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晓丹
摘 要:教育必须与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打造特色专业群是区域产业集群对人才的需求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上的直接反映。那如何将教育与产业集群发展有效对接,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展开分析。
关键词:区域产业;集群;特色专业;群产业;对接;现代学徒制
一、背景分析
高校专业群的设置需要符合产业区集群发展的要求,专业群发展的存活与否,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培养的人才最终能否被市场接受,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对接,就会逐步失去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所以说,产业集群给高校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和创业空间,是教育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进行产业集群和专业群对应发展分析中,笔者发现高校职业教育核心能力和素质培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从业能力和素质的对接上存在一定问题。
二、高校教育能力和素质培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从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对接问题分析
集群虽然有核心的价值特征,但是由于能够再生和衍生新生命体,所以区域产业集群会不断产生新的扩张动力,所表现出来的就业岗位能力和素质也会不断变化,同时表现在专业建设上也有很大不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着眼于专业建设目标,具有群内专业同质性,主要以是否拥有共同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和基本技术能力(技能、技艺)要求来划分,并且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但是现实中,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要求的人才各异,其工作是有很大差异的,而且很多从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在实践中慢慢培养的,与个人觉悟有很大关系,这不仅是认知范畴,更是道德内涵,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能力和素质培养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从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对接问题越来越明显。
三、以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群和与之对应的产业集群为例,实现校内教学与岗位素养要求互融
(一)结合区域化优势,构建基于互联网+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特色专业群
现代制造类服务业是融合互联网、通信、计算机等信息化手段和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而对应的现代制造类服务业专业群是将电子商务作为主体核心,把物流管理和国际货运、报关等专业作为关联价值,组合起来形成的,其共同的价值基础是现代化管理。
一个高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其最根本的也在于它的价值和特色。基于区域产业集群建设特色引领型专业群,对接辽宁仪器仪表产业和临港产业,以实际项目为载体,通过与产业园区内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可识别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特色。同时建立一个融教学实践、科研服务为一体的创新性技术应用中心,力争把企业的业务引入到技术服务中心,提高实践教学效能,做到教学团队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步提升。构建学分替代的特色创业班课程体系,通过考核选拔,小班授课等方式,以培养自主创业精英和企业技术能手为主要任务,学生以电子商务平台和网店经营等为主要创业渠道,鼓励创新、扶持创业。院校需要用质量、价值、竞争力与影响力、认同度等多因素指标来重新界定院校专业地位,成为特色专业群需要的是更多的对标权和引领权。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强调订单培养、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相比,现代学徒制更加强调在做中学,学中做。打造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紧紧围绕辽宁仪器仪表产业、临港产业发展对现代制造业服务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探索出多途径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以“对接产业、依托企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为目标,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关系。学院通过与企业签署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双师育人的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对接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群校内实训环境,改变原有的单个专业培养实训格局,重置创新人才培养实训体系,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对接辽宁省重点产业集群,面向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
(三)构建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设群“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要紧紧根据区域产业集群变化,及时、灵活地调整师资结构。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中围绕引才、育才。引才,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专业群技术应用中心为平台,从合作企业中引进能工巧匠,通过开展学术讲座、指导实践教学和流程操作,将行业最新的动态、最新的理念、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方法带到校园里,让师生可以准确了解到区域产业群的动态发展方向。同时为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在企业建立教师访问工作站,采取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结合模式,以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促进新技术在行业企业中的迅速应用,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教育特色专业群能力对接发展研究,是检验高校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吻合度的尺度。
参考文献:
[1]辽宁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的实施意见[M].辽教发[2011]118号文件.辽宁省教育厅,2011.
[2]李克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国务院常务会议,2014.2.
[3]郭全洲谭立群.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
[4]车明朝.企业视角下的清远职院现代学徒制试点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5]程琳.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集群的良性适配.教育学术月刊,2008.2.
[6]杨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建设市场性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10.
(作者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