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玲
摘要:针对面向文科大学生的“Internet应用”课程面临的问题,从调研学生基础与需求入手,确定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更新优化以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探索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旨在将“Internet应用”课程打造成文科大学生提升网络信息素养、培养计算思维与网络思维意识、助力其专业学习的必备课程之一。
关键词:Internet应用;课程改革;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在线开放课程;爱课程
面向文科专业本科生的“Internet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课程群中的一员,承担着传授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与思维能力、助力专业学习的重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设好“Internet应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面向文科专业本科生的“Internet应用”课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需求缺乏关注与深入了解;教学目标要求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且指向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杂乱;课时不足与内容增多之间的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Internet应用”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研学生需求,设定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技能传授,而是能力、素质、思维和文化的综合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对“Internet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做了规定。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各校学生情况不一,尽管该要求不断修订,仍然跟不上时代与大学生需求变化的步伐。因此,要设定好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调研本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与现实需求。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近年来,由于网络应用全面普及以及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新入学的文科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显著提高,但大学生网络技能和网络信息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依然欠缺。我们对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调查证实了此判断。我们选取国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的217名2013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左右的同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30%左右的同学具备较好的网络应用水平,这两部分同学的网络技能主要集中在常用的网页浏览、搜索引擎、文件下载、网络交流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但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网络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仅有不到3%的同学了解或掌握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信息跟踪(RSS)、信息记录(云笔记)、在线教育(如MOOC等)等新兴的网络应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和实际调研,我们设定了“Internet应用”课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层以掌握Internet网络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技能为目的,包括协议、IP地址、域名、IE、百度、淘宝等,是其他层次目标的实现基础。
信息素养层以培养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信息浏览、搜索、跟踪、记录、下载、分析、交流、保护和展示的综合素质和意识为目的,是“Internet应用”课程的主要目标。
思维能力层是信息素养层的进一步延伸,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能力为目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是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网络思维是计算思维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扩展,以网络分析和网络计算为核心的网络思维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因此有必要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普遍掌握的能力。在“Internet应用”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的最终目的是向文科学生揭示计算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并训练他们利用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跨学科范围的“计算”意识,自主地将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应用到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中,提高专业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处理和科学创新能力。
文化观念层是更高级的目标,主要在知识技能、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文化、社会文化、网络文化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网络观念和网络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更新优化以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内容增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的解决。其中,内容取舍与更新迭代、逻辑梳理与体系优化尤其关键。
1.内容取舍与迭代更新
近几年,网络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迭代很快,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与工作的实际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Internet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随之更新,及时跟踪并择要将网络发展的新技术融入实际教学中。例如,信息检索、信息跟踪、信息交流、新的技术应用等近年来发展较快,且与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因此,课程应重点补充或更新此部分内容。
2.逻辑梳理与体系优化
新的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涌现,使与网络应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多,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选择逻辑支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很可能出现杂乱无章或知识堆积的现象。“Internet应用”课程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宗旨,以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对教学内容之间逻辑进行梳理,确立了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的网络信息素养为主体目标,兼顾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思维能力与文化观念的先进性,将教学内容优化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严密体系:主线是围绕网络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展开,包括网络信息的浏览、搜索、跟踪、记录、传输、交流、分析、展示和安全九大主题。同时添加了网络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和网络新应用三方面内容,以便大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生活常识和新兴研究热点等。
三、探索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运用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与手段。为了有效地实现课程的各层次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Internet应用”课程充分调动授课主体与学习主体“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在继承实体课堂形象化、任务驱动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在线开放课程的成果,发挥校内平台与公共平台“两个平台”丰富的资源优势,将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两个课堂”结合,探索与实践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1.形象化
读图与案例教学。针对文科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在课堂讲授尤其是讲授基础理论和原理时,尽量避免机械、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以简单、形象的表述方式做深入浅出的讲授,多用图片、动画及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比喻或类比,帮助学生理解。
用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上网已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的常态化活动,他们不再对网络本身感到好奇,因此,需要设计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播放一段大学生上网查看资讯并最终在各种购物、娱乐网站中游荡的生活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RSS订阅的意义,通过演示简单的DOS攻击效果激发学生关注网络安全的兴趣。
穿插故事情节提高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正确对待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软件版权、个人隐私、网络犯罪等时,通过在课堂内容中穿插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和事迹的介绍和点评,既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网络观念和网络人格。
2.任务驱动
针对要讲授的网络应用主题,联系现实生活与学习的需要,设计系统、综合的任务案例,将网络应用主题中的各种分散技能及多种网络应用功能的综合运用巧妙地融合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在预设的任务场景中,教师围绕任务的解决过程来教,学生遵循任务的解决过程来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种网络功能,提高综合处理和控制网络信息的能力和意识。
以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例。首先,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的典型形式和特征,在讲授和演示各种网络技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剖析和挖掘技术的产生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技术怎样去解决各种问题,让学生沿着计算机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脉络去学习,从而自然引出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中的典型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与自己专业问题的结合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中各种相关概念的含义、原理以及价值所在。例如,通过分析如何解决星形、环形和单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的可靠性缺陷来引出并解释计算思维中保护和冗余的概念;通过域名解析的基本过程理解递归的概念;通过百度预测(trends)应用和电商网站的商品推荐功能介绍网络分析的概念。其次,在理解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典型概念的前提下,从网络应用的角度通过设计综合案例来训练学生系统应用各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网络信息综合处理案例训练学生抽象信息特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自动化批量获取和整理信息、利用分析工具分析网络信息内涵等能力;通过基于云笔记群组功能协作设计包含所有学生个人相关信息的班级网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基于任务分解、网络共享、网络同步和网络协作的网络计算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强大威力。
3.线上线下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现今计算机基础课课时普遍被压缩,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课时不足和内容增多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使得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兼顾。在线课程的兴起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解决途径。“Internet应用”课程充分用好校内平台和公共平台“两个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首先,我们借助校内在线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例如,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难点,让学生利用教学平台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其他相关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有效解决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基础不均衡的问题;利用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讨论区组织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并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完成综合实验锻炼同学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演示和报告实验作品锻炼他们的文档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机制促进并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上述各环节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公共平台免费的在线开放课程扩展视野,增强理论与实践素养,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由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是公益性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其中有不少与网络技术、网络应用、信息素养相关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MOOC,这些在线开放课程面对全社会免费开放,且与“Internet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有交叉互补,学生选修这些在线开放课程,尤其是武汉大学黄如花的“信息检索”MOOC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MOOC,能够更好地完成“Internet应用”课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