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分析

2016-06-08 01:46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构式偏误母语

张 哲

(1.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政治大学外国语文学院,台湾 台北 11605)



留学生“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分析

张哲1,2

(1.厦门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2.政治大学外国语文学院,台湾 台北 11605)

[摘要]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语料分析发现,留学生“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率高达41%,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的汉语句型,不同语言水平、不同国籍习得者的偏误率也有所不同。该句型的8种构式中,“主语+‘是’+状语+动词+(宾语)+‘的’”构式出现的偏误率最高。偏误类型主要有遗漏偏误、错序偏误、误代偏误和误加偏误,其中,遗漏偏误的偏误率最高。偏误原因主要来源于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和教材教学的缺失。

[关键词]汉语句法;“是……的”句型;习得性偏误;语料库;对外汉语教学

在现代汉语中,“是……的”句型使用频率极高,它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发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都认为它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特殊且重要的句型。目前,“是……的”的偏误研究[1-3]主要局限于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的偏误分析上,研究结果亦未能凝练出汉语学习者习得性偏误的共性及对策。本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留学生“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进行分析,以期降低留学生习得偏误率,并为汉语自学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是……的”句型的本体研究综述

(一)界定与分类

“是……的”句型是指句子中含有“是……的”构式的句子。大部分研究者都赞同“是……的”构式可分为两个大类,即说明意义重点的句型(I)和表示确认肯定语气的句型(II)。但其下更细致的分类仍有分歧,本文采用其中最为简明的一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是……的”句型分类

宋玉柱等[4]认为,判断句型(I)和(II)的方法是看能否去掉“是……的”。句型(I)去掉 “是”和“的”之后,句子不成立,“是”为动词,“的”是结构助词;句型(II)去掉“是”和“的”后,句子仍成立,其中“是”是副词,“的”是语气词。

(二)语法功能分析

“是……的”句型(I)都是动词谓语句。郑懿德等认为它是“说明句子意义的重点”[5],刘月华等则称之为“突出对比焦点”[6],这两种提法都表达出该句型的功能在于“突出焦点”。这一句型通常用来表示事情在过去发生或完成的各种情况,且这一情况已经成为双方已知并共有的信息,其说明的焦点并不是动作本身,而是与动作相关的处所、时间、方式、目的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是”字作为动词存在,与后面的字词一起构成谓语部分,它在肯定句中可以省略,而在否定句中则不可省略;“的”作为助词,一般不可以省略。“是……的”句型(I)常用的语法结构有表1所示的(1)~(4)四种。

在构式(1)中,“是”后面的成分是为了解释和说明主语的状态,其焦点在于作状语的部分;在构式(2)中,主谓结构中的主语为焦点信息,句首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为受事,可以替换成“她写的书”/“谁买的花”/“他家里寄来的包裹”;在构式(3)中,焦点信息是“是”字后面整个小句,叙述是为了对小句中的主语进行强调;在构式(4)中,“是”和“的”中间的部分是焦点信息,即表示的原因部分。

“是……的”句型(II)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用以表达对主语的态度、看法,也用以描写和说明主语,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其中的“是”和“的”都表示语气,用不用“是……的”,句意基本不发生改变,但句子的语气有所不同。这类句子的否定式是把“是……的”中的部分改为否定形式。“是……的”句(II)常见构式有表1所示的(5)~(8)4种。

二、留学生习得“是……的”句型的偏误率和偏误构式分布

检索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共检索出2 629句“是……的”句型的习得性偏误,其偏误率高达41%,远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句型,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汉语句型习得性偏误率

不同语言水平习得者习得“是……的”句型的偏误率不同。在初级和中级(无高级证书)阶段,留学生习得性偏误率为52.95%,即使在高级C证阶段,仍有35.91%的学习者出现偏误。而且,以英国、美国、韩国、日本、泰国、越南留学生偏误语料为例,可以发现,不同国籍的留学生在这一语法点上出现偏误的频次也有所不同,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国籍留学生习得“是……的”句型的偏误频次

