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精神的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6-13 02:11:34高建华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建华

(天津城建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



在抗战精神的传承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建华

(天津城建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384)

摘要:抗战精神是扭转民族命运、再造民族魂魄的内在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本质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纽带与思想宝库。科学理性的抗战史观是传承抗战精神的基础,而当前“西方中心论”对中国抗战作用的轻视,日本军国主义对抗战历史的歪曲与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精神的消解,冲击着抗战精神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并最终显现为社会道德信仰困境与价值选择危机。直面并回击错误抗战史观,必须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对真实历史的发掘为依托,以对抗战精神的理论研究为支撑,以多维化抗战精神的传播路径为渠道,进而构建起系统化、科学化的价值传承机制。

关键词:抗战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价值观念,来源于对中华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先进价值观的沉淀、凝练与升华,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内核。抗战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体现,以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1]著称于世,并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鲜活的历史教材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追寻与解读抗战精神,学习与发扬抗战精神,对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价值传承:抗战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体现

抗战精神形成于中华民族最危难的奋斗史。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为捍卫祖国的主权与尊严,为建立一个独立、自由、解放的新中国而浴血奋战,谱写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时代。”[2]70年前的历史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华民族才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70年后的今朝,中华民族正艰难前行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是其思想保障。“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3],抗战精神对于理想信念的坚守,对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重主体之间关系的价值认知,是凝聚中国精神,塑造民族魂魄,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石。

第一,抗战精神是实现国家层面价值的历史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诉求是对抗战历史的反思。首先,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保障。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国家富强是民族独立的保障。在这场落后农业国与先进工业国之间的较量中,“落后就要挨打”是其留给中国人民最深痛的历史教训。因此,将富强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位,既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知,又根植于对抗战历史的深刻反思。其次,民主、文明、和谐的民族意识是扭转国家命运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提出民主与抗日互为条件,“对于抗日任务,民主也是新阶段中最本质的东西,为民主即是为抗日”[4]。民主政策的实施,为凝聚民族力量,创造团结和谐的抗战局面,赢得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只有建立在注重民主、崇尚文明与和谐基础之上的国家才能赢得独立与富强。从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民主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对抗战精神的传承,又有现实针对性。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已经进入矛盾凸显期与改革攻坚期,传承抗战精神就是要让人民感知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意义,凝聚党心民心,增强民族自信,激发建设热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价值实现层面的思想牵引作用[5]。

第二,抗战精神是涵养社会层面价值的思想资源。中华民族在抗战中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追求,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全社会尊重自由、追求平等、崇尚公正、信仰法治的文化氛围。首先,为自由国家而战的抗战精神是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基石。对国家与民族而言,自由即为国家的独立自主、民族的平等往来,而不遭受侵略压迫。日本的侵华史是一部殖民史,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奴役中国人的身体与思想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在这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牺牲自我换取了国家的独立与解放,彰显了正义与光明的力量。正如郭沫若在《自由中国》题词中所述:“要建设自由的中国须得每个中国人牺牲自己的自由。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奉献给祖国的解放。中国得到自由,则每一个中国人也就得到自由。”[6]抗战的胜利使中国以自由平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当今国人去追求自由与平等奠定了社会基础。其次,抗战精神昭示了正义与法治的力量。在1946年中和1948年末进行的东京审判是国际正义力量对法西斯邪恶势力的审判,体现了国际社会维护公平与正义的决心,而这其中中国人民选择以文明回应了野蛮,用法治代替了复仇,捍卫了人性的良知与尊严。弘扬抗战精神、回溯抗战历史有助于使全社会感知自由的可贵,体察公平与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正义力量,推进社会文明与和谐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抗战精神是涵养个体层面价值的最高表征。在民族危难、亡国灭种的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以崇高的道德责任与道德行为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出了最高层次的价值诠释。首先,建设时代的“爱国”承接了抗战时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在长达14年的抗战中,爱国作为最崇高最伟大的情感将全体中华儿女凝聚起来。全民族各个阶级、政党、军事集团,“舍去历史上的旧有恩恩怨怨,自觉地使自己的利益服从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个最高的民族利益,为祖国的危亡、民族的命运,捐弃前嫌,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赴国难”[7]。与国家共存亡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成为推动抗战走向胜利的核心力量。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建设者不仅需要承接抗战时期的革命奉献精神,还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养与业务能力,爱国依然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精神动力。其次,抗战英烈与他们所代表的爱国志士,用高尚的气节与操守履行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庄严承诺。而以德报怨的中国人民对日本遗孤的收养,对日本战犯的宽恕更是成为修复战争创伤、推动与见证和平的重要力量。“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8]在爱国观念淡薄、敬业精神缺失、诚实守信匮乏、友善宽容弱化的当下,将公众认可的抗战精神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载体,有助于引发个体对国家、社会、他人应持态度与应尽职责的深层思考,培育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

