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民间刺绣的全景考述

2016-06-03 02:25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

付 琳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1)



安徽界首民间刺绣的全景考述

付琳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11)

摘要:皖北民间刺绣与中原刺绣一脉相承,兼具粤绣的浓丽,蜀绣的精细,京绣的恢弘,苏绣的妩媚。工法规整,色彩浓艳,质地坚牢,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研究皖北民间刺绣艺术,无论是对于当时社会的自然经济和风土人情或是当今对非遗艺术品创新性保护和创意性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文章从以下几个角度对皖北民间的刺绣的重要分支——界首民间刺绣作一全景的综述:界首刺绣溯源,刺绣的艺术特征,其文化内涵,最后对现时代背景下对民间刺绣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民间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特征;文化内涵;安徽界首

界首刺绣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民间平针与布艺结合之绣种,其在唐、宋时期已形成特有的风格。2010年3月,界首市文化馆起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界首刺绣)》,梳理了刺绣艺人主要分布区域、绣品的配色特点、工序选料,以及自抗日战争时期以来,界首刺绣四代传承艺人。界首民间刺绣作为鞋帽、围嘴、香包、手帕、肚兜、领口、被面、门帘、床单、枕面、衣服等日常用品,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成为蚌埠本地乃至皖北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瑰宝,早在2010年,界首民间刺绣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三批)[1],得到了一定的资助和保护,但囿于传统刺绣口传心授的特点,加之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始终缺乏突破性的进展。

1 溯源与现状

位于安徽省西北部的界首市,东临太和县,南依临泉县,西接河南省沈丘县,北靠亳州市,境内有颍河、泉河流经,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文华物萃,濡养着界首民间工艺的兴盛和发展。早在战国时期,界首建有莘城,彼时刺绣工艺品已开始盛行,有出土的战国墓葬品金丝线绣官服和衣物为证。此后,民间艺术绣品融南北之风格,盛行于这片沃土。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水上交通的发达,界首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这一时期绣品以戴氏三姐妹的各类绣帽、绣鞋为著,被称之为“戴家绣品”。新中国建国以后的绣品更加完美精致,延续了大红、大绿、大紫的传统用色,绸缎、饰品用料讲究对称,作品涉及鞋面、鞋头、衣服、手套、枕头等,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刘兰英的绣品,集南北绣艺之所长,被专家称之为“艺苑独秀”。2006年,刘兰英收界首的张卉为徒,2007年,刘兰英收太和县的教师苑玉玲为徒,其女儿张红霞也在学习母亲刘兰英的绣艺,迄今,界首民间刺绣形成了以刘兰英、苑玉玲师徒为代表的平针与布艺结合绣派。

2 界首刺绣的艺术特征

2.1构型元素

界首民间刺绣脱胎于传统农耕,取材自花鸟、虫鱼、鸟兽甚至自然景观,戏曲传说等形象,构图是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力求意境、情境、神似三者相得益彰,描述百姓追求安居乐业的生活,体现对子嗣绵长、平安吉祥、百年好合等的向往。绣品中采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图案种类,构图丰满严谨,以平绣为主,线面结合,花边用金线连接,突出色彩的视觉感,构型意向上主要由植物、动物、人物三种题材结合。

2.1.1植物元素

莲花、梅花、石榴、牡丹自古是民间美术的常用题材。莲,在宗教中是纯净的象征,又因莲蓬多子,往往取其多子多福的寓意,加之“莲”在汉语里通“连”,所以又可寓意“连年”。梅花的花瓣造型本身即具有装饰性,又因“梅”通“美”,民间吉祥图案往往用喜鹊和梅花并置,即意味着“喜上眉梢”。石榴果实繁密,迎合了古人多子多福的祈盼,也是另一个民间美术中常用的吉祥植物题材。

