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
合作性学习是指有指导地使用小组教学,让学生们在一起学习,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根据教师的指导,班级的学生被分为几个小组,然后他们一起完成被布置的作业,直到每个成员理解并完成作业。
学习的方式可分为个体学习和小组讨论。这两种方式中,个体学习应用广泛,但小组讨论也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首先,从总体上看,小组讨论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与别人共同学习,比单独学习更容易保持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维护小组声誉的意愿。其次,小组讨论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世界上的许多工作都是借助合作的力量来完成的。现在的多数研究工作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的,因为题目过大,个人无法单独解决。在小组讨论中,我们还可学会接受批评,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更少走极端。
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关于分组问题
(一)小组规模要适当,每个小组的实力要旗鼓相当,应尽量避免把同一水平的学生编为一组。小组的规模尽量以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为宜,同时又要包含一定范围的知识面和见解。为得到最佳效果,人数应该控制在4到8人之间。
(二)小组成员的地位应平等。小组成员彼此间应该坦诚相待,起码在组内决不形成尖锐的对抗活动,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是件不习惯的事情。有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小组讨论,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形式把人们的能力公开了。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彼此之间学会和平共处,使讨论在友好而随和的气氛中进行。
学生的合作学习大体有以下几种分组形式:
(一)双人合作学习。两人一组合作学习是最基础的分组方式,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学习活动简单易行但范围较小。
(二)三至四人一组合作学习。该学习方式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通常为前后桌之间合作,比较适合课堂讨论,如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实验等。
(三)班级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是课堂上比较常见的四大组竞赛方式,它可以引进竞赛机制,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四)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学生在他自己的小组里是学生,到别的小组里是“专家”(发挥他的特长),每个人都扮演一个相对活跃的、重要的而且独立的角色。
这四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是比较常见的合作学习方式。
二、选配好组长
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学习组织者。我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指定小组长,而是实行自主承担、轮流负责的方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获得学习指挥、管理的机会。在“自主承担式”中,小组成员主动分担了不同的组织角色,如预习组长、讨论组长、朗读组长、分析组长等;“轮换负责式”综合指导的角色,就是每组每天一个组长,放学前或课间组内简单评价后换岗。这些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综合组内同学意见代表本组同学发言,在这种组织管理能力的锻炼过程中,学习过程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使每一位同学既会领导别人、组织集体,又学会接受领导。
三、适当安排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一定要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础上来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认真组织好个体自学,这是基础。即个体在问题解决中处于迷惑之时、陷于苦求不得之际,再开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有成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等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另外,讨论问题的设计,应根据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在教学进程的恰当阶段做出有效的预先策划,提出与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即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价值。如:许多物质的物理性质,教材中介绍得很清楚,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获得,教师就不必让学生进行讨论。
四、培养合作精神
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很多,这些孩子个性都很强,也很自私,在开始进行合作学习时,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往往“合”而不“作”。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条件是伙伴间形成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自己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如果自己不成功,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即组员之间是“同舟共济”的关系。要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这种关系,必须向每个学生布置一个任务,通过任务之间的互相依赖促使形成学生之间的角色互依,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自己的价值。
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是很重要的。学生们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大多数从事的还是团队性很强的工作。团队合作包括根据集体的利益调整自身的利益、协助他人处理复杂的权利与争端等。学生有了合作意识,就更会懂得尊重他人,掌握与人交流的技巧,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其终生学习、发展服务,从而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教师重要的育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