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2016-05-30 10:48柳长安白逸仙杨凯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柳长安 白逸仙 杨凯

摘要:在信息化变革时代的影响下,行业企业在规模、技术和结构上飞速发展,培养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成为迫切需求。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导向,华北电力大学依托能源电力行业特色,从行业企业急需人才类型、人才培养标准、培养途径等方面对八家校理事会成员单位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以及保障条件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

一、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1.需求决定论

需求决定论是指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体制、运作过程和质量评估标准。

许多学者认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才对需求的满足程度和满意程度。基于此,作为依托行业进行校企合作育人的主体,首先应了解学校、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各方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同时将“满意”标准纳入到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评价反馈环节,达到“需求-满足-满意”的动态平衡,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相关者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深入分析“市场岗位缺口与人才规模供给、职业素养需求与人才培养能力结构之间关系”的动态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案,以实现合作育人各方主体对人才培养的认同和满意。

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来说,行业需求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导向,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就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2.大学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应当是以需求决定论为价值导向、以全方位的产学结合为生态基础、以面向职场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专业教育体系。建设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教育,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并以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求为目标,即:学生能较好就业、产业雇佣到符合要求的人才、国家人力资源战略得以实施。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能力突出、知识和技能扎实的人才,以符合社会多种类型层次的人才需求,并满足国家未来产业创新升级的需要。面向社会需求的教育除应培养职业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外,还应加强学生未来职业竞争力方面的培养,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应根据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开展专业教育。

社会需求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除了人才外,还有发展科学技术、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教育具有一些共性。第一,前瞻性。对学生的培养需具有前瞻性,提前预知未来社会的需求,超前为社会储备人才。第二,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匹配。专业教育应在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追求专业教学学术性的同时达到职场运用的适切性。第三,素质和专业的统一。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价值观等都应是面向社会需求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第四,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不应用于实践是空洞的,而实践没有理论指导必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知行合一。第五,产学合作。以产业需求为目标,将产业职场文化同专业教育联系起来,把职场资源有效地利用到教学过程中,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电力行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及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建的、以能源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长期以来,学校与两大电网、中广核、中核、中能建、中电建、地方能源集团等大中型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每年有80%以上的毕业生去电力企业或相关部门工作。为了深入了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寻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学校理事会人才培养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前往中电联、大唐集团、国家电网、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南方电网、华电集团等八家理事会成员单位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八家理事单位一致认为,长期以来,华北电力大学作为我国电力行业的最高学府,始终以服务国家电力事业发展需要为己任,为电力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学校毕业生因“作风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赢得了电力企业的广泛赞誉,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行业企业的中坚力量。但也应该看到,高校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很多挑战。

电力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新世纪以来,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能源行业和通信技术正在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学校依托能源电力,先后开设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专业,努力培养能源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相关责任人提出:华电未来的人才培养可以倾向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职能社会发展,除了传统发电、输配电学科专业,要注重用力侧、需求侧人才培养;二是要面向产业链,为行业形成人才链三是随着能源电力的大发展,特别是新能源电力企业异军突起,除了国有重点五大发电集团外,其他发电企业已占50%以上份额,人才培养要考虑这部分企业的需求。

1.行业企业急需人才类型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错位,一味追求高端人才、行业领军人才,而忽略了企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类型。受访的多家电力企业,他们对人才类型的需求都各有侧重,但都建议高校应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人才培养,结合当前电力行业发展情况,归纳出当前电力企业急需以下四类人才。

一是应用型人才。电力企业的生产运行以成熟技术的应用为主,更多的是需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特别强调实际操作技能。国电集团人资部负责人认为,企业看重技术的应用,企业需要的是能熟练进行技术操作并有发展后劲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可以处理技术故障、专利开发,更要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企业需要掌握新机组技术的生产运行人才和检修维护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经过扎实的工程技能训练。在专业技术人员中,运行维护人才是目前企业的短板。

二是复合型人才。电力企业迫切需要以学科交叉、知识融合、“大工程”思维为特征的复合型人才。随着电力系统向大容量、高参数、高自动化、高智能化方向发展,需要具有电力、动力、机械、控制、计算机等跨学科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需要具有电力专业背景的技术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受访的电力企业集团一致认为,具有电力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奇缺,甚至出现了“断层”。

