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诗韵,“读”诗情

2016-05-30 10:48郦光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诗想象诗人

郦光女

中国的“诗教”传统悠久绵长。在《礼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古诗教学是古代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于低段古诗教学有具体的描述:“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换而言之,低年级学生古诗学习的重点为“诵读”。诵读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地体味古诗词优美的语言,也能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文本深处,在不断的诵读中沉潜文本内涵。

一、诵读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价值取向

1.诗之本:字正腔圆

南宋朱熹对于古诗诵读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也就是说,在古诗诵读中首先是要读正确,做到字字落实,不可将字读错,也不可随意地加字、漏字、换字。其次,是要读准字音。这里的字音包括语调和语音。语调准是指四声调咬准、咬到位。例如在教学《春晓》时,“晓(xiǎo)”字为第三声上声,读的时候要读得圆润饱满,如果读时只读一半,韵味就缩减了。语音准是指要读准字的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例如在教学《小池》时,“露”和“柔”两个字的声母是学生经常弄混的边音“l”和翘舌音“r”。教师带着学生做手势,念顺口溜:舌头平平露露露,舌头翘起柔柔柔,接着又让学生给字组词,这样学生区分这两个字时便有了发音上的意识。所以说,诵读古诗时,读得字正腔圆是基础。教师应该把好“严”字关,做到字字饱满响亮,读准读通。

2.诗之韵:朗朗上口

古典诗歌,讲求韵律节奏,其声、韵按一定的规则组合形成韵律,构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本身是诗人复杂多样的情感在诗中的自然流露,是“音乐和有趣的思想的结合”,它能直接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缓急疏密等韵律节奏传达出极为丰富的情感。

从低段开始,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应该让学生学会大体地把握古诗的朗读停顿,渗透不同格律诗的节拍规律,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宿新市徐公店》中运用了七言诗的“2221”式停顿:篱落/疏疏/一径/深,《小池》中则运用了“2212”式停顿:树阴/照水/爱/晴柔。又如五言诗中的“221”式——春眠/不觉/晓,“212”式——举头/望/明月。每一首古诗都像闻一多先生所说“带着镣铐”在跳舞,明确的停顿不仅划分了词组,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增加了诵读时的韵味。

古代的私塾先生经常带着学生们摇头晃脑地诵读古诗,其实是在用一种体态语言给学生们打拍子,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来帮助学生感受节奏。师生可以采取“接龙读”和“对读”的方式,还可以通过拍手、摇头等身体语言来展开诵读,来感受古诗的断词顿句。在学生能背诵古诗的情况下,要求他们能模仿老师进行“平声长,仄声短”的吟诵,有时还可以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这样一来,学生自然能对诗词如歌的音律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真切体验。

3.诗之魂:有声有色

朱光潜先生曾说:“写在纸上的诗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味来。”可见,诵读古诗最高的境界是将诗的画面美、音乐美和情感美融合在一起“读”出来。低年级学生很难去具体地表达诗人的心境,也很难身临其境地去想象诗人深层次的内涵。但他们能够在不断的诵读中,抽丝剥茧一般慢慢地靠拢诗人的情感,即便这样的情感是似懂非懂的,但在诵读中这样的情感是能够得以渗透的。

二、在古诗教学中促进诵读的有效策略

低年级古诗的诵读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步骤可循,但细数人教版一、二年级所选的古诗,我们却发现15首古诗各有千秋,整理归纳所有低年级古诗,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写景类古诗、叙事类古诗、抒情类古诗。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古诗,有效地进行诵读教学呢?

1.写景类古诗——读在“境”中

写景类的古诗就像一幅画一般,记录着诗人眼里看到的旖旎美景。这一类古诗大多有丰富的意向和多彩的颜色,仿佛浸润在山水画中一样。例如杜甫《绝句》中的黄鹂、白露、青天、万里船、千秋雪为我们打开了一幅江南的秀丽画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则将庐山瀑布的气势恢宏描绘得淋漓尽致;杨万里笔下的《宿新市徐公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春天的黄花飞蝶……在教学这一类古诗时,要充分利用图片与音乐的资源,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品读。例如在教学《山行》一诗时,为了解决“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诗,可以巧妙地运用插图:让学生读前两句诗,看看插图中还少了什么,然后指导老师把远山、白云、房子等补画上去。当学生通过插图理解了诗歌的意思后,诵读时便有了很高的积极性。除了通过课文的插图激发学生的诵读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景物自己动手画一画。在边画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读起来会更加有滋有味。

2.叙事类古诗——读藏“事”中

叙事类的诗歌好像浓缩的小品一般值得玩味。诗人用最简洁的字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个表情,一句话语,一个动作都处处透露着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在教学这一类诗歌时,要让学生产生换位思考的情感,发挥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而读出诗的味道,品出小品里的精彩。如袁枚的《所见》向我们描述了一位牧童和一只蝉之间有趣的故事。教师设计了“抓蝉”的情境,让学生用“诵读”的网兜去抓,生动活泼,富有创意:

师:小牧童太喜欢这只蝉了,特别想把它捉回家,于是,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谁来读一读?(一生大声地读“歌声振林樾”)

师:哎呀,蝉儿飞跑了,你太大声了,能再读一读吗?(生进入情境小声地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可千万别把蝉吓跑了。(生齐声轻轻地读)

细细咀嚼这个教学片段,看着教师带着一群学生快乐地抓蝉,就感受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这位教师在抓蝉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了学生诵读这句诗的方法,也真正地带着学生进入到了情境中,感受到了牧童与蝉之间的动静关系。

3.抒情类古诗——读蕴“悟”中

抒情类的古诗对于低段学生而言是三类古诗中最难的一种。诗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对于年幼的他们来说过于深奥。所以在教学这一类古诗时,更要关注学生的“不求甚解”。也就是说,不需要让学生彻底弄清楚诗人究竟怀抱怎样的情感,只要让学生能够懵懵懂懂地明白诗人的意思即可。

(1)了解诗人添感悟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在欣赏这一类抒情诗时,要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诗人写这首诗时发生的故事和背景。例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补充了汪伦如何用“九百里桃花酒”的传说将李白骗来,并成为好朋友的故事;教学《赠刘景文》时,补充刘景文的相关背景,让学生明白苏轼和刘景文之间深厚的友情。

(2)发挥想象增体悟

想象是低年级古诗教学的重要手段。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虽然不能够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意思,但却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体会到这一类抒情古诗中景的美,语言的美,并从这些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化为一声声稚嫩的诵读之声。例如在教学《春晓》时教师旁白: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你躺在暖暖的被窝里,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想起昨夜风声紧,雨声潇潇,闭上眼睛的这会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还想到了什么?在教师如诗如画的语言中,学生展开了充分的想象,有的学生说好像听到了小鸟们在枝头互相打招呼的声音,有的学生说看到了春风将花辦带向了远方,看到了枝条抽出了一片新绿……在有了这些想象后,教师再请学生读一读这首诗,学生们便渐渐地读出了味道。

诵读,是古诗教学课堂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在反复的诵读中,能将诗的文字烂熟于心,将意象的美化为一种享受,将诗人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在诵读的过程中,能够体味古诗的韵律美、音乐美、画面美,从而陶冶情操,感悟诗人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诵读这种教学形式,引领学生在尽情想象、情境体验和各种教学资源的使用中,走进古诗的奇妙世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古诗想象诗人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拟古诗”之我见
晒娃还要看诗人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理解的好诗人
品读古诗
诗人猫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