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梅
语文作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它对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语文的作业设计上,许多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简单地给学生布置一些抄写或者背诵的任务就算完成,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这种简单、机械、重复、呆板的作业设计感到厌烦,很容易丧失做作业的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上,教师应注重趣味性、适合性、实践性这三个特点,以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一、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许多教师总爱布置一些机械重复的作业,或是让学生进行抄写练习,或是让学生三番五次的进行背诵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作业失去积极参与的兴趣。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课文实际,设计出充满趣味的作业。这样教学不仅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学会查“无字字典”》一课时,由于课文中涉及的成语较多,许多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大都爱布置一些让学生抄写成语并理解词语意思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对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因而觉得淡而无味,实在没有什么惊喜可言,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在教学这一课时,本着让学生积极主动有兴趣做作业的要求,笔者设计了一项这样的作业:在平时的生活中,你肯定遇到过许多和自己学习中学到的词语或者成语相类似的情景,它们是对这些词语最好的解释,你能把这些词语或者成语找出来说给大家听吗?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自然非常喜欢,有兴趣,这就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在学生习以为常的词语的理解方面,教师没有采取片面理解、机械抄写的办法,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让学生去寻找,去发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潜能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进而为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适合性
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许多教师经常会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只是让学生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要么哗众取宠,布置一些不切学生实际需要的作业。这些过低或者过高设计的作业不能真正为激发学生思维,提升语文能力服务。因此,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上,教师可以从学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出发,结合本课特点,设计一些真正适合学生需要的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有位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让学生画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把它抄写下来。对于小学生来说,一些说明方法的要领并不是让学生读读写写就可以理解的,最关键的还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一些必要的语文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适合学生,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因此,在这一课的作业设计上,笔者根据新课标中的“能抓住文章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一理念提出了如下要求:搜集自己家乡名胜古迹的景点资料,运用在课文中学过的说明方法,向游客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这样一来,既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为学生习作服务的目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教材中所学新知特点的需要,并结合新课标要求以及本单元训练重点,为学生设计了适合学生需要的,能提升学生习作能力的作业。这样的设计,讲练结合,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作业质量奠定了基础。
三、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的作业设计上,教师也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谈一谈、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查一查、画一画、做一做等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姥姥的剪纸》。剪纸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自古以来,就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这一课的教学结束以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教师不妨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民间艺术都有哪些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请教别人,或者在网上查找视频资料,让每个学生剪出一幅自己喜欢的作品来。这样具有实践性的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我国的传统剪纸艺术不断发扬光大。与此同时,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由不熟练到熟练喜爱,学生在其中不仅可以享受到剪纸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从中也可以真正感受到姥姥技艺的高超,深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为学生设计了剪纸这样一个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作业。在学生的画画剪剪中,不仅可以使学生由衷地产生对姥姥的敬佩与对姥姥剪纸技术的赞美之情,而且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心灵也会随之受到熏陶,进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肖川博士曾经说过:“作业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送给孩子们的礼物,它为孩子综合运用知识,发展和表现个人天赋提供机会。”由此可见作业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因此,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上,教师要把握好趣味性、适合性、实践性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极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