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雪华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读文章,而要真正教会学生读文章,首先必须有一位会读文章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能力,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读好了课文,得之于心而不是仅仅求之于现成的参考和教案,到课堂教学时,自然就能游刃有余,不会再感到枯燥、机械或困惑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文共计280多篇,占据比例最大的是以下五类文体。笔者根据文体特征,列举相关课文来浅谈有效解读文本的实践研究,即“会读”才能“善教”。
一、写人类课文
写人类课文共计39篇,占总篇数的13.9%。这类课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主要通过对典型事件的叙述和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或性格爱好。
如四年级下册《祁黄羊》一文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如何学会体悟人物的思想境界呢?
1.准确把握故事的主要情节
在读本文时,先了解背景资料:“春秋战国乱纷纷”“中军尉职责重大”“悼公对祁黄羊十分信任”,接着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祁黄羊因年龄主动请求辞职,悼公要求他举荐人才。祁黄羊先后推荐谢狐和祁午继任中军尉。
2.善于捕捉人物的个性特征
在阅读过程中,应关注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如抓住文中“祁黄羊想了想”“郑重”等词语,悟出经过深思熟虑才举荐的,从悼公“惊讶”的神情及两个反问句,和祁黄羊的肺腑之言,进一步弄懂举荐仇人和亲人,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标准只是才能而不是仇与亲。
3.仔细品味文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经过细细品味细节,人物的思想品质会更加鲜明,人物形象也会更加生动,对课文的理解也会随之更加深入。如在本文中写祁黄羊举荐儿子时“想了想,又郑重地”,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就突显出祁黄羊万般无奈又十分郑重的决定,塑造了人物崇高的形象。
二、记事类课文
记事类课文共计64篇,占总篇数的22.8%。这类课文就是把一件或者几件事叙述出来,让读者重新了解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感受一种精神的鼓励或思想的教育。
如六年级下册《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备课时,教师如何学会读懂故事呢?
首先,抓住叙述的“六要素”,即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如准确找到这些答案,也就很快感知课文内容。
其次,把握叙述的顺序,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序、倒叙、插叙,这些叙述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聂将军救出战火中的日本小姑娘——照顾关心她们——设法送回——日本孤女看望并感谢聂将军。
最后,抓住课文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心,深化主旨。阅读课文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如从课文中“抱起”“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可以体会聂将军非常细心;“慈爱”“亲切地问”想象这神情对美惠子的心理影响,感悟聂将军的“菩萨”心肠;又细读“马上让”“拉到怀里……一口一口……”感受其宽厚襟怀和高尚品质。
三、状物类课文
状物类课文共计26篇,占总篇数的9.3%。这类课文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解读文本时,要分析课文在结构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1.弄清描写顺序,把握整体印象
“状物”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此类课文是按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或者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写,或者是按总一分一总的顺序写。写静物一般按样子、结构、用途的顺序,写动物一般按外形、动态、习性的顺序,写植物一般按形状、颜色、滋味的顺序。弄清了课文写作顺序,就可以很快地把握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2.抓住事物特点,理解写作目的
状物的课文,绝大多数是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突出物体的特点,表达思想感情,达到写作目的。这就是常说的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如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就是从“蓬蓬勃勃”的樟树有永久保持的拒虫香气里暗藏着其主人的一身正气、坚强不屈的高贵品质,从而让人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3.分析课文结构,理清行文层次
在结构方面,这类课文通常采用按事物不同方面的特点来安排材料的方法。如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文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奇”,是全文的重点。这些部分采用“总一分”的结构,用清晰的语句,有层次地描写“迎客”“陪客”“送客”,可分三小部分朗读想象,入境人情,增强感受。
四、童话寓言类课文
童话寓意类课文共计57篇,占总篇数的20.3%。阅读童话寓言是一件既有趣又快乐的事,人们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儿童天真烂漫,想象力丰富奇特,更容易走进童话和寓言的世界,感受到诗歌的情趣。在解读此类课文时,应注意以下内容:
1.童话的阅读
首先,弄清楚该童话属于哪种类型,这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童话有五种类型:(1)拟人化童话;(2)人物童话;(3)超人化童话;(4)知识童话。
其次,正确理解童话内容,感悟写作意图和生活真谛:通过对童话中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去领悟做人或做事的道理。如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一文就是把小黑兔和小白兔当作人来写,让它们会说、会想、有感情,最后体会兔妈妈的和蔼可亲,小白兔的喜出望外和小黑兔的茫然若失,初步懂得敢于和强手竞争,才是最出色的。
最后,把握比拟特征。我们在阅读童话时千万不能独立地、静止地看待非人的各种事物,而要把它们看作活生生的人,即让它们成为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的生灵。
2.寓言的阅读
感知寓言中的“故事”: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了解“寓义于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经常借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中。如一年级上册《小河与青草》,读好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互相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多看他人的长处。
五、儿歌古诗类课文
儿歌古诗类课文共计52篇,占总篇数的18.5%。小学阶段的诗歌阅读,主要包括古诗和现代诗两大部分。那么如何品读这类课文呢?可分以下三步进行:初读、细读、诵读。
1.初读体会情景,感知大意
每首儿歌、诗歌中,都有独特鲜明的情景。一开始课文的阅读,就要进入表现的情景和节奏韵律。如一年级上册《大海睡了》展现的是风平浪静、明月高悬的海景;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描绘的是庐山瀑布壮丽景象;六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流露出的是大喜若狂、极度兴奋的爱国情怀。
2.细读关键词句,品味语言
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重点的字、词和句子意思,此外开展多形式的朗读活动,读时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投入情感,从而慢慢融入自己对词句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激起共鸣,人文合一!
3.读诵经典诗文,陶冶情趣
了解内容,要凭借情感、经验体悟语感,诵出词句的韵味,并且进行反复的吟诵,让自己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化课文的语言为自己的真情流露。
这里要指出的是,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解读方法,因而必然会有不同的教法,但“会读”才能“善教”的基本原理是普遍适用的,关键是语文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不同的课文——词句的理解、思路的揣摩、意境的领悟和情感的体会,无不包含在一个有效解读文本的过程之中,“会读”的教师进行的教学才能呈现出富有文体特征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