二、廓清问题:传承抗战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挑战

遗忘历史意味着背叛,传承抗战精神的前提就是要使科学理性的抗战史观成为全民的思想共识[9]。面对“西方中心论”、日本军国主义残留和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精神的消解与对抗战历史的扭曲,认真剖析和面对这些挑战,是传承抗战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第一,“西方中心论”对中国抗战作用的轻视。历史文化认同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基点。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历史哲学、西方现代殖民主义以及西方价值思维传播而兴起的“西方中心论”,俨然已经成为一些人研究世界历史、认知世界文明的绝对化标准。在“西方中心论”者“塑造”和“构建”的反法西斯战争史中,往往片面强调以英美等国为主力的西方战场的作用,而轻视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战场的作用,忽视中国军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这种重西方轻东方,无视中国是参战时间最早、战斗时间最长、消灭日军人数最多、东方战场伤亡最惨重基本事实的二战史观,最终凸显为根本性的价值认知与评判标准问题。受“西方中心论”的蛊惑,一些人对西方价值与贡献的夸大,对自身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的否定而产生的“价值自卑感”,自然可能直接造成国家主体自卑与民族精神弱化。公众多年沉积的民族自尊心与国家自豪感就有可能因对历史认知的逆转而发生倾斜,盲目地趋从于对西方历史与西方文化的认同,从而丧失了对于本民族与本国家价值与地位的承认。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是公民与国家之间相互认可,是个体在国家认同基础上共同的价值标识。对于中国抗战历史的轻视,就有可能影响到公众对于自身以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价值定位与责任担当。

第二,日本军国主义对抗战历史的歪曲。能否纠正日本军国主义的错误历史观,不仅取决于物力的竞争和较量,还取决于民族精神的角力。“民族精神构成了一个国家民族主义的存在内核。如若能按照伦理路径发展就是爱国主义,否则便会走向极端民族主义。”[10]以日本右翼势力为代表的日本极端民族主义者,近年来打着爱国主义的幌子,通过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颂扬武士道精神等活动,混淆历史试听、美化侵略战争、掩盖侵略罪行,以期达到摆脱战后体系,重新成为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强国的目的。对“近代以来辉煌历史”的怀念使得日本军国主义者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心理状态,即身为黄种人却蔑视亚洲其他民族与国家。这一方面表现在经济与政治上努力脱亚入欧,以跻身西方国家行列为荣,另一方面表现在文化上强调并夸大亚洲不同民族、种族、文化、制度等与大和民族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民族差异视为对日本的威胁。尤其在“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的国际舆论下,这种本着“符合国家利益”而非“符合历史真相”的狭隘逻辑,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日本民众的心理需求,使得日本政府始终不去正视历史并接受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合理地位。批判与防止日本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意识复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强文化自信、占领国际道义的制高点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对抗战精神的消解。“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11]能否正确对待与解读历史,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斗争,关乎到国家的兴衰成败。近年来以“反思”、“质疑”、“重评”为代表性话语的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等旗号,掀起了一股重新评判抗战史的社会热潮。那些未经证实、以偏概全、恶意杜撰的所谓“真实历史”通过新媒体得到病毒式传播。通过利用重支流轻主流、重主观轻客观、重现象轻规律的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者借以达到裁剪与歪曲抗战历史的目的。从丑化抗战英雄到否定抗战正义性,从恶搞抗战历史到否定抗战精神,从诋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到否定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历史虚无主义中充斥的历史唯心主义、怀疑主义、解构主义观点正在肆意践踏与消解着中华民族赖以存在的基本价值。李大钊在《史观》中指出:“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12]历史虚无主义不仅造成公众对于抗战历史的迷惑,更冲击了抗战精神所代表的民族文化,并最终显现为社会道德信仰困境与价值选择危机。

