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隐喻·人生
——从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看概念隐喻的“多源”机制

2016-06-13 03:23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概念隐喻时代背景人生

帖 伊

(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6)



体验·隐喻·人生
——从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看概念隐喻的“多源”机制

帖伊

(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宁 530006)

摘要:从体验认知的视角,全面考察隐喻始源域“多源性”的认知理据。通过对现代汉语语料库中“人生”隐喻始源域的分析,系统地归纳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全方位的始源域类型,深入探究其“多源”映射背后的认知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隐喻聚焦和时代背景分别在内外两个层面上共同决定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取喻的“多源性”。

关键词:人生;概念隐喻;始源域;隐喻聚焦;时代背景

什么是人生?古往今来,这个人类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波折过程,是上至哲学大家下至庶民百姓思考的永恒主题。文学家笔下的人生是一出戏,军事家眼中的人生如战争,老人认为最真的人生平淡如水。种种如是,都是隐喻的说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作为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的语言表达中,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1]前言ⅹ。

目前,对于隐喻始源域“多源性”的深度考察并不多见,原因在于传统的隐喻实践研究往往将视角聚焦于整个隐喻投射过程,即从某个特定的目标域出发,考察能够映射到该目标域的始源域类型及背后的认知理据。近年来,也有部分学者从某个特定的始源域出发,综合考察该始源域的概念隐喻系统,如贾冬梅、蓝纯[2-6]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五行”(金木水火土)开展的概念隐喻与借代研究系列。总体来看,这些研究虽然涉及始源域的“多源性”,但都没有从体验认知的角度系统探讨其背后动因。

以Lakoff & Johnson[7]为代表的很多学者,就“人生”隐喻的投射过程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但关于“人生”隐喻始源域展开的细致研究并不多见。在国内,黄华新、吴恩锋[8]结合神经心理学针对汉语“人生”隐喻始源域进行了初步研究,但缺乏源域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黄兴运[9]分析了汉语“人生”隐喻的“多源”映射及背后的发生机制,但由于语料不足,始源域分类难以全面。本文通过语料库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归纳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的始源域类型,从体验哲学的角度深入探究其“多源”映射背后的认知机制,全面认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深入考察概念隐喻的“多源”机制。

1现代汉语“人生”隐喻的始源域类型

我们以“人生”为关键词,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本节所涉及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出33448条相关语言表达,由于条目太多,采用了每隔10条抽取1条的定距抽样方法,共抽取了3344条语料,其中隐喻表达827处。根据《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10]中的一级目录,最终将827处隐喻表达的始源域类型整理为以下16处。

1.1始于行动·交通运输域的“人生”隐喻

用“导航”“道路”“旅途”这些表示行动交通具体特征的概念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此类型的隐喻表达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所占比例最多。如:

(1)导航精英人生,规划未来之路。

(2)人生道上潇洒行。

(3)在人生的旅途上,没有人能永不回首一路奔向终点。

(4)人生方向、人生起点、人生高峰等。

1.2始于经济·商业·职业域的“人生”隐喻

用“本钱”“价值”“股票”等表示经济商业及职业领域具体特征的概念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此类型的隐喻表达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也很多见。如:

(5)人生最大的本钱是尊严。

(6)人活着就是要不停地追求人生价值。

(7)职场人生、财富人生、消费人生等。

1.3始于感知·情感域的“人生”隐喻

在现代汉语中,抽象的“人生”概念是可品尝、能上色且具有味道的,因此“咀嚼”“灰暗”“清香”这些表示味觉、视觉、嗅觉等由身体感知的具体特征都能够用来喻指“人生”。如:

(8)卡内蒂在放逐中咀嚼着人生。

(9)罗舜初进入了他人生最灰暗的时期。

(10)密不透风的人生、人生滋味、七色人生、人生黑暗面等。

此外,“人生”这个抽象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了喜怒哀乐,人们也用“快乐”“悲喜”“忧虑”这些表示情感体验的特征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11)人是伟大的,人应享用人生的快乐,人应该掌握自己的命运。

(12)中国藏书家的悲喜人生。

(13)拿人生开玩笑、烦恼人生、人生最大的勇气是认错等。

1.4始于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域的“人生”隐喻

“舞台”“课堂”“戏剧”“竞技”这些以教育、文化、艺术和体育为代表的精神生活领域的概念,可以用来喻指“人生”。如:

(14)济南交警自觉地把三尺岗台当作人生舞台。

(15)是谁制造了隆美尔的悲剧人生?

