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龙英
摘 要:本文对“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了概述,提出《学记》中“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对中职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实践中注重在情景感染、比喻类比、切中要害、师生和谐方面灵活运用,并把握好课堂语言艺术性、多样性,处理好启发的因果关系,就能显著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目标。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 启示
《学记》提出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喻”,即“启发诱导”,要求教师发挥学生引路人的重要作用,善于鼓舞,善于指引,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很有必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方法概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教育学论著,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认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喻”,明确提出“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强调只有善于多方启发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这与“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一脉相承。在我们具体教学实践中,启发式教学可以概括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内容、方法、手段,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采用启发诱导策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和学习,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就是“喻”的教育观在当代教学实践中的体现,既是指导思想,又是实践方法,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积极运用。
二、实践中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如何运用启发诱导原则展开教学?《学记》中提出了“三条要求”:一是“道而弗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二是“强而弗抑”,严格要求、激励学生但绝不使学生感到压抑;三是“开而弗达”,在问题开头指点、启发学生但不要代替学生作出最终结论。由此,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阶段的、独立的分析综合活动,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1.情景感染,身临其境
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情景、引导学生入戏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能够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受,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真人真事,感同身受,震撼内心,使学生成为故事的主角,发挥想象力,运用学到的知识拓展思维的空间,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鲜明准确的认知,而且丰富了情感体验,犹如人生经历,增强处事能力。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一曲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开场渲染蓄情,使整个课堂一下子沉浸在一种优美而恬静的氛围中。以此激发学生的情趣,让学生跃跃欲试,入戏三分,达到“愤悱”境地,引发学生积极主动而又水到渠成的思维。
2.比喻类比,激活思维
用学生熟知的、具体的事物去比喻说明深奥、生疏、抽象的事件或事物,运用熟知的事物或道理去对比未知的事物,引发学生开展思维联想,由简知繁,出浅入深,化难为易,心情比较愉快,自觉主动去学习,没有心理负担,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增长知识,举一反三地学习。如《最后一片叶子》中作者并未正面描写贝尔门冒雨画叶的场景,只是在结尾处以苏娣之口转述,可以设计学生补写出老画家在凄风苦雨中进行作画的过程。这样既可以对故事情节加以延伸,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对小说进行了“续编”,启发学生对课文情节作合情合理的推想与揣度,从而极大地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突出关键,切中要害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做到重点明确,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分析、研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主要问题上进行启发诱导,针对关键点对学生启发引导,使之掌握应该学会的知识,而不能眉毛胡子一齐抓。教学应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逐渐由无知转化为有知,由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的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矛盾斗争和不断转化的情况较为复杂,但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内,再复杂的矛盾也必定有一个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不能把教学中的各种矛盾等量齐观,均衡处理,必须善于捉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如在《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授课重点放在对人性美的体会上,重点赏析贝尔门这一人物形象传递出来的真善美、坚韧的性格、美好的人格。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选读描写贝尔门的语段,学生与文本充分展开对话和交流,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既锻炼自身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又逐步提高其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4.师生和谐,教学相长
课堂氛围民主和谐,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启发式教学常用的途径之一。“和”则“合”。教师充分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而有发,互动问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氛围,与学生产生聚合力,心同向,劲同使,合力共为,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功能。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是要教师在讲解时多启发引导,而且要与学生多产生互动交流,多鼓励学生主动提问题、想办法、多发言、勤动脑,在交流中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按照课堂氛围改进启发方式。通过双向互动交流不断丰富和深化教学效果,更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提高创造力,增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民主团结的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也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教学实践中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保证启发式教学取得预期效果,还应注意把握“三性”。
1.讲究课堂语言艺术性
《学记》提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运用启发式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解必须能吸引住学生,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简洁性、形象性、启发性和创造性,语言简洁而深刻,说理微妙而精到,举例不多却引导得体,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随着他指引的路子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老师的指引下不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注重肢体语言多样性
教学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动作、表情、语气等肢体语言更能带来多样化的启发功能。如教師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某种暗示,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如:探究《沁园春·长沙》中的湘江秋景图后,引导学生想象、讨论此时正在饱览大好秋景的作者的神情、动作,提示学生:作者的“手”该怎样,倒背好还是叉腰好,视角的转动快好还是慢好?对学生的答案评价后,再请同学表演,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3.把握“启”与“发”的因果性
二者是因果辩证关系,“启”是“发”的条件和前提,“发”是“启”的发展和结果。要使学生由“启”即“发”,需要教师“启”而得“法”,善“启”才能奋“发”。如鉴赏《最后一片叶子》,笔者提出“品评人物悟真情”与“着眼全篇赏艺术”两个活动环节:一是让学生有感情地选读语段,以组为单位,讨论琼西、贝尔门、苏娣是怎样的人。二是引导学生思考本文情节结构中最具有震撼力的是哪个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而后在小组中合作讨论,尝试加以解决。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学习,随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讨论后,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启发,即为“后教”,以此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深入理解。
总之,要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创造性学习贯彻《学记》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不断创新教育思维,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语文教学能力和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社会培养造就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建设者。
(作者单位: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