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例”干预 生成精彩

2016-05-30 02:03:50陈兴娟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错例读题错题

陈兴娟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做题时会出现错误。有的是非常简单的习题,有的是老师讲过好几遍或提醒过的习题学生依然会出现错误。很多情况下,我们总是埋怨学生,上课没听认真,不动脑筋等。学生出现错误是事实,就看我们如何处理这些错误。我们在埋怨学生时,是不是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是否得法,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的错误。如果找出了学生的错误症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了,对我们教师而言,也是自我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

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也陆续记载了学生的一些错例,我将搜集的典型错例制作成选择题、连线题、问答题、判断题等多种形式的题型进行对比练习、强化训练,还把典型错例作为例题或当成新课的引入,这样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作好铺垫。教师从错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最佳途径。下面我就谈谈自己从这些错例中得到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课前干预——错误消失在萌芽中

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首先必须从读题和审题开始,这时候教师必须反复提醒学生读懂题目。这时候的课前干预很重要,直接决定学生审题的能力。因此,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来讲特别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的错误,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由许多因素造成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读题的方法。圈一圈,读一读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次读题时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带着问题再去读题目。

题目:“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后,得到的数比这个数大4.5,这个数是多少?”

首先让学生读题,然后认真画线。

画线一: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画线二:得到的数

画线三:这个数

画线四:大4.5

教师思考:因为此题学生拿到题一看,觉得很简单,就会写算式4.5÷10=0.45,这当然是错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即是扩大10倍后,也就是增加了9倍。正确的解法是:4.5÷(10-1)=4.5÷9=0.5。看似简单,学生出错率很高。所以一定要先多读题目,弄懂里面的隐含条件才行。(提醒:大4.5与是4.5不一样)这时学生就会明白读题的重要性。学生做题后,错误率明显减少。

为了使各个层次学生都能提高解题能力,我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学习一般的学生,就采用“一读、二画、三想、四算、五查”的方法进行反思自查。一读:要求仔细读题目至少2遍(特别是解决问题),初步明白题目的意思;二画:用画一画或圈一圈的方法画或圈出题目中的重点句或词语(比如画题目中的“单位1量”、和、差等关键词);三想:有哪些等量关系式,或用了哪个数学公式;四算:认真算一算;五查:检查过程、检查结果与生活实际是否相符合(比如租船问题要用到“进一法”、做衣服这类的要用“去尾法”等)。对于优等生,我要求在作业完成后不要急于上交,而是要给自己提三个层次的问题:1.我今天的作业与昨天相比怎么样,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浅层次的反思)2.我认真检查了吗?我都做对了吗?(中层次的实践反思)3.当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达到一定水平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问自己:这道题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深层次的质疑反思)如果题目还有其他解法就写在旁边。

二、课中干预一一错误生成变成精品资源

根据信息的传递与保持规律,教学中的反馈必须留出时间,留足空间,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使师生有思考的空间,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因此针对学生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把错题本中的错题当作例题在课堂上讲解,往往事半功倍。如在学分数乘法这个单元时,有这样一题:

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3/10。哪一根用去的多一些?原来的回答三种情况都有。于是,将这道错题在课堂上重点提了出来。先四人小组讨论,按照观点不同,分为三组,再进行分组讨论,找出最有说服力的方法,进行全班交流。第一种观点的学生说,如果绳子长比1米短如5/10米,第一根绳子就用去3/10米,第二根就用去15/100米,当然是第一根用得多;第二种观点的学生说,如果绳子的长度为2米比1米长,第一根仍用去3/10米,第二根用去6/10米,就是第二根用得多;第三种观点的学生说,如果绳子长1米,那第一根和第二根都用去3/10米,用去的一样多。大家各抒己见,课堂上讨论得很热烈。最终大家的观点得到了统一:刚才这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所以结果应该是无法判断。

通过这道例题的讨论,学生们也最终明白了,每道题都有特点,关键是一定要思考到位、全面,审题时绝对不能马虎。通过一道错题,把它转化成一道例题,学生的参与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达到了。

一线教师可能都会有共同的感触,许多知识在新授时,师生一起探讨,一起验证,教师感觉学生掌握得很好,可一旦再学类似的知识,学生就会张冠李戴。此时教师可能很着急,甚至很恼火。如果教师能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错误”中比较、分析、反思,那么课堂定会显出真实的魅力。

对比练习能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从比较中更能使新旧知识互化,从而牢固掌握新知识。使错误无形消逝,变化成美丽的正确。例如,在学习完“分数除法”之后,我先出示25÷(1/8+1/4)(练习1)让学生练习,练习之后错误率很高,大部分学生的答题过程是:25×8+25×4=300,对于这样一种情况,我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这种错题在前几届的学生中经常出现。于是我又出了两道题:25×(1/8+1/4)(练习2);(1/8+1/4)÷25(练习3)。当把三道放在一起比较,我抛出两个问题: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类题出错?2.你觉得这道题的计算要注意什么?