2 629条语料中,留学生“是……的”句型偏误构式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留学生“是……的”句型偏误的构式分布

由表4可见,构式(1)偏误率最高,构式(5)、(8)次之。构式(3)、(4)类型的偏误虽未出现,但结合实际经验可以推断,很可能是因为此类结构比较复杂,极少被留学生使用的缘故。

三、“是……的”句型的偏误分类

目前,语法偏误类型主要有遗漏偏误、错序偏误、误代偏误和误加偏误。对HSK动态语料库的调查统计发现,留学生“是……的”句型习得中的偏误类型与偏误率如表5所示。

表5 留学生习得“是……的”句型的偏误类型与偏误率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在“是……的”句的使用中是最常见的,约占所有偏误类型的88%,其中遗漏“的”字的频率最高(62%),遗漏“是”字次之(17%)。如:

例1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大学是没理由拒绝女学生*(的)*注:* 表示偏误出现的位置,()中为订正后的正确形式。下同。。【希腊籍】

例2对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是很难*(的)。【老挝籍】

例3我不*(是)在印尼出生和长大的。【希腊籍】

例4这可*(是)没有道理的。【尼泊尔籍】

例5我知道有些游戏很吵,我*(是)受不了的。【印度籍】

例6我们*(是)在念中学时认识*(的)。【葡萄牙籍】

例7如果没有下雪*(是)不可能*(的)。【韩国籍】

例1~2都属于遗漏了“的”字。例1属于第(1)类构式,“的”字作为助词,在句子最后标志着句子结束,强调作状语的部分——“没有理由”——不可以省略。例2属于第(8)类构式,“的”字作为副词,与“是”字构成一个强调语气的结构。一般出现了“是”,在形容词后都必须加上“的”用以结尾,如果没有用“的”,则应该把“是”字去掉。

例3~5均属于遗漏了“是”字的偏误。例3属于第(1)类构式,“是”作为动词,在肯定句中,可以省略,但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不能省略,另外主语是代词或含“有”的时候也不能省略“是”字。“是”和“的”是一体的,在不表示强调的时候一般都需删除。例4属于第(5)类构式,与“的”字构成起着确认动词语气作用的结构,不能单独使用“的”字。例5属于第(7)类构式,“受”是动词,“不了”是可能补语,动词加可能补语本身就可以做谓语,“的”在这里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加上“是”,整个句子才能完整地表达确认的语气。

例6~7是属于应使用“是……的”结构却未使用的偏误。例6属于第(1)类构式,例7属于第(8)类构式。例6缺失了“是……的”结构,也可以表达一定的意义,但是只有在使用了这一结构后,才能更加清楚地表达强调或者肯定的意味。而例7作为紧缩句,理论上应由两个单句组成,但是 “不可能”在这里作为形容词短语,是不能单独成句的,必须用“是……的”结构使之完整。

(二)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是指某一或多个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有误,主要包括 “是”字的错序和主语的错序。由于“是……的”句中宾语位置素有争议,如果动词后面接有宾语时,对于宾语放在“的”字后的句子是否属于“是……的”句,学者们见解不同。因此,本文暂不将“的”字的位置不同列入错序偏误,仅讨论“是”字的位置和“主语”位置的错序。如

例8这评价是*对国内(是)很不利的。【马达加斯加籍】

例9起飞后的两三个小时是*对我们空姐来说(是)最忙的时间。【日本籍】

例10父亲马上叫我和弟弟下来,便问“(是)谁是*偷我的钱?”【菲律宾籍】

例11对吸烟的看法是*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日本籍】

一般而言,句子焦点信息多出现在“是……的”之间。而例8~9中,“对国内” “对我们空姐来说”都不是句子所肯定强调的部分,放在“是……的”中间,显然有误。

例10~11中,主语的位置不当,此类错序比较少见。例10是因为混淆了第(5)类与第(3)类构式,前者是用以肯定动作的,后者才用以强调小句中的主语。而例11属于第(8)类构式,该句的主语应该是“每个人对吸烟的看法”,整句话中用以加重语气的部分是“不一样”。