(16)人生竞技场、人生帷幕、人生之歌、人生课题等。

1.5始于宇宙·地球域的“人生”隐喻

以季节更迭、日月流转等代表宇宙律动的具体概念(如“春天”“气象”)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17)儿童是人生的春天,教育应当适应这种自然,按年龄阶段来教育孩子。

(18)“登泰山而小天下”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一种透明远望的空间,也是一种开阔明朗的人生气象。

(19)人生朝露、风雨人生、人生低潮等。

1.6始于思想·语言·信息域的“人生”隐喻

现代汉语独辟蹊径,从思想语言取喻来描写“人生”,使抽象的“人生”具有了“逻辑”,可被“书写”,成为一门“哲学”。如:

(20)他人生的逻辑很独特。

(21)老子是先秦道家的创始者,其人生哲学主张清静寡欲,与世无争。

(22)人生篇章、重写人生、人生独白、没有段落的人生等。

1.7始于数量域的“人生”隐喻

以“轨迹”“坐标”“曲线”等始于数量域的数学概念来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23)经过了五十年,岁月在她脸上刻出了人生的轨迹。

(24)我们要帮助落榜者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

1.8始于物质·物体域的人生隐喻

现代汉语也以“物质物体”来比喻“人生”,赋予抽象的“人生”以物质属性,使其具有了形状,能够被丈量。如:

(25)高科技带来的是一个以大众电子传媒为主导的齐一的文化、单面的人生。

(26)人生无形、人生截面、人生边上等。

1.9始于生命·生物域的“人生”隐喻

现代汉语中存在着以动植物为代表的生命·生物域作为始源域的“人生”隐喻,人们常用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来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27)人生如春花一样盛开,是生命的美丽。

(28)假如人生一世也能像樱花一样,那么,即使生命短暂也不失为理想的一生。

(29)人生的养料、人生后花园、人生花季最有情、人生的枝枝叶叶等。

1.10始于饮食·衣服·居住·财产域的“人生”隐喻

一部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还源于饮食·衣服·居住·财产域。如:

(30)人生就像他爱喝的白兰地,有一种调调,充满了无望的梦想,苦涩而甜蜜。

(31)一道手续都繁琐而费时,每次整理资料时的不快,真让人觉得在浪费人生。

1.11始于政治·法律·军事域的“人生”隐喻

用“斗争”“判决书”“战场”等与军事作战相关的概念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32)他年纪四十八岁,是一个典型的世故很深的人,有主意、有幻想、有办事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克制和见识,足够在这个复杂的人生斗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

(33)孩子的通知书,不是人生前程的“判决书”。

(34)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母亲的期望、关切和祝福而奔向人生战场的。

1.12始于人体·医药卫生域的“人生”隐喻

“创伤”“梦”等始于人体·医药卫生域的概念,也可以用来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人生如梦”的语言表达。如:

(35)每一份人生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36)人生如梦,死才是梦的初醒。

1.13始于农业域的“人生”隐喻

“耕耘”“收获”“果实”这些表示农业概念的词语,也可以用来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37)用心耕耘自己的人生。

(38)学会感恩,收获人生。

(39)艰难的探索中,黄蕴慧终于尝到自己辛勤耕耘多年而长出的人生甜果。

1.14 始于工业·科技域的“人生”隐喻

“建设”“实验”这些表示工业、科技概念的词语,也可以用来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40)养成读书习惯,建设书香人生。

(41)人生实验等。

1.15始于宗教·民间信仰域的“人生”隐喻

“信仰”“修行”这些表示宗教、民间信仰概念的词语,也可以用来喻指抽象的“人生”概念。如:

(42)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这是巴金的人生信仰和行为准则。

(43)我则庆幸内心开始了这样谦虚的心境,要向大地表示谦敬是一段不容易体会的人生修行。

1.16始于事情·情状(一般)域的人生隐喻

在我们语料整理的过程中,发现1例“人生循环”和1例“人生圆满”的语言表达,根据《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的分类标准,它们均属于始于事情·情状(一般)域的“人生”隐喻。如:

(44)“卧底”五年,才好不容易理清了他人生大循环及无数小循环的脉络。

(45)那才是人生最圆满的憩息与皈依。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呈现全方位取喻的特点。

在表1中,我们系统整理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各始源域的取喻比例。

表1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始源域类型

2“人生”隐喻“多源性”的认知分析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内部机制的制约,一方面受到社会的影响。要想全面了解现当代汉语“人生”隐喻的“多源性”,我们必须内观隐喻的投射过程,外察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2.1隐喻聚焦对“人生”隐喻“多源性”的影响

隐喻由始源域和目标域共同组成,是从始源域向目标域的跨域映射过程,也即具体概念到抽象概念的一系列对应。Kövecses认为,隐喻映射兼具选择性和抑制性,遵循着“守恒原则”,受到隐喻聚焦的制约[1]91。隐喻聚焦指当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时,目标域中只有一部分特征进入焦点而成为映射的对象[11]。客观上讲,目标域多面性的特征需要多个不同显著特征的始源域来对其加以理解[12],因此,隐喻聚焦的意向性决定了隐喻始源域的“多源性”。举例来讲,在“人生是植物生长”这个始于生命·生物域的概念隐喻中,植物的“花朵绽放”成为隐喻聚焦,进入“人生”的概念理解中,激活人生“完善、充实自我”这一局部特征,形成“盛开的人生”这一隐喻表达,如图1所示。

图1 “盛开的人生”的隐喻聚焦分析

总体来说,隐喻聚焦为人们的隐喻表达提供了方向,传达了目标域所要强调的某些方面,比如用“农作物的播种”强调人生的“付出与奋斗”,用“梦境的不真实”强调人生的“虚幻”等,通过始源域典型特征的聚焦,人生某些方面的特征得以具体化,进而产生了丰富的隐喻表达。通过系统考察以“人生”为目标域的现代汉语语料,我们构建了一个多源域的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发生模型,如图2所示。在这个模型里,对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域“人生”,来自行动·交通运输、宇宙·地球、思想·语言·信息、情感、生命·生物、数量、政治·法律·军事、经济、科技等等类型的始源域,共同发挥作用,在不同方面突显“人生”的某个特征。

图2 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发生模型

2.2时代背景对“人生”隐喻“多源性”的影响

马克思[13]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受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宗教等等社会因素的影响。换言之,人对自身的认识要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而社会关系又随时代发展发生着变化。隐喻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对外交流与日俱增,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发展过程也给隐喻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为隐喻的取喻打开了一扇扇新的窗口。为论述方便,下面我们仅选取两个个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时代与现代的“人生”隐喻取喻作对比。

其一,先秦时代。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这个时期,采集和劳作是人们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以植物生长喻人生的例子比比皆是*笔者以《诗经》305篇诗歌为语料来源,共发现24处“人生”隐喻。其中始于生命·生物域的隐喻表达有20处,占83.3%;始于行动·交通运输域的隐喻表达2处,占8.3%;始于宇宙·地球域和物质·物体域的各1处,各占4.2%。。如:

(46)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周南·桃夭》)

(47)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召南·摽有梅》)

(4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49)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方芷……(《离骚》)

(50)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人生如桃树、梅子等花草树木的生长,这些隐喻取自人们的生产生活,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其二,唐代。疆域广阔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在兼容并包、继承创新的文化精神的熏陶下,加之频繁的对外交流与出行需要,唐代读书人发展了“人生是旅行”的概念隐喻,创新了“人生是季节更迭”、“人生是日月流转”等始于自然现象域的隐喻表达。与先秦时代相比,唐代“人生”隐喻取喻呈现逐渐开放的趋势*笔者以《唐诗三百首》中300篇诗歌为语料来源,共发现36处“人生”隐喻。其中始于生命·生物域的隐喻表达有14处,占38.9%;始于宇宙·地球域的隐喻表达有12处,占33.3%;始于行动·交通运输域的隐喻表达9处,占25%;始于物质·物体域的隐喻表达1处,占2.8%。。比如:

(51)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杜甫《叹花》)

(5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5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54)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5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5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57)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

