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从“双基”向“四基”转变的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由过去的“以知识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落实数学“四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以“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一课为例,进行了研究。
《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通常,教师直接呈现例7,让学生把提供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进而交流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的特点和化的方法。接着引出带分数,介绍带分数的意义,示范带分数的读、写。最后,通过例8,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整个过程,总体还比较顺畅,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认知活动似乎理性有余而趣味不足,没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也正因为学习主动性的缺失,所以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虽能掌握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算法,但对算理的理解却往往不能到位,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经验的预期目标更是成为空谈,课堂气氛也往往比较沉闷,这也导致几乎没有教师愿意挑选这节内容公开展示。如何在这堂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变学生的被动思考为主动探究,如何整体落实“四基”目标,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实践和思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作比喻:“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体部分。”以上片断正是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作根,精设数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数学“四基”成为了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自然优化中,主动建构新知
以上片断,围绕“数轴”先后展开了四次活动:第一次,表示“”。通过操作、交流、比较,让学生理解、明确就等于整数1,可以不分,直接找,初步感受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思考的好处,并通过追问,概括出只要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都等于1,为后面的推理打下知识基础。第二次,限时选数表示。有了第一次活动的经验,加上自身具备的数感,学生都能合理地选出数,并自发将其化成整数来思考。交流中,教师将问题聚焦“为什么可以用‘28÷7将化成整数4”,一方面通过图形和算式的对比,让学生从分数意义的角度理解算理。另一方面启发学生知道也可以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直接计算。最后通过追问为什么都不选,让学生自主抽象出其余3个分数(、、)的共同点,即都可以化成整数。在此基础上顺势让学生思考: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将这样的假分数化成整数?从而解决了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第三次,表示“”。这时,一部分学生还会停留在原有的思维习惯,根据分数的意义,具体分一分来确定的位置,另一部分领悟能力比较快的学生已能脑中想一想,主动将分成整数1()和来思考,从而得到优化的表示方法。当这种方法得到全体学生的一致认同时,“带分数”的出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次操作并不是对全体学生的统一要求,笔者只给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把也化成带分数?让学生根据需要,或直接思考,或先画一画再观察。这样,一方面可以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同时先画图再观察,也能为后面除法算式的算理理解提供依托。这一过程中学生用画图表示的已经很少,绝大部分学生是用除法计算得出的。笔者就顺势引导:“当直接理解有困难时,我们可以借助‘图来思考。”让学生通过图和式的对比,具体理解“11÷4=2……3”中各数的意义,从而理解用除法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算理。之后又增设了一个“将化成带分数”的环节,一是为后面算法的抽象进一步积累素材,二是为初步学会用除法将化成带分数的学生提供即时练习的机会,巩固方法。整个认知过程,围绕“在数轴上表示分数”有序展开,层层递进,让学生不断经历思维挑战,以数学本身的魅力——思考性,激发着学生的参与热情。这让整堂课始终充满着数学味,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建构了新知。
二、在算理理解中,感悟数学思想
本课的知识点无非就是: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分数能化成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分子除以分母,没有余数,商就是化成的整数,有余数,化成的带分数可以写成“商”。对学生来说,学习的难点就在于理解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算理,一般的教学中,学生虽能很好地掌握以上知识、技能,但很多学生对于为什么把分子除以分母的商作整数部分,为什么把余数作分子,分母为什么不变等问题,却大多说不上来。我们知道,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需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必须以“形”为依托,通过形象直观的东西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顺利过渡到抽象的层面。在教学例8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思考,甚至可直接要求学生先画图表示,再观察。但在这过程中,“形”的介入对学生来说,均比较突兀,学生缺乏主动以“数形结合”思考的意识,加上此时很多学生还缺乏独立用图表示的经验和能力,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能让人满意。而本例中,笔者巧借数轴,以“在数轴上表示分数”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相似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逐层体验。学生在方法优化的过程中,感受着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思考的价值,同时也不断积累着“以形助数”的经验,这样,当后面学生的理解面临真实困难时,教师只要稍作启发,学生就能自发想到“借助图来思考”,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中,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着数形结合的全过程,脑中真正建立起“数”和“形”的联系,看到算式就联想到图形,看到图形就能联想到算式,从而也真正达到了对算理的深度理解和对算法的准确掌握。
三、在数学思考中,有效积累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学习的目标和内容,设计、组织好一个让学生都能进行的、能充分体现数学本质的活动,并提供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探索、交流、内化、反思等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数轴作为数形结合最基本的载体,是数形结合最基础的渗透,数轴在认数教学中有着其他图形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中,数轴的渗透虽然相当充分,但每次的教学却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学生对数轴的理解并不深刻,从而不能让数轴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强化学生对数轴的运用,让学生不断运用数轴去发现、描述问题,理解、记忆结果,充分感受数轴的应用价值,帮助学生建立大数学观,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上例中,笔者基于学生经验,创设“数轴上表示分数”的活动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动机,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接着引导学生经历探究性数学活动的过程,通过行为操作、数学思维,在探索和交流中逐步优化数轴上表示分数的方法,理解将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算理。在这一层层递进的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既有外显的数轴操作又有內隐的思维层面的探究活动,一方面积累了在数轴上表示分数时,将其化成整数或带分数来思考比较方便的操作经验,同时也积累了在认识数、研究数的关系时,可以借助数轴直观理解这一重要的思维经验。这一经验将在后面学习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等值关系,尤其是感受分数的稠密性(也就是任意两个分数中间存在无限多个分数)等知识时被提取,经过这样长期的、层次化的过程,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就有可能逐步丰富、不断提升。
(徐锋,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6)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