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淑清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22-01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美术学科的教育工作者的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改革的魅力,灵魂深处隐藏的对美的追求与执着被强烈地触动着,我不断吸取新知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在课堂上实践探索,在这一段漫长的辛苦求索的过程中,我惊喜地看到身为教育的生命价值在提升,传统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在改变,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们喜爱上美术课了,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真正实施了师生之间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美感体验,引导学生体检、思考、鉴别、判断,把平时习以为常的自然、植物、动物以及人和事,通过自主参与学生活动,获得亲身体验,既看到过去,又看到将来,从而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并逐步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事物的方法和能力。在这样类似的探索教育过程中,我更深刻感受到,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传播美术文化,更应该重视审美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教育实践和阅读大量理论书籍后,我认为要很好的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美术课的教学活动,必须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美育因素: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去发现美育因素,激发对美术课的强烈兴趣;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为学生提供美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采用多种技能训练方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挖掘美育,才能较好的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中实施美育教育。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史被许多有志之士所认识。审美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美术学生在素质教育中真正应承担起的是实施美育的任务。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阶段,较容易接受各种教育影响,可塑性极强。因此,我对实施美育教育有这两点认识;
一、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
美育全称是“审美教育”,也叫“感性教育”。美育关注的是人本身的存在发展成长而非学生的对象内容,美育讲求人生存的具体性、情感性、过程性和生活化,因此也称“个性教育”。美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独立完整的人作为根本目的,它重视发展人的感性,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肉体化的联系。美育的目的也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以人为本”、“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应该也必然处于整个普通教育的基础地位。但是多年来,我们未能对美育应有的重视,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美育的缺失,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如学生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认知水平和健康水平之间的不协调,学校教育与生活脱节、错位甚至对立,都反映出美育的薄弱或缺乏。我们当前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给美育以本来应有的地位,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以美育整合学生校各科教学及学校各项工作,把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养成放在教育的首位。
二、美术课教学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育作为普通教育的基础应贯穿于学校各种教学之中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而美术音乐艺术课程更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普通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培养艺术家,也不是单纯提高美术技能,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能生活得更加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和修养,促进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进行美术课教学,必须坚持美育的方向,以“育人”为中心,改变传统美术课教学重讲解轻感受,重知识轻体验、重技巧轻审美、重理智轻情感、重社会轻个性、重模仿轻创造的弊病,把促进儿童青少年审美发展作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新修订课程标准也对此作明确规定,如《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教学总目标为“运用各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艺术感知、艺术欣赏和艺术评价能力,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丰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活动发展个人潜能,提高生活情趣,健全人格,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得到综合发展。”
几年来,我在辅导学生美术创作中,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作以下的尝试:
1、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育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美术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生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育师独占讲台满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我明白,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只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才有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开放的心态,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2、美术教学应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结合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现代社会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更使教育与人的生活紧密相结合。美术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生活处处有美术,美术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开放学生美术学生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美术、走进美术世界,让美术丰富学生生活,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美的真义,才能真正热爱美术,并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首先,美术课堂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体验美术活动乐趣。因此在美术课教学时,不应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在题材、形式的选择表现上要留给学生自由空间。例如在设计制作课单元,可让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或电视片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一下,重新设计并画下来;为自己的亲友同学制作新年贺止,并鼓励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各种新技法。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命题自由创作,充分发挥学生创造积极性。我常结合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国,尝试着将当地乡土民间美术搬进课堂,如泥塑、蛋壳画、稻草编、剪纸等等,以丰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让美术教育走进学生生活,变生活为美术学习的大课堂。生活是教育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美术教育就失去创造的能力。我试着开放课堂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把校园、田野、村庄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的红、黄、蓝的组合变幻。写生课带学生去野外,描绘自然界的花草树木,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鸟兽人物。手工制作课不妨带学生去放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带、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环境,做到学以致用。也曾结合欣赏课,组织学生创办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指导欣赏活动。实践证明,接受了生活这丰富的教育资源,美术有了创造的活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启迪诱导,丰富想象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共同讨论艺术品的创造过程。在讨论中,教师起着启迪和诱导的作用。通过引导诱发,唤起学生对美的思考。如在欣赏作品时,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这幅画表现什么?”“画中的构图感怎样?色彩感怎样?”“你能想象出作者是怎样构思这幅画的?他在描绘这幅画时想到什么?”等等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对启发诱导学生的审美联想与想象是十分重要的。
在美术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应该只是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更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将理论结合实践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