(三)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是指在使用句子时,应该单用“是”字的时候用了“是……的”结构,或是在不需要用“是……的”结构的时候却使用了此构式。如:

例12是进口产品的*吗?【秘鲁籍】

例13来到广州的那时候是9月份的*,恰好是秋天。【韩国籍】

例14最后他叹了一口气说:“原来还是我的老师有眼光的*。”【澳大利亚籍】

例12中“进口产品”是名词,可以做“是”字的谓语,不需要再用“的”构成没有中心语的“的”结构;如果表示判断强调,也应该是诸如“是进口的吗?”此类构式。例13中,“9月份”是名词,且“是”字做动词而非副词,不需要“的”字。例14比较特殊,它符合第(2)类构式,但是此构式的焦点信息所在位置是主谓结构的主语部分,并非整个主谓短语,在该句句意并非强调“我的老师”,而是对“我的老师有眼光”进行判断说明的情况下,不需要“的”字。

(四)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指用“了”代替“是……的”结构中的“的”。虽然“了”和“是……的”结构都有表达某个过去就已经完成或实现的事情的功能,但它们之间是有差异的。“了”字多用于陈述听话人不知道的信息,其内容是客观的;“是……的”句则用在对话双方都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就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强调判断的情况,其内容带有主观色彩,如突出事件发生的方式、处所等。如:

例15他是1833年10月21日出生,1896年12月10日去世了。【法国籍】

例16他是我们的汉语老师,也是暨南大学派来了。【马达加斯加籍】

例15中,如果想要表述“他”去世了这一事实,则删除“是”字后,表达会比较清楚;如果使用了“是……的”结构,就意味着大家都知道“他曾经出生过,然后去世了”这一信息,只是要突出表达“他”出生和去世的时间,此时用“了”就不妥了。例16则应该从句子结构上进行分析,因为单从句意上并不能判断句子是表示强调还是仅仅是陈述事实。“派来”是个及物动词,也就是说,它和主语结合还不足以构成完整的句子,后面应加连接词。而“的”作为助词,接在动词后面,形成“的”字结构,句子就完整了。同时,也明确突出了“暨南大学”这一信息。

四、“是……的”句型的偏误原因

偏误出现的原因,鲁健骥称之为“母语干扰”和“过度泛化”[7],王建勤则表达为“语言迁移”[8]107和“目的语规则泛化”[8] 110,盛炎的提法是“语际迁移”和“语内迁移”[9]。本文采用周小兵[10]等在《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中的分类标准,将偏误原因分为五类,即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的运用和语言普遍性因素。因为后两类属于所有中介语的普遍原因,所以本文仅分析前三类。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一种偏误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母语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是指把母语中的语法规则套用在目的语上而导致出现的表达偏误。母语负迁移主要取决于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程度,从对比分析法的角度看,它一般分为六个等级,即零级(正迁移)、一级(合并)、二级(差异不足)、三级(再解释)、四级(超差异)、五级(分化)。在“是……的”句上,这六个等级中比较常见的是三级(再解释)、四级(超差异)这两种。

1.再解释。再解释是指母语中某个语法规则在目的语中有不一样的分布。在再解释过程中,母语和目的语并不是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关系,而是交叉关系。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通常属于这一类,主要体现于句型的不对应。如汉语中极少有词形变化,表达被动也多是以虚词和语序的变化为主,因此,对于“It is/was……that/who”这一句型的翻译,既可以对应汉语中的强调句,也可以用不表达强调或语气的“是”字句。例如:

例17It was by train that I came to school.

例18It is said that John killed his baby.