2.1.2动物元素

界首自古以来农耕发达,人们生活淳朴简单,刺绣中动物形象的选题也浓郁淳朴,比如龙凤、金鱼、猫和麒麟瑞兽。

龙凤乃中华象征性图腾,历经时代变迁和岁月洗礼,在中华文化中沉淀下特殊的地位。界首刺绣作品中的龙凤图案,构图上呈配合对应或互补之势。龙体现男性的威武阳刚,凤代表女性的婉约柔美,用以寓意婚姻和谐,吉祥富贵,在婚嫁用品中为多见。鱼字通“余”,所以多取其音,造型中常与莲搭配,如《金鱼戏莲》这个绣品,是想表达连年有余、富贵长乐的吉祥寓意。

2.2技法特征

界首刺绣针法上,有挑花、架花、纤花、缎面绣花、布贴绣花等。这些针法表现力强、流行很广、用途广泛、适应性强。其工序为先选料,即选布、选线,然后在布的某个位置,或用笔勾画出所绣的图案,或将剪纸图样贴在布上套绣,其技法为平针上绣法和下绣法,上绣法为平针上下走线,下绣法为平针左右走线。

挑花:类似编织法,又称“铺花、撇花”。是按不同布的经纬线路朝左右两个方向平行运针的一种针法;针码的长短可随着纹样大小而变换,绣出的花纹里图案一样,正面和背面一阴一阳,深浅变化相反,常用于袖口、领边、边饰、角花等。架花,有固定的“十”字针法,按布的经纬三、四根纱拉一对角,每两针形成一个斜十字,这种绣法表现力强,用途广泛,常用于各种大小绣品的装饰及帐帘、领单、床搭等。

纤花:又称“漏花”、“两面花”、“里面花”,有固定的“一”字针码,从一点起,可顺着布纹或以45度的角向八个方向用单线来回挑制而成,适用于绣品中的边饰和角花,或作主体图案的填充用。

2.3色彩特征

界首刺绣多以民间平针绣品呈现,绣品多关乎家居生活、日常用品、服装鞋帽等的装饰,讲究大红、大绿、大紫,并配以金银线的设色,施于黄、红、绿等色彩的绸缎上,饰以各色金属片和金丝穗,使绣品色彩浓烈,完美精致。

图1 界首民间刺绣传承谱系

3 界首刺绣的文化内涵

半个多世纪以来,界首民间刺绣历经了四代人的传承与革新,它的传承方式主要是新一代手艺人师承上一代手艺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统一的原则。”[2]界首刺绣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体现着当地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情感世界,反映了北方人阳刚爽朗而朴实的性格特征,对研究我国北方民间刺绣文化,乃至中国民间刺绣艺术的历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价值。

3.1民间小调与婚恋

民间小调与刺绣,为皖北民俗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界首刺绣艺人在刺绣的同时,唱起旋律优美的小调,比如有唱词:

叶儿绿,花儿红,姐姐窗下挑油灯;

挑亮油灯绣花花,绣个石榴红脸公。

姐姐喜来妹妹乐,弟弟小嘴撅得高,

指着石榴要吃籽,哎哟哟,这是姐姐的情荷包。

这样的咏唱,实是以刺绣为载体,借物抒情。老年艺人刺绣时的唱词更是将对全家人的祝福表达出来,如“绣花给俺的乖乖孙,让花花连着奶的心;绣果给俺好儿女,让果果甜在娘心里;绣叶给俺的老头子,叶绿花红永相亲”。民间歌咏的小调与刺绣如影随形地伴生在界首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劳动妇女用精美的绣品,编织着内心的情感,歌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祈福与崇拜

民间手工艺哺育和滋养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在漫长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欠发达的时代,人们往往用各种形式的器物、图腾祈祷神灵保佑,躲避天灾人祸,刺绣,正是祈福的形式之一。

人类的繁衍意识古已有之,《太平寰宇记》有云:“石乳水在州(四川简州)东北二十一里玉女泉山。东北有泉,各有悬崖,腹有石乳房一十七眼,状如人乳流下,土人呼为玉华池……漉得石即是子,瓦即是女,自古有验。”[3]为了躲避猛禽,抵抗自然灾害,催生了生殖崇拜。界首民间刺绣中,有大量关于子嗣繁衍,香火延续题材的祈福题材,例如石榴蝙蝠、麒麟送子、金鱼戏水、龙凤呈祥等等。

