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探究性教学模式之运用

2016-05-30 05:24许杰汉
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科学课探究性建构

许杰汉

【摘 要】实施“问题—探究—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其过程主要包括五个阶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建立学习小组,搜集问题信息;提供指导帮助,讨论交流感受;总结探究活动,分享探究收获;评价小组表现,巩固探究兴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性教学

一、前言

21世纪是科技竞争的时代,科技的竞争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种长期的积累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起着决定性的奠基作用。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世界、探索周围环境的综合性课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在探究中会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得以自由释放,进入一种“乐知”、“好知”的学习生态。

二、小学科学课中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作为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第一个阶段,在整个的探究活动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唤起探究的兴趣。探究欲望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其产生来自于问题的启发,而问题的启发则依赖于合理的问题情景。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景,要借助恰当的手段,通过营造冲突氛围,使学生产生认知困惑,进而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果教师创设了非常合适的问题情景,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去寻找“为什么”、“如何”等问题信息。在小學自然课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生活现象,或者学生意料不到的错误来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以四年级下册《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为例,可以把手电筒拿到学生中间,启发学生的思维,提出如下问题:哪位小朋友知道手电筒有什么用处呀?手电筒是如何在黑暗中送来光明的?谁能猜猜手电筒为什么会发光呢?这样,就会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便在兴趣驱动中拉开序幕。

2、建立学习小组,搜集问题信息

学生出现了困惑,有了兴趣,便想方设法去寻求答案,于是进入第二个阶段—在自主探究中收集问题信息,这是探究活动主体阶段的开端。学生天生具有一种对集体行为方式、思想方式、价值观的学习需要,求得同集体文化方式的一致性是学生的一种愿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的各项智能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并且,学生头脑中的经验因其生长的家庭背景等因素也具有多样性,考虑问题会有不同的视角,因此,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信息的搜集,其方法、手段、结果是来自于多向建构的。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形式,且规模以3-5人为宜。如,在《点亮我的小灯泡》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前后桌四人可以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小电珠、电线和电池,亲自动手,去试验一下如何使小电珠发光,形成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3、提供指导帮助,讨论交流感受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实验、调查等手段初步搜集到了问题信息。此后,在教师的充分参与下,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交流,这是探究活动主体阶段的升华。学生认识的升华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对他们在探究中出现的疑惑、得到的收获、内心的感受,要创设师生敞开心扉互相讨论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充当伙伴的角色,积极加入到学生群体中,作为其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去体验探究的乐趣,分享探究的果实。教师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才能体味和领略教学的神圣与精彩,才能精神振奋,课堂才真正成为师生共赢、共振、共生、满意生活的地方。学生个体的体悟有时不够深入,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对已有悟见重新组合、选择、建构,使体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4、总结探究活动,分享探究果实

教师指导下的小组讨论交流使学生形成了“小群体”内的知识建构,还需要扩大到整个班级,以完成“大群体”内信息的建构,第四个阶段的作用就是完成这个使命。其做法是以学生为主角,让每一个小组的代表把本组的信息搜集、活动情况或者其他收获向大家作一下汇报。在《点亮我的小灯泡》探究性学习中,可以让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自己小组的试验情况,并到讲台上演示“如何让小电珠发光”,“讲一讲什么情况下小电珠不发光?”若在实验中有其他想法也可以告诉大家,等各个小组演示完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总结,从而初步完成学生对本课知识的建构—“什么情况下小电珠才发光?什么情况下小电珠不发光?”通过这一阶段全班范围内的交流与总结,使各小组的收获成为全班学生共同分享的果实。

5、评价小组表现,巩固探究兴趣

随着探究活动主体阶段的结束,整个探究性活动接近尾声,教师要对每一小组的探究活动做出评价。这一阶段容易被忽视,实际上,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因为本次探究活动的完成只是暂时的,重要的还在于能够激发其下次探究的兴趣。对于小组探究活动的评价不是给学生一个排名,而是要以鼓励为主,善于发现每一小组的闪光点,对小组的出色表现一定要给予充分肯定。如,小组合作情况、认真程度、动手能力、积极性、语言表达等多方面。同时,让每一个小组分别对其他小组的出色表现也要说一说,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性。总之,要通过小组表现评价,使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因本节课的结束而随之淡化,要通过合理的评价巩固曾经拥有的兴趣,让他们燃起对科学课执著、持久的探究欲望,使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

三、小结

在小学科学课中,通过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所形成的认识是丰富的、鲜活的,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掌握的,而是靠积极的努力获取的,只有学生“生产”出来的浸润着自己血脉的知识才具有生命力。并且,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学生亲身探究过程中存在未曾预料的、潜在的、生成性的课程内容,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另外,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也会得到相应的发展,对完整人格的塑造也大有裨益。任何知识都既是探究的产物,同时也内在地蕴涵着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还是未来探究过程的原材料。小学教师要树立探究性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科学课的具体内容,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姜益曼.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浅析[J].科教导刊,2009(3)

[2]徐才万.小学科学课中有效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和操作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0(10)

猜你喜欢
科学课探究性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科学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