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与互动

2016-06-29 10:45王景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14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课程

王景妍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交流与互动 思维火花 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52-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课堂,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几年来的课改教学经验告诉我,必须打破传统的“一言堂”,走向“对话式教学”,才有利于学生主体的凸现,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培育。 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进行师生平等的、动态的、全方位的对话,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等各方面的对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课堂 “互动教学”,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一、和谐气氛,促进交流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培育创新精神不可或缺的氛围。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个体才能敢想、敢问、敢说,学生群体才有“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群体共生效应”才有可能产生。学生的创新欲望就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二、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师生交流,教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咱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建构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交流

现代教学研究理论指出:感知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引起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是问题。让学生交流什么,怎样交流,这就要求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为学生开展积极交流奠定基础。

首先,创设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想交流。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一堂关于“保护鸟类”的情境作文教学课颇为精彩。他首先播放一段林中小鸟轻快的叫声,仿佛小鸟在歌唱。然后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手持猎枪的猎人,在林中寻找鸟儿,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今天林中的小鸟真多啊,我又可以享受美味的下酒菜了!”顿时下面的学生急了,有好多学生站起来阻止道:“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捕杀。”于老师“不肯”,并示意学生说出理由来。有几个考虑成熟的学生走上台前。一个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于老师说这还不够,并又故意重复着先前“我又可享受美味的下酒菜了”的话。第二个学生急了,赶紧上前,又说出另一个理由。于老师还是没听他们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紧接着第三个、第四个,越来越多的同学说出其他更多的理由,竭力劝阻于老师放下手中的猎枪。于老师看基本上理由全了,就说:“听你们的吧!”他就是设计这样的一个情境,有意识构建了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呼吁社会上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鸟儿的行列中来。这要比教师空洞说教式的指导效果好多了。

其次,问题应置于一定的情景中,便于学生交流。有的老师课堂术语过于规范,又不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难于理解。设计问题时常离不开“为什么”、“怎么样”等词头,使学生望而却步。而有的老师对问题使用不同的提法,并置于一定的情境中,轻松如谈话。比如上面的例子,于老师将要指导的问题置于一定的情境中,便于学生交流,使学生感觉这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师生对话,因而说得就比较自由放松了。由于有了先前师生交流的基础,再把它写成文章就水到渠成了。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地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语文课程
从夯实“双基”到培养“核心素养”之变——简析近二十年语文课程目标发展演变之路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语文课程中融入传统与乡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