有学生就提出:我觉得这两道题好像“双胞胎”,但实质上却有很大差别。练习1是25除以两分数的和,而练习2是25乘以两分数的和,可以运用简便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乘法分配律是适用于两个数的和或差与另一个数相乘的情境。而除法没有分配律,所以25不能除以这两个分数倒过来的和。

另一名同学在区别练习1与练习3式中也说得非常好:出错的同学可能对运算定律和运算顺序掌握得不够熟练。练习l是25除以两分数之和的商,而练习3是两分数之和除以25的商,我们在做简便计算时,只能改变运算方法,而不能改变运算结果,所以做题时先要认真看题,弄清题目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这发自内在“更错”欲望的驱使下的探究活动,才更能体现课堂的鲜活性、生成性。

学生有错例,就看我们教师如何把握错例。在教学中正确有效地利用错例集,就能让我们的教学增添更多的风采。从而做到知其然,还可以做到知其所以然,真正举一反三,让我们的学生从错题中得到解题能力的提高,让我们的教师从错例中得到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课后干预——错误破析中创造价值

在数学课堂及平时作业中,学生时常会出现错误,而且对于强调过的错误学生也有一错再错的经历。在生气之余,我不禁想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些错误,课上去捕捉这些错误资源,生成意外的精彩,从而创造错题的价值。

有一天,学生在做练习时,一道判断题:A比B多2/5,也就是B比A少2/5( )。结果很多同学“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对”,面对超过半数的错误,我很失望。

痛定思痛,我不免疑惑,曾经强调的单位“1”的概念哪去了?我首先想到的学生可能还是量率不分吧!如果2/5后面加上具体的单位名称如A比B多2/5(吨、米等),也就是B比A少÷2/5(吨、米等),不就可以说了吗?平时我们不是经常说:“我比你多100元,你就比我少100元”吗?而且我们也经常听到“我比你多100,你就比我少100”为什么当100元,换成了100可以,换成了2/5,就不行了呢?带着疑惑,我和学生一起走上了纠错之路。

既然可以这样说,那么“A比B多2/5,也就是B比A少2/5”为什么错了呢?这时,智多星王杰说:以前我们学的自然数中,我比你多几,你就比我少几,现在学习了分数,我知道了分数中的单位“1”,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也可以是一个量……对这道题来说,A比B多2/5,B是单位“1”的量,B比A少2/5,A是单位“1”的量,在B和A的单位“1”比较过程中,A和B的大小不等,所以A的2/5肯定不等于B的2/5,因此不能这样说。

另一名学生也接着说:那么我们可以把A与B假设为两个具体的数量,去试试看。如果B=10,那么A=B×(1+2/5):10×(1+2/5):10×7/5=14,那么B比A少14-10=4,4÷14=4/14=2/7,2/5不等于2/7,所以错了。

听着两名同学的讲解,他们似懂非懂。我想可以适时点拨一下了,让学生多角度去理解,去分析,然后解决此题,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避免类似错误发生。

我接下去说:刚才两个同学说得非常好,实际上他们就是两种不同的方法。第一个同学说的是因为单位“1”不同,所以判断它是错的。实际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转化单位“1”来解决。A比B多2/5,B是单位“1”的量,那么A可以用1+2/5=1 2/5=7/5来表示,那么B比A少(7/5-1)÷7/5=2/5×7/5=2/7,所以A比B多2/5,也就是B比A少号,而不是2/5,所以错了。

第二个同学说的就是假设法。假设B=10,我们可以根据“A比B多2/5”得出A=10×(1+2/5):10×7/5=14,再求出B比A多(14-10)÷14=4÷14=2/7。

归纳好刚才两名同学的发言后,大家想一想能不能联系咱们学过的比的知识再来想一想?

根据A比B多÷,假如B表示5份,A要用几份来表示?(7份),那么B比A少几份?(2份),B比A也就是少几分之几?(2:7=2/7),所以B比A少2/7,而不是少2/5,所以判断应为错。

看着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有所深入,不觉有些欣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等待。当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并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时候,一些易错点也就不再是障碍,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回过头来想想,对于这类题,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1.思维定势,看到A比B多几,就马上想到反过来,B比A少几,可能是学生对于自然数或具体的量应用比较多,思想上有些根深蒂固。

2.缺乏验算的习惯,认为“做完即做对”,没有进行验证。

3.对于单位“1”的问题,在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中,分析时或写数量关系式时,用得比较多,学生比较重视,但对于一些填空题或判断题这种在他们认为的小题目来说,在分析时,因存在“偷工减料”的思考,往往容易造成错误。

虽说是一道小小的判断题,但它让我和学生一起经历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感谢这个美丽的错误,生成了精彩瞬间!

学生出现错题时,就看我们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巧妙地解决,既要知其然,还要做到知其所以然。教师利用错例,产生新的教学资源,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创造新的价值。

猜你喜欢
错例读题错题
心爱的读题猫
小读者(2023年8期)2023-04-30 02:27:02
关于“角”的错例分析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压强』易错题练习
笑笑的错题
聚焦数列中的易错题
“多”与“少”错例分析
20以内退位减法四错例
“圆”易错题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教书育人(2019年4期)2019-01-11 02: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