三是国际化人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电力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稳步实施,电力对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不断增加,境外电力工程技术人才、境外项目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急需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

四是扎根基层的人才。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普遍存在结构性缺员问题,主要是基层一线人才,特别是边远地区技术人员、农电技术人员紧缺,急需乐于奉献、脚踏实地、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优秀人才。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和电力投资集团人资部负责人表示,当前企业的用人机制正在发生转变,企业更加偏向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应聘者。企业的领导一致认为,基层的锻炼是员工成长的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尤其对于集团的高管层来说,必须扎根基层并有西部工作的经验,了解基层实情。

2.行业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同其他行业一样,电力行业应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标准,以保证该行业的较好发展。结合电力行业的访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一致认为行业人才标准的整体要求为:不仅应加强专业核心知识的学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素养教育,并引导学生开展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后求得行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最大公约数。

知识方面,要加强学生专业核心知识传授。专业核心知识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掌握必备专业知识的主要载体。电气专业的电机学、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是电网企业人才的立身之本。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精品;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基于问题、基于案例的教学,学用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提出,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必须扎实,如人力资源专业的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等;同时,基本安全生产素质、团队合作等相关课程需进一步强化。

能力方面,一要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人才必备的能力。高校部分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岗前培训时间长、成本高。受访的电力企业集团一致认为,毕业生学历层次高,理论知识扎实,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差,实际动手操作有很大提升空间;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更是提出,学校应教学生必备的实践技能以及较全面的电气工程实训。二要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会使毕业生发展有后劲,能在企业的技术故障处理、专利开发、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企业纷纷建议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创造。

素质方面,一要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将很大程度决定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一所大学的品质。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指出,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责任心等价值观,是其竞争力和潜力的重要体现,对未来自身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二要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国电集团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毕业生的品行至关重要。除专业技术外,集团用人的另一个标准是职业精神(操守),比如敬业、态度,对这份工作的坚守、事业心、责任感等等。操守态度的养成,与一所大学校风紧密相连。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人才开发处负责人提到,学生缺乏适应行业的职业素养,一定程度上没有工程师的特质。建议学校加强对学生电力行业的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培养,增强学生对电力行业的认知,强化安全生产、团队合作、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市场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三要加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引导。基层是学习锻炼的大课堂,是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基层工作经历是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企业用人机制将发生变化:新招人员都需在基层历练2—5年,而提升到总部的,必须有西部工作经历。大唐集团公司人资部负责人指出,学生应注重人生规划、职业发展引导,避免到岗位后的心理落差。学校应注重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到基层单位、到边远地区锻炼成才、建功立业。

3.培养途径

适度拓宽专业口径。当前高校部分本科专业设置过窄,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需求,要求高校适度拓宽专业培养口径。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建议消除苏联高等专科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影响,本科专业不宜分得过细,在毕业设计环节可分方向让学生选题。如果电气工程专业过细,会降低学生的适应度。多数企业负责人建议学校注重学科交叉和知识融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目前,高校部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进程,学用脱节矛盾突出。大唐集团人资部负责人举例说“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普遍应用,高校的部分课程教学仍停留在十万千瓦级机组”。许多受访企业领导表示,“特高压”“智能电网”发展迅速,高校的课程教学需增加相关技术前沿内容;企业的人才队伍中,火电、水电等传统优势学科相应业务的人才队伍较强,而新能源、风电、电解铝等新兴能源学科相应业务的人才队伍较弱,建议学校要特别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实际相衔接,及时更新拓展教学内容。