例17表达的是强调的语气,对应的中文可以是用“是……的”句翻译的“我是乘火车来学校的”,而例18则无法如此翻译。可见,“是……的”句并不完全对应英语中的某个句型,反之亦是,所以英语母语者学习“是……的”句时,可能会套用其中某个句型而导致偏误的出现。

2.超差异。超差异产生的偏误主要是指由于目的语中的某个语法规则在母语中不存在相应的规则而产生的偏误。在“是……的”句中出现这种偏误的典型代表是泰语母语者。如

词译:我 有狗 只 一 它 是颜色白

句译:我有一只狗,它是白色的。

错句形式:我有一只狗,它是白色*。

可见,泰语中没有“是……的”对应的句型,而且语序也和汉语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泰语母语学习者通常会出现误加、遗漏和错序等偏误。一般而言,母语负迁移在初级阶段出现的比例比较大,因为在初级阶段,学习者会不自觉地用已知的句法结构去理解未知的信息。

(二)目的语规则泛化

目的语规则泛化是指学习了某个语法规则后,对这一语法规则进行过分类推。目的语规则泛化产生的偏误一般在中高级阶段出现得较多。杨翼认为,其心理学原因在于 “随着课程学习的深入,学习者积累的汉语表达式不断增多。对各种句型结构的整体特征缺乏集中性注意,又使学习者在信息储存时常常丢失部分特征,造成整体特征不同,局部特征相似的句型结构相互发生纠缠。”[11]在“是……的”结构中,最典型的就是“了”和“是……的”结构的误用,如例16。

(三)教材和教学缺失

在现有的对外汉语教材中,对“是……的”句型的阐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如《汉语教程》和《初级汉语课本》只提到了第(1)类构式;《目标汉语·基础篇》只提到了(1)、(3)类构式;《发展汉语》只提到了第(1)、(3)、(7)、(8)类构式。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较少对此句式进行专门讲解。如张井荣[1]针对20位讲解“是……的”句型的教师的调查发现,针对“是……的”结构进行过专门讲解的只有两位。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习者掌握这一句型。

五、结语

本文基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留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习得“是……的”句型偏误的四种类型及其产生的三个主要原因。本研究丰富了“是……的”句式作为中介语发展的研究,有利于切实提高对外汉语教与学的效率。期待未来有更多的认知科学研究方法与工具运用到中介语语料研究中来;另外,可进行国别化的语料分析,以更有效、准确地研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与中介语发展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井荣.印尼学习者习得汉语“是……的”结构偏误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 2009.

[2]周家玲.越南学生“是……的”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设计[D].苏州:苏州大学,2014.

[3]刘语颂.柬埔寨学生汉语“是……的”句习得偏误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宋玉柱.关于“是……的”结构的分析:语法笔记一则[J].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8(4):75-76.

[5]郑懿德,马盛静恒,刘月华,等.汉语语法难点释疑[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1992:95.

[6]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435.

[7]鲁健骥.偏误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2(1):69-73.

[8]王建勤.中介语产生的诸因素及相互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4):105-120.

[9]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11.

[10]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7:124.

[11]杨翼.B级证书获得者作文中的杂糅现象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1):66.

(责任编辑马诚)

Analysis of Overseas Students’ Acquisitional Errors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ZHANG Zhe1,2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61024,China;2.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Taipei 11605,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HSK Dynamic Composition Corpus created by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the acquisitional erro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is 41%,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ypes of constructions.The Corpus also reveals that the error rat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vary across the different level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the nationalities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Among the eight subcategori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the error rate of the “Subj.+ SHI + Adv.+ Verb + (Obj.) +DE” is the highest.The types of the errors are classified into omission,sequence,substitution and addition,among which omission occupies the dominant position.The errors derive from negative transfer from the first language,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misleading instructions in the textbooks.The construction of “SHI…DE” can be further discussed as one of major top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language and can pedagogical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Key words:Chinese syntax;construction of “SHI……DE”;acquisitional errors;corpu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收稿日期]2016-03-08[修回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张哲(1980-),男,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E-mail:zhangzhe@xmut.edu.cn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432(2016)02-0048-06

猜你喜欢
构式偏误母语
母语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母语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
主观性在口语构式中的非常规表达——以口语构式“V+他2+NumP”为例
强化显义与突出内涵:当代流行构式“不是所有的X都叫(是)Y”研究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