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路径选择

2016-06-03 02:25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转型升级中小企业

戴 春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9)



“互联网+”背景下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路径选择

戴春

(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安徽合肥230059)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相关统计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总结出安徽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推力量,其数量与经济效益均在稳步上升,并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然而,宏微观环境的变化又为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在互联网已成为引领产业创新的新型生产力背景下,安徽中小企业应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的价值传递,重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价值链;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实现外生型转型升级。同时,通过创新研发模式、变革经营模式等内生型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路径选择

互联网的普及与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包括交易的时间与地点,交易的品类,交易的效率等,提升了社会整体效益,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工商企业、金融企业甚至医院、学校、政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引起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重视[1]。在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会上,以及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及“互联网+”之后,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利用互联网平台,深度整合传统行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传统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互联网+”给安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性。

1 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

我国的中小企业构成以民营企业为主,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能够基本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其本身具有灵活的决策机制、强烈的市场意识等先天优势,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企业类型多样、行业分布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已经逐渐占据半壁江山,带动地区就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可见,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但对于经济社会的贡献却积少成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推力量。

1.1经济贡献日益加大

根据安徽省2010年至2015年的统计年鉴显示,安徽生产总值保持持续上升趋势,2014年安徽省全年生产总值(GDP)20848.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9.2%。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1946.3亿元,比上年增长9.2%,占GDP比重由上年的57%提高到57.3%。2015年上半年,安徽省实现生产总值997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8.6%,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

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的贡献与作用日益加大,从工业企业看,安徽省工业企业绝大数为小微企业,总量占98%,小微企业中,大多是微型企业,占70.2%。从行业分布看,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9.2%)、农副产品加工业(9.6%)、通用设备制造业(6.1%)、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5.1%)等四大行业。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由2010年的3188.20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5996.4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也由2010年的60.26%增加至2014年的64.46%。对比数据如下图所示。

图1 2010-2014年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与大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对比(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1.2发展态势良好

近几年来,安徽中小企业的发展整体呈上升趋势,从以下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1.2.1中小企业的数量

2010年安徽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为16277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9.39%;2011年为1243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98.03%;2012年为14514家,占比为98.22%;2013年为15909家,占比为98.25%;2014年为17479家,占比为98.41%。可以看出,除了2010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数量较多之外,2011年之后,直到2014年,企业数量均在稳步上升。中小微型企业法人单位数的变化,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1 中小微型企业法人单位数 (单位:个)

1.2.2中小企业的经济效益

从工业总产值来看,2010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为12314.19亿元,2011年为15589.22亿元,2012年为18396.97亿元,2013年为21642.56亿元,2014年为24850.4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值的比例,从2010年的65.74%,下降至2011年的60.25%,再逐渐上升至2014年的66.41%。

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2010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1746.99亿元,2011年为14710.94亿元,2012年为17736.18亿元,2013年为20874.86亿元,2014年为23697.2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10年的64.67%,下降至2011年的58.94%,继而逐渐上升至2014年的64.33%。

可以看出,这五年来安徽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实现了飞速增长。从2010年开始几乎每年中小企业经济主营业务都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在全省经济的中小企业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也逐年增加,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安徽省中小企业进入了快速扩张的新阶段,是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

表2 201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单位:亿元)

1.3解决大量就业问题

安徽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保持了经济社会的整体稳定[3]。截止2014年底,全省私营企业中就业人数为45.2万户,373.15万人;个体户为187.82万户,吸纳就业人员443.26万人。从2010年2014年,从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来看,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从业人员构成比例都呈现增长趋势,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和人员构成比例都在逐渐减少,说明有一部分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流动。

2 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2.1宏观环境的压力迫使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的宏观形势给安徽许多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甚至是生存的压力,尤其是建筑、商贸等传统行业。根据安徽省工商联对中小企业的相关调研显示,由于出口订单急剧减少、国内需求持续疲软等情况,使得安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甚至在许多传统行业中,有50%—80%的企业出现了倒闭、转行的情况,继续在原行业中生存的企业,其经营利润空间也在逐渐缩小。

表3 201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营利润 (单位:亿元)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小微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10年以来,企业的经营利润也在逐年上升,但是,2014年,大中型企业的利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小型企业的利润虽然仍处于上升阶段,但是上升的幅度要远远小于前两年,从20%左右的上升幅度下降到只有2%左右。可见,2014年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其生存与发展环境较差的一年,从整体利润下降的趋势可以看出,利润下降应归因于宏观环境的变化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2.2微观环境的变化推动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安徽省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上升较快,另一方面,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中小企业的应收帐款增多,这些都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双向压力。较低的经营利润影响着企业的融资能力,也降低了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融不到资、留不住人反过来又影响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经营能力的提升,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企业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差,迫使中小企业寻求转型升级。2010年至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营利润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的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4 2010—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 (单位:亿元)

3 “互联网+”背景下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

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转型升级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往哪转型、怎么转型”成了许多中小企业家的困境。在安徽省工商联举办的安徽中小企业家座谈会上,甚至有企业家提出“不转型就得死、转型可能死得更快”的说法。如何跳出企业经营恶性循环的怪圈,打破生存僵局,提升企业的生存质量是中小企业家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改变了社会中每一位成员的生存与生活方式,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它不再是一种技术工具,而是引领产业革新的新型生产力。利用“互联网+”创新思维方式,实现安徽中小企业的外生型、内生型转型升级,是其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

