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蕾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
当代重庆城镇电影的影像景观和精神空间*
李蕾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 400052)
摘要:随着聚焦“城镇”空间及在此空间中当代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电影作品的大量涌现,当代城镇电影逐渐走向自觉生产,构建起“都市-城镇-农村”三维电影空间,当代电影的新理论视域也转向了对全球化时代在地/本土性经验的表达。其中,以重庆城镇空间为主题的电影作为重庆媒介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拓展了城镇影像空间的文化意象和审美形态:城镇影像中的废墟式的三峡库区空间、流动式的社会空间、地域色彩的人文空间、命题式的话语机制空间,不仅揭示了城镇电影独特的精神内涵,也呈现了时代下的城镇个体的生命体验。
关键词:城镇电影;影像景观;精神空间
早在20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就通过全国性调研提出,城镇在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强调小城镇作为“城乡的结合部,无论从地域、人口、经济、环境等因素看,它们都既具有与农村社区相异的特点,又都与周围的农村保持着不可缺少的联系”[1]。可见,城镇既延续着乡村传统文化的特征,又受到都市现代意识的影响,从而使其在中国改革的历程中,与较早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城市相比,经历了更多的阵痛、撕裂和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小城镇为背景,反映城镇居民生活状态的电影集中涌现。如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顾长卫的《孔雀》和《立春》、王小帅的《青红》等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折射了不同地域的城镇空间,呈现了城镇个体的精神变迁和生存状态,弥补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城镇影像,更打破了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电影模式,构建了“都市-城镇-农村”三维电影空间。
学者张英进在其著述中提出,当代电影的新理论视域将强调具体地点的独特性、情感依附性,以及地点的多元并置、流动、认同与互动连接[2],确认了全球化时代本土性的重要地位。而以重庆城镇空间为主题的电影是最能代表重庆本土经验的影像文本:《老刘的婚路历程》《指尖太阳》《我是花下肥泥巴》《巫山云雨》《密语十七小时》《三峡好人》《恋者多喜欢》《爱情天梯》……这些影片展现了丰富的地方景观,也关注了重庆作为西南核心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通城镇民众和具体个体的精神变迁。为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中整合对重庆城镇电影的分析,笔者将对重庆城镇电影分为两类来进行考察:一类是反映三峡建设的历史景观及城镇化建设带来的社会空间的变动:包括废墟式的城镇空间和流动式的社会空间;一类是传播重庆地方色彩及政治资本对地方文化经验的冲击:包括地方感的人文空间和命题式的话语空间。
一、废墟式的三峡城镇空间
《巫山云雨》由重庆巫山籍导演章明拍摄。影片背景是重庆三峡工程建设初期,巫山老县城面临即将被淹没的命运。影片充分展示了巫山的山水之貌:流淌的江水、延绵的青峰、古老的城墙、蜿蜒的石板路和远方的航船。建筑上无处不在的水位线,络绎不绝前来目睹三峡风光的游客,电视里轮番播放的李鹏宣布三峡工程动工的新闻等都暗示着老城平静表面下的焦灼和不安。另一部由章明同样拍摄于巫山的《秘语十七小时》,呈现了乱石遍布的河滩、简陋潮湿的陆游洞的破败若废墟的环境,也同样隐喻着片中人内心的混乱、猜忌和焦虑。
以拍摄“汾阳”县城闻名的贾樟柯也不约而同地将视角对准三峡。电影《三峡好人》中展示了奉节县城触目惊心的拆迁图景:破产的工厂,烈日下拆房的工人,工作人员穿过废墟喷洒消毒液,废弃房屋内的摆设,墙上悬挂的图片、相框等。种种景观透露出面对即将消逝的家园人们内心的失落和幽怨。虽说这样的空间体验是电影情节的刻意设置,但也传递出奉节老城的废墟意象。
废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但最终归于破坏。而城镇人的情感体验、精神状态同样与废墟的意象构成映射,具有沉默、停滞和迷茫的特质。《巫山云雨》中,麦强长年独居峡区信号台,性情变得木讷,甚至在被告发“强奸”盘审他时,也是一副失语状态。而陈青出于生计不得不与旅店经理维持一段肉欲关系,但内心仍期待着摆脱这难堪的境况却又苦无出路,常摆出一副恍惚、忧郁的神情。片中有一处长镜头,通过旅店内陈青的视角,看着大堂里打牌的旅客,然后是店门、街面、街对面的小店铺、屋檐……这种带有幻觉性的主观感受,暗示了陈青内心的边缘化特征。《秘语十七小时》里,于栋在初恋女友与家庭之间游移情感,导致其精神极度焦躁。所有这一切正如章明所言:“我们要拍的是普通中国人的事情,这些事情发生在我们伸手可触的世界之中。在我们置身其中的太平盛世,许许多多人的简单的情感欲求不获。这个电影,更关心这些基本的生命存在。”[3]
