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媛媛
【摘要】本文依托河南高校国际联合办学的现实情况和特点,基于学校教师与学生双重视角进行研究,对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动机和驱动力做出分析,探讨适用于国际联合办学专业外语课堂教学策略与方法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关键词】国际联合办学 外语教学 学习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115-01
一、引言
高校国际联合办学是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产物,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在合作中优化和改进现有的地区教育资源,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优化整合。建构适用于高校联合办学课堂专业教学的动机激发策略,对外语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国际联合办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定位和教学目标不明确。
从实际中看,联合办学中多数教学单位在外方人才培养目标本土化的过程中,由于教育体制、学生特点、教学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教师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指导,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所组织的教学教学活动难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紊乱导致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精当,课堂结构松散。高校联合办学模式下很多中方外语老师依然以认知性知识传授,更有甚者课堂基本是教学生对单词的认知,忽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理念虽然先进,教学方法与形式与学生实际特点脱离。
国际联合办学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经验,致力于培养出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国情、法律、文化,又能熟练掌握外语、科技的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实际情况中,联合办学招收的学生基础薄弱,生源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英语方面更是表现明显,大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无法进行有效学习,外语语应用能力更是无从培养。除此之外,实践调研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学习方法。
(三)教师队伍建设滞后,教师教学任务过于繁重。
就河南省各大民办高校为例,大学英语教师多半是本科毕业,近年来学校引进了大量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经验欠缺,教学任务繁重,加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疲于奔命,课外时间有限,根本无暇接受地道的培训与教育,更不会反思教学和集中科研,教学理念无法得以执行,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有效落地,学生很难受益。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与模式探讨
(一)依托学生实际素质结构与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
根据学生区域性和阶段性学习特点,初步建构学生的素质测评评估模型,因材施教。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正态分布尝试建构一个适合所在区域大部分学生学习影响因素的模型。将影响高校联合办学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进行提炼,应涉及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等因素并对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因材施教。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目前在校的九零后学生兴趣化学习特点明显,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并且容易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共建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阶段性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计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愉悦与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教师充当的更多的是教练与导师,努力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学的主体性。同时利用愿景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锻炼了学生语言的综合技能,让学生保持持久自主学习的动力。
(三)有计划建立科学的教师成长模式,加强师资建设。
调整和优化外语教学队伍和结构提高教师素养,分类建立相关培训中心,从引进来和走出去双重维度建立教师成长模式。在“引进来”方面,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基地分类、分层次培训,以专题报告、课堂讲授、实践操作、主题讨论、参观考察等形式展开。聘请学识渊博、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优化教学梯队。从“走出去”方面,有计划的增加教师外出进修、深造的机会,使英语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英语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反思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在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上加强研究,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设立教育评估体系,建立常规的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实行内外部双重质量管理机制。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聘请同行业精英、社会机构组织共同参与管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通过院校内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兼顾学校教师教学动机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管理、利用结果导向细化教师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阶段性成果的评鉴与记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刘晓亮,赵俊峰.美国跨境教育问题研究——基于简·奈特的跨境教育理论框架视角[J].教育科学,2014(04)
[3]陈世彩.地方高校国际化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