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力度。受访的企业一致认为,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工程基础(金工)训练水平,扩大工程实践内容的覆盖面,扩大参与工程实践学生的覆盖面;开发针对主流机型的模拟实验系统,加强仿真实践教学。南方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新问题,此过程可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建议学校同企业联合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促进学用脱节问题的解决。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对岗位的认知、认同、认可的过程,还应进一步加强“岗位实习”。国家电网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实习过程中,学生对生产技术的认识是次要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行业的体验。各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纷纷建议,为保证学生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竞争力,学校可适当延长学生各类实习时间,校企共同完善岗位实习机制,这样能够有效增强学习效果。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力度。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产学研合作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借助地方政府力量,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相关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如:校企联合共建实验室、合作开发模拟(仿真)系统、联合制定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建立电力人才需求预测系统等。受访企业表示,校企共同建设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可使学生通过学习企业的技术和文化,参与企业生产运行、工程开发与技术创新,提升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国电集团公司人资部负责人认为,大学有师资、学科专业、课程优势资源,企业有实践资源,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双方共同开发急需课程,可培养综合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学生。同时,扩大“订单+联合”培养规模。“订单+联合”培养模式,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达到企业、学校与学生三方共赢。学校将与中电投、中广核等企业开展的“订单+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其他企业,扩大“订单+联合”学生培养规模。

三、突出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体系、培养途径、评价方式以及保障条件等五个要素。“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结合行业企业调研情况,深入了解行业企业需求,实施产教融合,努力构建一种实践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行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目标在培养模式中起指导作用,决定着整个培养模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行业特色型大学要发挥好对行业进步的引领作用和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必须树立全面发展和多样化的人才观。应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大量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未来行业特色型大学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应树立知识探究、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夯实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更要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引导,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教育是社会需求导向的专业教育,高校要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和职业岗位分析,对该学科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制定各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以能源电力行业为例,高校需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两件事:一是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电力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为了避免高校电力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严重错位,急需建立一套电力行业人才需求预测系统,以准确把握电力行业人才需求的方向。二是建立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电力行业的大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高校电力相关专业的扩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急需建立一套电力行业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以确立电力行业人才培养的规格。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专业与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企业对毕业生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按照“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主线,结合学校行业特色,统筹协调国家各相关口径对开设课程的有关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学时学分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大的空间;增大选修力度,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共同论证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建设方案。进一步健全本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实现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我调节。根据企业提供的人才需求信息,围绕所服务的产业链和学校发展建设目标,修订专业目录并提高专业设置的集中度,突出能源电力特色。对新专业加强建设,对老专业改造完善。特别是加强弱电相关专业建设,加强信息类与非信息类专业融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力装备等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重要领域,加快新兴战略领域专业建设。服务国家“互联网+”战略,打破传统专业局限,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等新兴学科专业。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引导专业建设。有条件地逐步扩大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覆盖面和认证规模。校企合作共同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通过优质专业核心基础课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加大对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探索、运用力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

3.搭建需求导向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学生既要理论基础扎实,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通过做中学,才能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校企共建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加强实践创新平台建设和共享,与行业的相关企业联合建设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重点推进省部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推动学校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

构建覆盖全行业的虚拟仿真教育培训体系。面向行业企业员工技术提升的需要,利用学校教学、科研资源,共同研发涵盖电力建设、电力生产与供应(包括设备检修和故障处理)以及电力经济管理的全行业虚拟仿真系统,实现行业虚拟仿真教育培训资源共享。

大力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利用优势学科与所属行业的骨干企业建立广泛和密切的合作关系并与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在这种体系下,学校通过科研优势对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困难开展科技攻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为行业发展、行业特色人才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电力行业拟组建“中国电力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联盟”,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深入开展协同育人工作。

4.校企共同加强教学质量评价与过程监控体系

面向国家能源电力需求,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以能力为重、学生学习与发展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了行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健全以学生为本、以成效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注重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健全毕业生的社会反馈机制,明确了解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类型及要求,重视行业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以及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等。

5.校企协同加强条件保障

探索构建行业协同、鼓励创新、管理规范、分工负责的治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健全行业企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机制。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除能胜任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工作的指导能力。学校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修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管理或技术人才担任大学兼职教师;要发挥学科、师资优势,深度参与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共同研发培训项目及培训教材;研究构建电力行业共性岗位胜任力模型(如生产厂长、销售厂长等),共同实施对共性岗位人才的教育培训和有效评价。

[责任编辑:周杨]

猜你喜欢
需求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美国在线音乐产业盈利模式的需求导向分析
基于网络与数据智能化的数码印花产品设计定制模式研究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英语分类教学模式探究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