“废墟否定历史的延续性,如同时间消失在宇宙中的‘黑洞’之中,无影无踪。它们的过去已被摧毁,但也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将来。”[4]因而,在《三峡好人》里,也英雄所见略同地出现了废墟上的荒诞和失落:迅速飞过天空的飞碟、天上走钢丝的人、形似纪念碑的火箭等。这些超现实的元素既寓言了奉节乃至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动,也凸显了城镇人内心无序而混乱的状态。
二、流动式的城镇社会空间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历程不仅包括了城镇拆迁建设的空间意义上的城镇化,更体现在劳动人口从农村、县城向城市流动的人的城镇化。三峡工程的建设引发了中国建国以来最庞大的移民迁徒。在移民群体中,农民工进城是当下大多数中国人最真切的城镇化经验。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层变化形成了流动式的社会景观,重庆城镇电影则敏锐而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特征。《叶落归根》讲述了常年在深圳打工的农民工,意外客死他乡,其工友无钱火化尸体,千里迢迢背负尸首返回重庆三峡库区。《指尖太阳》以三个家庭的孩子交流为主线,讲述了山区儿童想念远在南方城市打工父母、盼望一家团圆的故事。该影片虽是儿童题材,却主题深刻,不仅深入关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还关注新农村扶贫攻坚、农民工回乡创业等热点话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可见,农民工现象已是中国城镇化中出现的最显著变化,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这些,以上列举影片都能勇敢直面和思考。
有学者针对农民工问题,认为中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的再整合引起社会结构急剧分化,一端是以拥有大量资源为特征的社会强势群体,另一端则是相当规模的困难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由于总体性精英垄断了社会资源而很难形成,由此出现了“断裂社会”的现象[5]。“断裂社会”不仅指的是阶层的断裂,也意指农民工和平民在现代城市社会中的精神断裂。《恋者多喜欢》里的生活在涪陵的林皓和程雨自小青梅竹马,林皓因热爱摄影远赴北京,不得已与程雨分手,然而在北京的林皓,却始终找寻不到心灵的归宿。《晚安重庆》里的玲玲是在发廊打工的洗头妹,个性火辣,爱上了一个出租车司机。但在不断的接触中,玲玲发现自己深爱的人欺骗了她……于是倔强的她因爱生恨,先用药把司机迷昏,再用棒子将他击倒,装在箱子中,雇哑巴棒棒将其抛入江中。玲玲感叹人间冷漠,内心的苦闷无处可诉,便匿名与电台节目主持人倾诉痛苦。《指尖太阳》一片中的打工父母向家里谎称在城里过得很体面,而当孩子们前往深圳寻亲时,方才得知父母们仅仅是食堂帮佣或是下水管道工。农民工为中国的城市化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他们从事着最底层的工作,牺牲于现代化中,却遭遇着待遇低下、缺乏人格尊重、无法获得城市认同等身份焦虑的问题。另一方面,《我是花下肥泥巴》中的梁平虎城镇书记邓平寿则想方设法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镇创业;《指尖太阳》一片也侧面反映了秀山乡镇政府鼓励在外农民工返乡发展绿色产业。可见,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中国为了实现真正的城镇化积极寻求的道路,这一社会命题在电影中的呈现,充分体现了城镇空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三、地方化的城镇人文空间
学者邵培仁认为,“地方感是指一个地方的特殊性质,也指人们对于这个地方的依恋与感受。前者强调这个地方的物理或形式或历史特性,使它成为具有特殊意义与象征或值得记忆的地方;后者则强调个人或整个社区借由亲身经验、记忆与想象而发展出来的对于地方的深刻依附,并赋予地方浓厚的象征意义”[6],还进一步指出影视媒介是塑造和传递地方感的重要载体。重庆城镇电影则是最能构建重庆地方感的媒介。如《指尖太阳》选取秀山土家族聚集区打捞寨拍摄,电影画面静谧优美,充分展现了秀山土家的青山绿水。小禾小鱼两兄妹居住的吊脚楼、穿戴的土家族服饰、寨里表演的秀山花灯、学校组织的拉拉渡赛船比赛等都是秀山民间风俗的反映。“民俗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层, 蕴含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最初内涵。”[7]这些古老的民俗体现了重庆秀山民众群体独特的生活风景线。
