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行大学养成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

2016-05-30 10:48张贺朗
知音励志·教育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施途径养成教育大学生

张贺朗

摘 要 养成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为此,高校应采取相应措施,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多面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维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实施途径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中,大学教育改革被列为重要改革目标之一,自我国开始近代大学教育以来,大学教育一直在探索、学习中砥砺前行,但由于文化、历史等差异,我国大学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大学教育之间仍然保持一定差距。现在,大学教育中普遍推行的养成教育是一个改革方式,但由于地域差异,各个学校的养成教育方式多有不同,面对形形色色的养成教育,大学应该如何取舍,大学生在接受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有哪些反馈,大学生养成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令,而应该是信息互通、适应发展、协调和缓和矛盾的一系列发展、改革措施。随着大学改革让教育模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高校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目标上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文情怀、行为规范的培养,应该更加重视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中的人格养成、行止礼节、法纪俗规,即养成教育。养成教育将逐渐弥补传统大学教育中缺失的人格教育、行为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国民的综合素养。

1 养成教育的基础作用

养成教育是在原有大学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引领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进行行为引导、思想引导、心理引导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基础素养,让大学生在毕业走向社会后能够自觉的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坚守道德底线、自觉维护公平正义。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社会资讯充斥着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负面、不健康、阴暗的社会思想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所以,大学生养成教育要从基础舆论、人生观教育、教育观教育等方面从细微处切入,达到纠正学生社会认知、端正学生行为的效果。由于之前的应试教育压力,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网络、新闻曝光的各种信息中,在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之前,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初步养成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极强的可控性和可塑性,高校如何开展养成教育是一个学校如何发展、如何改革的当务之急。

2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特征性不足

2.1 时效性不足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时效性上做文章。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对新生事物具有更感性的认知,所以,高校开展养成教育时,应将教育内容、教育环节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高校要注意将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引入学生的细微之处,让学生主动观察、学习、探索,在研究中体会、领悟、发展。所以,高校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养成教育的时效性,不间断、不等不靠,调动所有机关部门参与到养成教育的工作当中。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道德准则,让学生懂法律、知礼仪、明道理、守规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2.2 差异性不足

学生的个体差异、地域差异、性格差异是大学生养成教育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需要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或教育教学部门必须正确引导、细致对待、合理运用教育手段才能达到教育效果。针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教育环境,学生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也各有不同,高校需要将学生进行甄别分类,采取多种多样的教育措施,如:对性格阳光、开朗活泼的学生群体,应该采取正面教育、方向引领,对内向沉默、不善言辞的学生应该动情明理、委婉开导,诸如此类。具体措施需要学校因地制宜、集思广益寻找适合学校的养成教育模式。

2.3 针对性不足

大学生养成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懂法律、知礼仪、明道理、守规矩,而将这些变成习惯定型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积累和强化过程,一旦出现反复,先前的工作将付之东流,所以养成教育要通过多方式、不间断的系统教育和多种不同渠道教育手段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根据各自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来引导学生在获取社会资讯时的注意力,把正确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养成由学校主导的强化教育变为主动遵循的自律原则。

3 大学生养成教育对大学生群体认识不足

3.1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缺陷

由于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是独生子女,在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家庭环境中收到的独有照顾较为严重,所以学生心理普遍存在孤僻、任性、脆弱、抗压能力不强等特征,在现行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大多数高校都忽略了学生这一特征。實际上,学生的群体心理问题由来已久,也有很多高校尝试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进行纠正,但都缺乏系统、长期的相应措施给予支撑。如何将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缺陷正确引导是大学生养成教育面临的严肃问题。

3.2 大学生的群体自制力不强

学生群体的自制力不强是现代大学生群体的又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群体的自主学习、自制力、团体观念上,这主要与大学生的生活、生长环境密切相关,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作为高校,我们无需去纠结其根源,在推进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高校实际,有重点、有侧重的推进各种教育手段。

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很大一部分学生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是因为对自身学习专业和就业前景不明确,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另外,收到社会急功近利思潮的影响,学生普遍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却希望得到低付出、高回报的工作,在不切实际思想的影响下,严重缺乏对自身近期、远期的学习规划。高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更系统的对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发展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此基础上,通过其他教育渠道,逐渐引导、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自制力,在信息化社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接受到的信息量是过去传统教育中无法想象的,而大学生的自制能力往往并不强,这就有极大的可能让大学生收到享乐主义的侵蚀,在大学中,学生旷课、泡吧等一系列问题非常普遍。一方面,大学生经过高考的高压后步入大学生活压力骤然减小,逐渐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另一方面, 对社会的新鲜感和单薄的阅历让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感染,从而失去自制力。作为高校,在开展养成教育的同时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各种不良思潮进行系统剖析,加强对在校生的思想引导,对不良因素进行批判和抵制,同时,加强对学生社会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沟通技巧、辨识技巧的教育,让学生对身边事、社会时事能有更清楚的认识,逐步调整学生的关注力,从而加强学生群体的自制力。

加强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学生必须加强的一项重要社会能力,无论是大学生活中还是在步入社会之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现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这种能力,无论是校内的评选、评奖、实习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导致学生对团体缺乏荣誉感,更多的体现的是孤独、不安意识,长此以往,往往会呈现消极情绪。高校在进行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可以以校内成功的学生社团、优秀毕业生为代表,详细阐述团体意识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大作用,让学生逐步适应团体生活,并组织多种团体活動,持续加强学生在校期间的团体意识。

3.3 大学生的群体自理能力不够

现代大学生受学习、生活环境限制,严重缺乏正确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在开始独自进入大学生活后,生活质量迅速下降,主要变现在个人卫生差、作息时间随意、日常消费缺乏预算以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能力进行正确引导,树立阳光、健康的大学生活榜样,建立持续、长期的学生生活教育方法和管理办法,督促、引导学生合理消费、健康生活。

上述所列,或是现行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或是现代大学生群体存在的问题,都是大学生养成教育在施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不及时对养成教育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弥补,不仅不能达到养成教育的目标,甚至会因为呆板、僵化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起到反作用,影响的不仅是高校的教育成果,更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所以,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学生特质等因素,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学习习惯,探索、学习可行的养成教育措施,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逐渐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交流、处世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作者单位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 吉林省长春市 130102

猜你喜欢
实施途径养成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窥探数学课堂中面积教学的实施策略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从课外活动视角探讨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