三、价值构建:在抗战精神的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抗战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均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二者既有各自独特的内涵,又有共通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上相互构建。在抗战精神的建设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以对真实抗战历史的发掘与还原为依托,在加强对抗战精神时代内涵理论研究的同时,拓展抗战精神的多维化传播路径,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抗战精神传承机制。

第一,发掘还原真实的抗战历史,为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认同奠定史学基础。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符号,而传承与弘扬它的基础则是理性、公正、客观地描述与评价抗战历史与抗战人物。这不仅是一种责任担当,而且是对社会价值底线的坚守。反思与评价抗战历史不仅需要严密的概念,更需要对真实历史的发掘与还原。以论见史,论史互证,不以史料为基础的抗战史观缺乏说服力。对抗战历史资料的打捞、收集与整理是整个抗战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尤其是随着抗战亲历者渐渐逝去,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已成为当前研究抗战史的当务之急。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着重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13]抗战史的研究需本着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原则,将文字记载与文物、口述史料等历史研究方法充分结合,通过梳理历史亲历者的口述与笔述资料,对报告、信件、月报、要报、电话记录、调查表、图片资料等第一手的文物与史料的翻译与整理,以及对抗战历史阵地的规划与保护,形成抗战历史记忆机制。只有整理好、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以档为凭、以物为证,坚守历史史料,用真实而鲜活的史实说话,全面客观地还原真实抗战历史场景,才能挤压各类错误抗战史观的生存空间,为增进公众对国家的价值认同奠定基础。

第二,加强抗战精神的理论研究,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理论基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抗战史研究以来,抗战史已经成为近代史研究中的“显学”。然而“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13]。时代发展对抗战精神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廓清历史虚无主义与西方中心论的思想迷雾,阻止日本军国主义的滋生蔓延,建设与大国相适应的抗战精神,需要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首先,处理好全球化视角与本土化视角的关系,提高中国抗战精神的全球话语权。长期以来,由于受多阶级分析少心理分析、多定性分析少定量分析、多宏观叙事少微观细节等研究方法的限制,国内对于抗战精神的研究多限定于本土化视角,缺乏国际交流与合作,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超越“西方中心论”的二战史观与构建本土化抗战话语体系,并非简单的“破与立”,需要协调好整体方法论与个体方法论之间的关系。中国抗战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抗战史,还是中日抗战史,是二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世界战争范围内解读中国抗战,并搭建起二者沟通、对话与融合的桥梁。其次,处理好民族化视角与政治化视角的关系,升华抗战精神中团结奋斗的价值功能。抗战精神的研究视角应随着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重要性的理性认知,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之间关系的研究深入而不断扩展。突破抗战精神研究中旧有意识形态的束缚,从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广阔角度冷静分析社会各个阶层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将中华民族由弱转强的奋斗史作为抗战精神的主要研究对象,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信念与理想。最后,处理好革命化视角与现代化视角的关系,深化对抗战精神的价值挖掘。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枢纽。虽然抗战打断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孕育了当代中国的现代化精神。抗战在促进民主政治进程、解放思想启迪民智、推动独立自主国家建立等方面的贡献,成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基础。革命化视角与现代化视角相结合,为抗战精神走出历史悲情主义的研究视角,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第三,多维化抗战精神传播路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化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多元话语权的“争夺战”中赢得主动,就要找准工作切入点与着力点,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大局与大势,要贯穿到工作的各个层面,起到用正确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传播抗战精神,提高抗战精神的“落地率”,必须尊重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将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与自下而上的传播路径结合起来。而所谓自上而下的传播路径是指抗战精神由政府到社会再到个体层面的建构路径;相反,自下而上的传播路径是指由个体到社会再到政府层面的建构路径。自上而下强调的是政府的价值引导与宣传,自下而上则强调个体的自觉认同与践行,二者相互配合与优势互补为增强抗战精神的有效传播奠定了舆论基础。