4 传承和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界首民间刺绣靠传承人口传心授,几乎没有任何文字体系和资料。一方面,伴随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和生活景况发生改变,尤其是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商业日渐发达,如刺绣这样的民间手工艺过去作为休闲娱乐的形式存在,绣品的数量少、形制传统、缺乏创新,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正逐步面临着萎缩和消亡;另一方面,手工刺绣也正面临现代审美观念的冲击,传统节日、婚嫁庆典已很少使用它,出现了新兴的装饰类型,如插花、灯饰、印刷画、十字绣等,且刺绣本身受到手工制作的限制,老艺人年事已高,学习刺绣艺术的新生代又未成气候,传承技艺面临考验。

4.1传承

近些年,文化部门已开始重视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萎缩消亡的现状,安徽省文化厅相继颁布了几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试图从法律和法制的角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从活态化传承的角度,每年定期召开界首刺绣艺人联谊会,建立专门的刺绣艺术保护委员会,大力支持举办各种类型的刺绣展览、展示活动,筹措资金,每年定期举办刺绣艺术培训班,这些都是促进界首刺绣艺术的繁荣发展的有效措施。

4.2现状与前景

保护的现状:对界首民间刺绣的保护,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界首政府曾拨1千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培训刺绣技艺骨干。2005、2007年,界首市文化局共投资2期2万元人民币,用于举办刺绣作品展,以及民间刺绣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并于2010年,申报阜阳市“非遗”项目。

界首民间刺绣,珍贵之处在于它背后的民俗文化色彩,今日对于这一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工作,应首先立足于“文化认同”[4],传统文化过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环境已不复存在,现在讨论的手工刺绣的传承应是剥离了传统农耕生活意义上的创新传承,收集分析资料、解析工艺特色、进行技法上的研究借鉴,培训刺绣工艺师,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产业趋势,“真正的传统文化与民间工艺都应该是活的,是一种生活的常态,是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要保护工艺民间就要保存和提升真正的民间工艺,让产品带着传统带着纯朴带着美好真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将很难立足于市场”[5]。

在新世纪全球经济文化互相渗透的崭新背景下,不断探求和发掘界首民间刺绣意蕴深厚的审美内涵和艺术趣味,结合恰当的营销策略,遵从旅游市场规律,将刺绣品中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凸显出来,或许能为界首民间刺绣,乃至皖北民间刺绣的传承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Z].2010.

[2]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艺术百家,2007,(3):189-190.

[3]乐史.太平寰宇记:卷76[M].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1536-1544.

[4]王萍.裕固族刺绣旅游商品的开发价值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2013,(8):36-37.

[5]李志雄.创意性保护——文化创意产业时代非遗保护的新模式[J].广西社会科学,2013,(10):47-50.

责任编辑:李晓

AN EXAMINATION OF ANHUI JIESHOU FOLK EMBROIDERY PANORAMA

FU Lin
(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11)

Abstract:Northern Anhui folk embroidery and the central plain embroidery can be traced to the same origin. They boast the color of Canton embroidery,the fineness of Shu embroidery,grandeur of Beijing embroidery and charm of Suzhou embroidery. With neat methods,rich color and firm texture,they have been passed on for hundreds of years. The study of the northern folk embroidery art is of important historical reference value in the aspect of the natural economy of the society at the time,the local customs and creative protec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ts. In this paper,a panoramic review is conducted on Jieshou folk embroidery,which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Northern Anhui folk embroidery: trace of Jieshou embroidery,embroidery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Finally,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embroidery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are proposed.

Key words:Folk embroidery;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rtistic features;cultural connotation;Anhui Jieshou

作者简介:付琳(1978-),女,安徽全椒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6A00089)

收稿日期:2015-12-20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6)02-0103-03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