句(60)以花草的生长喻人生发展;句(61)连用动物“春蚕”和日常物品“蜡烛”来比喻生命;句(62、63)皆从自然现象中取喻,将人生最后的时光比作“夕阳”“秋景”;(64-66)是始于旅行域的“人生”隐喻表达。在唐诗中,像这样的比喻还有很多。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而社会生活,作为影响隐喻取喻的外部因素,总是和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相适应,和生活资料的发展变化相联系。随着生活方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变化,隐喻取喻的“多源性”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够开放到全方位取喻的变化。伴随着信息化的拓展、知识经济带来的生活资源结构的改变以及现代人对于精神消费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人们对于“人生”的理解更加立体,“人生”隐喻的取喻也更加全面,才会出现诸如“人生编码”、“人生舞台”、“人生歧途”、“人生境界”、“人生百味”、“人生难题”、“人生边上”、“人生浪花”、“杯酒人生”、“书写人生”及“人生赢家”等等丰富的隐喻表达。鉴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开放与创新,可以预测,在未来人们对于“人生”隐喻的取喻会更加丰富。

3结语

对任何一个哲学问题意义的追踪,都取决于人们如何运用概念系统来理解这个问题[14]136。因此,我们必须从自身的心智加工出发,深刻解析“人生”一词概念化背后蕴含的隐喻机制,才能全面回答“人生是什么”这一基本哲学命题。Lakoff & Johnson[14]139认为,体验并不总是先于概念化,因为概念化本身也是一种体验。我们对“人生”概念的理解,根植于其他相关概念(如生命、行动、农工商业、政治、军事、宗教、数量等)的体验,所有关于“人生”的理解必须通过隐喻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离开了隐喻,很难去谈论“人生”这个概念。对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始源域“多源性”的深入考察,不仅帮助我们全面认识“人生是什么”这一哲学命题,也进一步验证了“心智的体验性”和“思维的隐喻性”这两个体验哲学的基本观点。

“多源”人生隐喻背后折射出现代人“多元”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没有体验就没有人生观,而这样的人生观是通过隐喻构建,并具有时代特色的。“人生”隐喻的“多源性”一方面受到隐喻聚焦的内部制约,另一方面又接受现代社会生活开放性、多样性的外部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了解时代聚焦的一个窗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焦点都会在其所使用的隐喻中表现出来。本文的研究只揭示了现代汉语“人生”隐喻始源域的“多源”机制,汉语不同时期“人生”隐喻具有怎样的“多源性”?英语不同时期“人生”隐喻的“多源性”又是作何表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Kövecses.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New York:Cambe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

[2]贾冬梅,蓝纯.五行之木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语与翻译,2015 (1):36-41.

[3]贾冬梅,蓝纯.五行之金行背后的概念隐喻和借代[J].山东外语教学,2013 (6):26-32.

[4]贾冬梅,蓝纯.五行之“火”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国语,2013 (5):36-42.

[5]贾冬梅,蓝纯.五行之土行背后的概念隐喻和借代[J].当代外语研究,2013 (1):20-25.

[6]贾冬梅,蓝纯.五行之水行背后的概念借代和隐喻[J].外语教学,2012 (6):19-23.

[7]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黄华新,吴恩锋.论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5 (4):106-111.

[9]黄兴运.人生隐喻的认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3):112-114.

[10]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11]刘正光.隐喻映射的本质特征[J].外语学刊,2003 (3):8-14.

[12]覃修桂,黄兴运.概念隐喻中始源域“多元性”的体验哲学观:以汉语诗词中“愁”的概念隐喻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 (5):24-29.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6.

[14]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责任编辑:柳克

Experience·Metaphor·Life—A Cognitive Study on Multi-source Mechanism of Life Metaphor in Modern Chinese

TIE Y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duc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s of the multi-source mechanism for metaphor from the embodied cognitive perspective, which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 full range of source domains for life metaphor in modern Chinese and develops into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its multi-source mappings by analyzing the source domains of life metaphor in modern Chinese corpu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metaphorical highlighting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respectively determine the multi-source mechanism of life metaphor in modern Chinese from inside and outside levels.

Keywords:life;conceptual metaphor;source domain;metaphorical highlighting;historical background

收稿日期:2016-02-01

作者简介:帖伊(1987-),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5-0054-05

猜你喜欢
概念隐喻时代背景人生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之我见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概念隐喻在构建语篇连贯中的作用探析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中国日报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研究
独一无二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