电影《黄连有点甜》的故事发生在黄连之乡石柱县,讲述了土家族姑娘黄连与韩国青年朴太桓的青春恋曲,石柱民俗观念与现代生活形式相结合,充分展示了石柱的旅游资源、风物特产和社会面貌。《爱情天梯》以“俏寡妇”徐朝清和农家青年刘国江的爱情故事为主题,也将江津中山古镇的风俗景观搬上了影幕。《恋者多喜欢》中的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长江大桥等城区景观,《注定爱你》中的武隆苗村山水等,这些富有特色的地域性景观摆脱单纯的猎奇元素,变身为影片叙事中的合理部分,充分展示了重庆城镇文化的多样性。然而,地方感的传达不仅是单一的呈现为物理形式和人文象征,更重要的是,它的质地应与现场感、在场感紧密联系;“不仅仅是在地缘上展示当下的本土,还包括在文化上与精神气质方面对当下状况做出影像判断与表达”[8]。
重庆的城镇电影也努力碰触当下的地方逻辑和地方经验。《老刘的婚路历程》里主人公居住的黔江濯水古镇,就是一个偏僻的地方。老刘的职业是高山台电视信号员,由于长年工作在山上,无暇顾及家庭,妻子移情别恋,导致离婚。老刘意欲卖房,谈及此事,由其同事之口引出濯水古镇即将被开发。这一信息正透露了当下随着城镇旅游业的升温,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变化。《指尖太阳》里与打工连年不归的小鱼父母相对应的是小鱼城市笔友的离异父母:同样角色缺失的家庭却有着不同的缺席根源,城市和小镇的个体人生的迥异被凸显;《她们的名字叫红》中美国人卢卡斯在巫山四处寻找心上人王红而不得,拜托邬警察帮忙,很快就被找到,讲述了一种小城镇熟人社会的当下经验;再如《三峡好人》里“烟酒茶糖”的世俗人情和日常表达,将时间、空间和城镇人的情感有效链接起来。这种有意识的构建地方现场感,也是对当下城市化同一性的抵抗,使重庆城镇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不可代替又充满质感的电影空间。
四、命题式的城镇话语空间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电影等媒介方式进行地域形象的输出和文化传播。如《非诚勿扰》对海南三亚、杭州西溪的旅游资源宣传,《卧虎藏龙》助力安徽宏村获得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海角七号》将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给世界。在此趋势下,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少数民族地域特色的影片。如章家瑞拍摄的反映云南民风的《花腰新娘》《诺玛的十七岁》,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故事背景跟影片外景选在内蒙古等。营造富有地方感的电影可以全面展示该地域的地貌特征、文化形态、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从而促使多元化的地域电影的产生。因而,无论是发达都市还是城镇级地方对投拍地方电影都有非常强烈的愿望,重庆城镇也是如此。从2009年以反映重庆梁平虎城镇党委书记邓平寿事迹的主旋律电影《我是花下肥泥巴》开始,2011年江津拍摄了《爱情天梯》、2012年巫山政府与导演章明合作了《她们的名字叫红》以及反映秀山留守儿童的《指尖太阳》,再到2014年上映时就宣称展现地方风情的电影《恋着多喜欢》和《黄莲有点甜》等,重庆的城镇级政府与电影媒介的合作越发紧密。目前国内80%的导演走的路线都是这种小成本的“命题电影”,即题材和场景,有的甚至连剧本都要给出[9]。城市营销的预期是为了吸引更多资本的支持,以便更好地发展本地经济。这也反映了在中国现代化发展中,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带给城镇的损害导致其内部所深藏的焦虑。
城镇人的生存状态也有着同样的焦虑,中国城镇追求全球化认同的迫切诉求淹没了个体的生活体验和真实话语,带来了个体之间沟通阻滞所引发的孤独和失语。《她们的名字叫红》中,美国人卢卡斯偶遇巫山姑娘王红,在报社记者李红的帮助下开始了在巫山寻找王红的经历,不想却遭遇了外事领导谈话、报纸和电视媒体的报道,真实内心被粗暴压制,最终迷失在巫山。王红是典型的城镇姑娘,身份复杂,热情但内心怯懦,怀抱着当空姐的梦想,现实里却是一名轮渡服务员。当卢卡斯追求她时,她犹豫不决,要求卢卡斯遵循中国传统向其父母正式提亲方可交往。而李红长期体制内的生活使她严谨、敏感、多疑乃至面无表情的冷漠,她将卢卡斯认作体制宣传的西方代言人,力图展示巫山文化,当逐渐对卢卡斯产生情愫,但强烈的不安全感又让她无法表达而选择退守。城镇在全球经济时代中遭遇了尴尬的境遇,一如人的生存状态,表面上在逐步开放,而内心仍止步不前,构成了尴尬的精神断裂。
在此时代背景下,城镇政府与电影的联姻目的明确,就是为了提升地方影响力,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这导致了重庆城镇电影的生产不免带上了“命题电影”的功利性因素,其刻意参与叙事中的地方色彩建构则更多地带有电影从业者的想象。如《指尖太阳》小鱼兄妹码头等待父母的归来,秀山花灯反复在码头上表演;《黄莲有点甜》中的石柱姑娘黄莲全家拥有一栋土家族院寨,客人到来必以“摔碗酒”迎之等。这些对城镇空间的想象预设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了现实生活,如何迎合观众的心理认同,以及城镇电影生态今后良性发展的前景,都是城镇电影成长中需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小城镇建设[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86.