一是自上而下的抗战精神传播路径。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在分析“对谁说”、“说什么”与“怎么说”等问题的基础上,变革话语体系,优化传播语态,提升传播效果。对内,政府一方面在将抗战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优秀抗战文化作品、抗战英模典型事迹等作为讲好抗战故事载体的同时,另一方面需要将大数据时代“社会控制”的功能最大化,用互联网思维为抗战精神点赞。通过采集与分析每个受众的信息喜好,以及社会各阶层差异化的抗战精神价值需求,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人性化、多样化的传播策略,实现抗战精神的定向传播与精准传递,使公众在信息消费的过程中日用而不觉。对外,政府需要精心构建抗战精神的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与公信力。在对外传播的内容上,政府要走出自说自话的研究困境,提高将中国抗战的权威研究成果国际化的能力,注重培养抗战史研究人员的外文研究能力与外文翻译水平,促进与他国学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增强与西方共同书写正确的抗战历史的意识与能力。在传播形式上,相较于将抗战精神简单化为中国符号与元素,做抗战精神的“硬广告”,将抗战精神寓于鲜活的文艺形象与文化产品中,更有利于提升抗战精神的传播效率与品质。二是自下而上的抗战精神传播路径。人民是传承与弘扬抗战精神的主体力量。人民在日常生活与实践中,将抗战精神由自上而下的概念转变成自下而上的践行,为弘扬抗战精神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孕育与产生于人民的抗战精神,有最广泛的社会认同基础,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重要价值资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 09- 04(1).

[2]黄坤明.弘扬抗战精神,推进伟大事业[N].人民日报,2015- 08-14(7).

[3]习近平.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 推进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N].人民日报,2014- 09-25(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5]易刚.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 4.

[6]郭沫若.创刊号题词[N].自由中国,1938- 03- 09.

[7]刘庭华.对“抗战精神”的哲学思考[J].红旗文稿,2015(10):28.

[8]习近平.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N].人民日报,2013-11-29(1).

[9]代金平,谢敏,魏钢.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共识构建机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2.

[10] 郭广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爱国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82.

[11]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22.

[12]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史观[EB/OL].[2015- 04-10].http://cpc.people.com.cn/GB/69112/71148/71151/4828756.html.

[13] 习近平.让历史说话 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战研究[N].人民日报,2015- 08- 01(1).

(编辑:蔡秀娟)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the Spirit of Counter-Japanese

GAO Jianhua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s,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Tianjin300384,China)

Abstract:The spirit of counter-Japanese is the internal force to reverse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remold the soul of n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essential value concept and spiritual pursuit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nd is the spiritual link and treasure of thought to cultiva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view of the counter-Japanese is the foundation of inheriting the spirit of counter-Japanese. However, current “west-centered theory” despises the role of China in counter-Japanese War, and Japanese militarism distorts the history of counter-Japanese. Also, Historical Nihilism dispels the spirit of counter-Japanese War. All these factors threaten the national culture represented by counter-Japanese War and cause the dilemma of moral belief and the crisis of value choice. To fight back the wrong historical view of counter-Japanese War, we must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onstruct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value inheritanc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true histo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ounter-Japanese spirit, in multidimensional ways to propagate the spirit of counter-Japanese.

Keywords:spirit of counter-Japanese; socialist core values; heritage value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3.002

收稿日期:2015- 09-21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建设整体性研究(TJDJ13- 001)

作者简介:高建华(1983-),女,满族,河北承德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3- 0008- 05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21:12
“36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案实践探索
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少先队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供电企业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13:32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