-50.
[2] 李建忠.提升高中体育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221-222.
[3] 徐家明.新课标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J].才智,2011(10):115.
[4] 苏贤贵.浅谈高中体育新课程教学方式建设的必要性[J].现代交际,2015(1):216-216.
[5] 张百宁.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体育合作教学[J].读与写(下旬),2015,19:431-431,422.
[6] 熊美龄.新课程高中体育创造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4,36:88.
投稿日期:2016-02-11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3-112-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5.058
作者简介:彭美玉(1977~),中学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