[2]张英进.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空间[J].文艺研究,2010(7):83.
[3]章明.关于他们,关于生存,关于梦[J].现代艺术,2001(4):22.
[4]巫鸿.作品与展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60- 61.
[5]陆学,宋国悟.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经济社会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4.
[6]邵培仁.地方的体温:媒介地理要素的社会建构与文化记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5.
[7]陈勤建.民俗——日常情景中的中国人的精神生活[J].民俗研究,2007(3):5.
[8]陈雨露.“城乡结合部”:当代中国新生代导演影像中的精神空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120.
[9]小县城“命题电影”:专卖风土人情[EB/OL].(2011-12- 08)[2015- 05- 06]. http://www.wccdaily.com.cn/epaper/hxdsb/html/2011-12/08/content_405199.htm.
(编辑:李春英)
Image Landscape and Spiritual Space in Contemporary Chongqing Urban Movies
LI Lei
(ChongqingRadio&TVUniversity,Chongqing400052,China)
Abstract:With the appearance of the movies that focus on town space and towns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movies about contemporary towns have been produced consciously, which constitutes the three-dimensional movie space of “urban-town-country”. The new theory of contemporary movie has turned to the express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native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movie, taking Chongqing urban space as the them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ongqing media landscape. It constitutes cultural image and aesthetic form of urban image space: the ruins of the urban imag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space, mobile social space, humanistic space with local colors, and discourse space of proposition, which reveals the unique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urban movies as well as the life experience of the urban individuals in times.
Keywords:urban movies; image landscape; spiritual space
DOI:10.3969/j.issn.1673- 8268.2016.03.021
收稿日期:2015- 08-27修回日期:2015-10-1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城镇电影景观和城市文化建构研究(14SKS35)
作者简介:李蕾(1980-),女,重庆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传媒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8268(2016)03- 013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