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华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堂要落实这些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换言之就是: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味”。“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要使自己的语文课具有真正的“语文味儿”,我该拿什么给学生?
一、美美的语言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干钧住歙张”,学习语文强调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学生在语言实践过程中,不管是理解,还是表达,都需要充实的语言积累作后盾。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思维工具,再好的思想没有丰富的语言就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想丰富学生的积累,可以从课堂做起,把语言积累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上去。每册语文教材都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为主体,这些课文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一节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语言,如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古诗、谚语、对联、精彩句段等。首先是字词的积累,如学习名人故事,积累“三顾茅庐”“程门立雪”“悬梁刺股”等;读寓言故事,积累“塞翁失马”“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然后是妙句的积累,学习《梅花魂》一课,积累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最后是精彩句段的积累,如《草原》第一自然段,学生们在品读理解课文后,都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陶醉,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背诵出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浓浓的情感
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语文教学必须伴随情感。”文章本是有情物,语文教材有许多传神动情的文章。如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小学语文课文表达的感情也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然后带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去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撞击学生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自己还要有丰富的情感修养,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依然是情。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情感的窗户,激起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如课文《鸟的天堂》写得很生动,通过对重点词句的揣摩、体味以及有感情朗读,学生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而教学《观潮》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学习课文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栩栩的形象
如果说文学有生命力的话,那么形象就是生命本身的显现。有时一个具有深刻人生启示意义,具有激动人心力量的文学形象,会给读者留下永生难忘的回忆。文学形象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我们上语文课常常感受分析它。我们见识过无数个文学形象,它有时指一个人或一群人,可称人物形象;有时指一片景物或一景一物,可称景物形象;有时指某个时代的某处社会生活,可称社会历史长轴画卷,或社会形象、时代形象……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仿佛进入了一个形象的世界。不管是自然界的湖光山色、花鸟虫鱼,还是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无不形象逼真,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语文课上,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感情朗读,想象联想等手段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升华形象。如运用视频将学生带人课文《草船借箭》情境中,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中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胸狭窄的周瑜、谨慎多疑的曹操、忠厚守信的鲁肃等人物形象。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课文,通过感情朗读全文能感受到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物形象,还能感悟到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形象。
总之,语文课堂要落实新课程目标,必须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只要牢固树立语文学科意识,让学生感受语文独有的语言美、情感美、形象美,我们何愁嗅不到浓浓的“语文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