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春蕾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教师除了教语言,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思维。如果我们课堂只关注语言知识本身,学生得到的就只是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语言技能的提高。《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发展,为继续学习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作为小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要有发展思维的整体意识,在设计教学活动中渗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做铺垫。“思维导图”可以在这其中架起一座学生思维发展的桥梁。“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它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那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在近一年的Story time环节的教学尝试中,得到以下启发:
一、 “思维导图”梳理人物活动
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Unit 7 At weekends的Story time部分以对话的方式分别讲述了Mike,Helen,Su Hai和Su Yang的周末活动。本课人物众多,且人物活动丰富,分别以always(★★★★★),usually(★★★★),often(★★★),sometimes(★★)这四个单词表示动作发生的频率。为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与学生共同找出描写有关Su Hai和Su Yang的周末片段,并示范以下的“思维导图”:
然后师生共同合作,找到Helen的周末活动,共同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其次让生生合作,完成Mike的周末活动“思维导图”
最后让学生看着板书,完成整个文本的复述。
整个思维导图采用符号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连接不同人物,不同活动,把本课时的知识点连成一幅知识网络图。不仅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使之结构化,有利于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促进意义建构,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有个体思维的过程,通过交流,还发展了学生对信息的筛选、甄别、归纳和绘制图片的能力,每个学生都体现了主人公意识。
二、 “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译林版五年级(上)Unit 8 At Christmas 的Story time呈现给我们的是西方国家过圣诞节的场景,该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相差甚远,文本中的活动不易被学生记住,所以我抓住本单词的关键词First…Next…Then…Finally…,让四大组学生合作分别绘制某一部分思维导图,讨论后向其他人介绍这部分情景。整个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老师巡视并提供帮助。在经过一阵热烈地讨论后,各组同学也陆续完成了思维导图的绘制,如图:
学生汇报时可以自己扮演小老师,向其他学生介绍,有困难的老师再进行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自己绘制文本的思维导图支架,不仅进行知识的融合与信息的有效输入,而且利于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 “思维导图”呈现行走路线
可视化学习理论表明:可视化技术以人们惯于接受的表格、图形、图像等形式并辅以信息处理技术将客观事物以及内在的联系进行表现,便于记忆和理解。思维导图是将知识可视化的一种工具,它将隐形知识显性化,言语信息图像化,除了传达事实信息之外,还将所学内容转化成可被人的感官领悟的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抽象文字的理解、记忆,加快认知活动进程,从而促进知识的获取、共享与创新。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下)Unit 3 Asking the way 的Story time板块呈现从Yang Ling 到Su Hai家时分为两大块,先坐地铁,再步行。初读课文因为新词较多,学生会觉得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把“行走路线”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的话,会化解教学的难点,学生从图中就一目了然其路线,如图:
随后教师板书关键词“First…Next…Then…Finally…”并引导学生看图叙述从Yang Ling家到S u Hai家的行走路线。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符合学生的兴趣、记忆和思维的特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将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用图形、符号连成了一幅知识网络图,学生凭借清晰的思维链条,可以有层次复述课文,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更好地学习课文的学习策略,在学生思维发展上架起了一座桥梁。相信学生的思维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会腾飞地更高、更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