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研究

2016-05-30 12:32赵爱琴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延安时期

赵爱琴

〔摘 要〕 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和政治勇气,着眼于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复杂难题,开创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康庄大道。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当代价值,对于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经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6)02-0081-04

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始终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关于信仰,中外有不同的解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辞海》将其定义为,“人们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不同的界定,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目前我国学界对信仰的含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在此情况下,本文采用《辞海》的解释。即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它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相信马克思主义,二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即实践马克思主义。做到上述两点表明信仰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指教育者有计划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水平,自觉地将其内化为个人的需要,并形成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质是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意识形态教育。通过这种教育让广大青年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实践活动的行为指南,作为自己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延安十三年是一个扭转乾坤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时期。延安时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曾经有学者讲到:“‘五四发现了人,延安改造了人。”

1935年,中共中央和几路红军到达陕北,据有关资料统计:当时延安的干部有7万人,最多时达13万人,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中心,是北上抗日的出发地,是坚持敌后游击战的总后方,是党培养干部和各类人才的革命大熔炉。凭着其特殊的政治地位、特殊的精神优势、特殊的历史使命,延安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文化水平的革命青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工作的需要、抗战的需要、革命的需要,对爱国青年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风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时期,传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党对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的传统,总结延安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做好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根本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三大灵魂之一。“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我们今天这里讲的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解释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的放矢”,“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这个“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

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政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宣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毛泽东曾经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和人自身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但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出现过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各国实践,而各国革命和建设仍然会出现失误、挫折和失败的尴尬现象。因此会使人产生疑问:既然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那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革命和建设为什么还会出现失误、挫折和失败?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根本的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初期,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教条主义者奉马克思主义为教条,把俄国革命经验变成可以到处搬用的、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践已经证明,以这种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只会把中国革命引入死胡同。针对“左”倾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与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毛泽东指出: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现成的灵丹妙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这是一种幼稚者的蒙昧……” 另一种态度是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张,大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寻求中国革命的出路。持这种态度的人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行动的指南,学习借鉴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它们来分析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在成功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得出新的结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和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就必须坚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同时要特别注重在青年中加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只有帮助一批又一批的青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觀,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尤其是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上前进,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推动马克思主义是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自己的革命理论,必须和无产阶级与革命群众相结合才会产生巨大威力。列宁曾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不能被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运用的理论只能是空洞抽象的无用之谈。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的理论才能真正地服务于实践、服务于社会。为此,就必须加大对人民群众的理论宣传教育力度,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和精神信仰,成为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指南,成为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此后,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党的工作中更加自觉地运用了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并使其不断丰富和完善。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毛泽东同志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表明党的群众路线达到了成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延安时期,特别注重动员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针对当时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积极采取了举办墙报、戏剧、报刊等文化活动,采用标语、宣传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群众的思想状况,使用群众语言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觉悟,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精神,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革命的热情。

延安时期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各种思潮激荡的改革开放的今天,对广大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要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为“大众话语”,使之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通过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宣传普及和教育,让广大青年真正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使马克思主义拥有更加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

要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切实提高有效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要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和激励群众。要帮助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暂时困难,引导群众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要重视与群众及社会团体的直接交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切实做到亲民爱民为民。要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群众工作的重点。要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做好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保证

延安时期,针对党内不注重研究中国国情和不重视马克思主义具体应用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强调: “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来提高群众的认知水平,逐步使其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话语。

在理论方面,党的领袖率先垂范,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撰写了许多重要论著。如毛泽东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朱德的《论抗日游击战争》、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陈云的《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1938年5月5日,马克思列宁学院成立,为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创造了条件。《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解放》周刊、《中国工人》、《共产党人》、《中国文化》等刊物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延安时期,延安解放社编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丛书》、《列宁选集》、《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等著作。“抗日战争参考丛书”、“新教育丛书”、“时事问题丛书”、“职运丛书”等一批普及读物也相继出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结合。

在实践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与人民大众打成一片,深入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创办文化教育活动中心,开办各种群众学校、夜校、识字班,同时还用报纸杂志、墙报画报、读者会、讲演等形式,广泛开展政治常识教育; 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将理论教育融入社会生产中,激发群众的责任感和创造精神; 通过乡村俱乐部、业余剧团等群众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文艺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延安时期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显著特点。那时候,延安的各大学校都把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抗大学员积极参加劳动,艰苦办学的精神得到美国记者斯诺的高度评价,他写道: “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么一家”。白天开荒,晚上学习和工作,对延安的知识青年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当时担任鲁艺院长的吴玉章讲道:“艺术家拿起锄头上山开荒,还是古今中外未先见的”。这种理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制度,既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素质。据1944年6月的一项统计显示,在延安大学,全校有1663人参加生产,其中1527人参加手工业生产,136人参加农业生产。

总之,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不仅实现了理论的创新,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大批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追随者和信仰者。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依然还有很多模糊的认识,甚至存在着激烈的思想交锋;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经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深入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 郝 琦,张志强.延安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研究[J].延安大学学报,2013(12):32-64.

[2] 牛云芳.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J].前沿,2013(12):61-64.

[3] 杨 敏.论当代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8):23-25.

[4] 苏学权.試论对大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12):63 -64.

[5] 艾 政,艾燕明.延安自然科学院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J].徐特立研究,2002(4):15 -20.

[6] 延安大学西安校友会.延安大学回忆录西安[C].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135.

[7] 白均堂.再论陕甘宁边区教育—中国特色和哲学价[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19-125.

[8] 杜维泽.延安时期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研究延安[D].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16-26.

[9] 艾 政,艾宏明.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育人氛围[J].徐特立研究,1999(4):15- 20.

[10] 周贤山.当代弘扬延安精神的实践基础与路径选择[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5):79-83.

责任编辑:张明明

猜你喜欢
延安时期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毛泽东延安时期改造干部学风的思想及启示
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浅析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渗透
延安时期社会保障工作述论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体育思想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浅谈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科学技术事业
延安时期体育形式的探索与传承研究
试论“自我虚化”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