3.1外生型转型升级路径

安徽中小企业必须借助于“互联网+”下产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将转型升级的目光放在企业之外,站在产业链、价值链重构与融合的角度,将不同行业、相同行业内不同企业之间进行相互渗透融合,实现外生型的转型升级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两种路径:

3.1.1借助互联网的价值传递,重构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价值链

互联网已经渗透进各个产业领域,改变了企业内部技术创新的路线、经营模式,也改变了需求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结构与购买模式。终端需求结构与购买模式的变化“倒逼”企业供应结构与供应模式发生相应转变,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业创新,如“互联网+”销售网络,“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产品等,更多的应体现在跨越产业边界,颠覆重构产业链、价值链,优化商业模式,不断满足终端需求。例如,安徽是个传统的农业大省,而在农业生产方面,针对终端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重视,作为安徽农业生产的相关企业,应注重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的可追溯性,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价值传递功能,实现农产品的安全可追溯[4]。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企业,甚至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必须相互融合、信息共享,从而实现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改变不同环节上企业的角色与功能,提高整个链条的运作效率,创造更大的价值。

3.1.2借助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实现产业间的跨界融合

“互联网+”强调的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指的是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们所产生的互联网思维,他们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沟通与传播效率,实现生产要素在产业链上不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通与配置,从而实现产业链、价值链之间,或是同一产业链上处于不同环节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与融合,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重构与优化产业链中每个企业所处的商业生态环境,增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以工业经济时代特征为基础的产业分工及产业边界,因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而逐渐消融,“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功能促进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形成新型生产性服务业,转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丰富了服务内容,促进了产业创新[5]。也可借助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培育,形成新兴互联网平台业态,鼓励企业与上下游企业融合、衔接,打造新型产业生态链。信息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与工业生产、与高新技术产业间的交叉融合,催生了新型产业业态,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2内生型转型升级路径

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企业外部协同实现转型升级之外,还应加强安徽中小企业的“互联网+”内生型转型升级发展。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发展路径。

3.2.1创新研发模式

积极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技术研发模式,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实现“互联网+”支撑的虚拟创新集群,加快安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安徽中小企业的创新现状来看,一方面许多企业家的技术创新观念较为落后,合作创新更少;另一方面,安徽中小企业的资金、创新人才等要素资源也比较匮乏。科研经费投入少,甚至没有科研经费,科研技术人才也在逐渐流失,安徽许多中小企业没有进行技术创新的实力。2014年,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安徽全部企业的16.59%。中小企业的产品本身同质化程度就高,再加上缺乏创新,技术创新成为了近年来阻碍安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因此,安徽中小企业应借由“互联网+”发展的契机,考虑以项目为导向,利用互联网建立起开放式的技术创新网络服务平台,开发新型网络研究试验创新模式,跳出时间与地域的界限,以相关的利益风险机制与退出机制的建立为保障,分享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突破点,与存在的主要技术障碍,吸引相关研究领域内的创新人才以开放的姿态加入技术创新项目。同时,进一步吸引技术创新资金加入,建立虚拟网络创新集群,从而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助力“安徽制造”。

3.2.2变革经营模式

在产品的生产与制造方面,顺应互联网背景下以终端需求为主导的大规格定制化趋势,在安徽省传统优势行业的相关企业内部,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发展以销定产,按需定制的C2B2C生产模式,优化企业内部的生产环节,提升产品市场销售效果。同时,将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运用于产品的生产与管理过程中,促进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企业内部多个经营体系之间的高效协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效率。

在企业的经营方面,引入网络技术以延伸企业的“制造+服务”价值链条,发展企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通过发挥“互联网+”平台效应,打造安徽中小企业的自主品牌形象,改善企业的经营能力与模式,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与水平。

4 结语

“互联网+”是安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助推其发展转型升级。对于安徽中小企业来说,利用“互联网+”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企业借助互联网技术丰富服务内容,必须注重对互联网设备设施的硬性投入,这无疑加大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与经营风险。但是,投入不足又降低了互联网用户的体验度与满意度。再例如,传统优势行业的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模式等与互联网新思维下的经营模式又有些“格格不入”,无法体现甚至无法实施“互联网+”创新带动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安徽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企业行为,更应强调政府的政策引导与协同发展作用,整体部署、长期规划,拉动一批中小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再以示范作用引领安徽省内的其他企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推动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舰,田跃新,李文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2]杨学分,徐枞巍.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6):89-91.

[3]姚禄仕,李媛,王建文.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原因及对策探讨——以安徽省中小企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0,(6): 180-181.

[4]王通杰.移动互联网创新研究[J].互联网天地,2014,(1):38-41、47.

[5]吴伟萍.以互联网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机制与路径[J].新经济,2015,(13):16-23.

责任编辑:陈小举

作者简介:戴春(1983-),女,安徽霍邱人。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经济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Q2015D25);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院级青年项目(项目编号:YJKT1516Q09);安徽行政学院安徽经济管理学院2014—2017年度“中小企业发展与监测评价研究团队”(项目编号YJKT1417T02)

收稿日期:2016-01-25

中图分类号:F49;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065-05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转型升级中小企业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