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秋
当前,不少小学高年级教师忽视数学预习环节,学生对数学预习缺乏兴趣.笔者在分析有效预习的功能以及探寻预习作业指导中出现问题原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好地发展.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作业指导的功能
(一)有效化预习为学生提供练习机会
教学中,有效化预习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比如学生通过有效化预习可以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保持技能水平、提高解题速度、增强解决问题能力等.
(二)有效化预习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教師指导数学预习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准备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效率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指导数学有效化预习,能使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制定课前预习计划、培养学习能力和发展研究能力,学会查阅书籍和资料,从而预习准备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有效化预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
有效化预习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实现多方的智力交流,从而实现学生间、教师间情感、态度和人格素养的碰撞,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化预习策略
(一)有效化预习指导方法优化应关注学生的兴趣
如果能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且让学生能有成功的体验,事半功倍.设计预习作业时,应充分了解学情,设计出学生感兴趣、乐于尝试的题目,争取多选择一些与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或带有一定趣味性与创造性的题目.
例如,在学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后,38÷2与以前的8÷2、35÷2……虽然都是除法,但已有了很大的不同.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研究并不神秘,消除对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二)有效化预习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即时性和针对性
即时是指有效化预习的设计应与近期新学内容紧密联系;针对则是要求有效化预习的设计指向性要强,要把设计的着眼点放在主干知识及其交汇点上,放在基本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上,避免人为地在题目中过多添加障碍,保障题目的真正效用得以充分体现.
1.学生小组活动.
下列每组数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学生每回答一题后就利用电脑动画进行演示:三条线段是否能组成三角形)
(1)6,7,8;(2)5,4,9;(3)3,6,10;
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探讨结束后让学生代表发言,总结归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学生代表可结合教具演示.
教师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做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的大小关系来检验).
3.得到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这里,学生对知识的最终获取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之下得到的,而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通过个人的深刻“体验”预习得来的.问题开始有点难度,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启发,得出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过程可以由学生自己写,对于写出了主要过程的同学,老师要大加赞赏,让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后的成功感.学生在这样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了知识,更积极的意义在于,通过体验开放式的学习活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情感进而转化为更积极体验学习的动力,为后一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三)有效化预习指导方法优化应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典型性代表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主动预习.数学教材中创设了种种新颖有趣、巧妙、针对性强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于此,从而产生浓厚兴趣.
(四)有效化预习应适量
预习有不少好处,但只重量而不重质的预习作业的负面影响更大.要结合数学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已知到未知,深入浅出,适时适度地进行.
如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后,可以设计拓展练习: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你可以怎样想办法验证?让学生利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结果继续探究与之相关的新问题,这样的拓展是适度的.如果让学生继续去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甚至去发现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那就拓展过度了.要把握和发现适宜的实际去实施拓展的预设.
三、结 论
有效化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馈与检测,是连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化预习指导策略是为了消除传统预习作业形式中出现的弊端,使学生的人格在预习作业过程中得到尊重,使学生的情感在预习作业过程得到体验,使学生的生命在预习作业过程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