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梅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全面创新教学模式,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以教学模式的转变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就“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进行归纳和阐述,探讨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有效运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03
教师的教学方式,可能使教师与学生发生有效的教与学的关系,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可能导致教与学陷入一种僵局,效率低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值得我们深思,也是现代教育发展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明确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 “自主、合作、探究”的立体化有效课堂。笔者借助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希望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一、注重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语文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该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语文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一句话、一件事为引子,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会听到这样的对话:“我们快点过去吧!”“你去先,我随后到。”后一句显然不合逻辑,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你先去,我随后到。”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源于现实生活,我们读书、写作要用规范的书面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实例或简单测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还要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励学生,表扬学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二、充分备好课,巧妙设计问题,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通过教材实现教学目标,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师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就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并设计好问题。本文认为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以下三个步骤做准备:一是充分走进教材。教师要仔细阅读文本,了解教材的要求和目标,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把控教材和超越教材。二是研究教材,设计问题。教师要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篇等进行研究分析,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性和人文性联系课外知识设计课堂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三是重组教材。教师通过对教材的阅读、研究、分析,将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变为动态知识加以展示,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它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问题太简单,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反之,如果问题太难,就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大部分学生能通过思考得到正确的答案。三是设计问题的角度要有趣味性、新颖性。设计的问题精巧、新颖,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课堂效果也就提高了。四是控制好一节课所提问题的数量,本文认为不超过三个问题为妥,两个问题最佳。
三、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其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群情激昂、议论纷纷、各抒己见、团结协作,教师就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首先,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阅读课本,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没有顾虑的课堂氛围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要提供交流平台,让学生享有平等、民主的发言权,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合作是讨论的基础,没有合作就没有讨论的环境。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才能达成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才能让学生有发表自己对课文认识的平台,学生通过讨论、辩解、交流,激发了他们进行更深度探究的欲望,从而培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反复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让学生自由、反复朗读全文,充分发表个人见解,深刻品味重点词句的语言魅力,理解语言的深刻意蕴,享受品读课文的愉悦感。
四、课后跟踪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辅导后进生,查缺补漏
教师课后跟踪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是教师的课后跟踪,能有效督促学生完成课后作业,使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检查和巩固。二是教师的课后跟踪了解,可以进一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防止个别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掉队。教师通过跟踪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调整课程进度,对后进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查缺补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例如,在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时,通过课后跟踪,教师可以了解到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难以理解题目含义。这时教师可以一字一字地引导学生:“囚”就是囚禁,“绿”就是绿色,文中具体指常青藤,“记”就是记录,“囚绿记”就是记述囚禁常青藤的经过、感受。教师这么一指点,个别学生就茅塞顿开了,及时弥补了课堂所学知识的不足,缩短跟其他学生的差距。
总之,高中语文教师尤其是山区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努力探索符合山区高中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勇于探究,从而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尚才.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3]唐书林.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