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娜
【摘要】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的万里长征,于1935年胜利抵达陕北,建立了陕甘宁边区。在党的领导下,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迅速发展起来。与此同时,边区的体育运动也得到了长促的发展,并融入到边区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边区体育运动的发展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使人民的身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把群众抗战积极性有效的调动了起来,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延安时期 体育形式 传承 军事化
【基金项目】陕西省体育局项目“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研究”(14009)。
【中图分类号】G8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1-02
一、延安时期的体育组织
延安时期,我党对体育事业十分重视,先后建立了不同的体育组织。1937年,成立了由“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名誉会长是时任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同志。1940年成立的“延安体育会”由李富春同志任名誉会长。1942年1月创建了群众性体育科研机构——“延安新体育学会”,旨在促进解放区体育运动和学术研究的发展,由朱德同志任名誉会长。
二、延安时期体育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一)体育的军事化
军事化体育是延安时期体育的最主要的形式,是抗战时期边区最主要的内容。早在中央红军到来之前,体育运动在陕甘宁就开展起来了。当地军民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投入到艰苦的斗争和工作中,体育运动成为了游击队和红军的战略训练内容,在增强战士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活跃了部队气氛、丰富了业余生活。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入住陕北以后,陕甘宁根据地体育活动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促进,“七七事变”后,军事化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党的领导人对军事化体育训练十分重视。1942年边区举行了首届体育节,毛泽东为本届体育节题写了“锻炼身体,好打日本”八个大字,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军事化体育的目的。1942年,贺龙同志为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的题词——“体育运动军事化”也指明了当时体育运动的途径。通过新闻报道,这些题词内容被广泛宣传,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为保卫国家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军事化体育更加蓬勃的开展了起来。
(二)体育的大众化
大众化体育由来已久,从古至今都在不断的发展着。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大众化体育的发展停滞了甚至消失。国民党统治时期,人民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大众化体育也没有发展的土壤。但是在根据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大众化体育慢慢复苏并发展迅速,尤其是在陕甘宁边区,大众体育的发展更是如日中天。
(三)学校体育
延安时期,在广大青年教师、老一辈教育家的共同努力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边区的教育发展迅速。以小学为例,1940年秋,从抗战前的320所增加到1340所,在校生人数由5000余人增加到41260人。当时的物质文化水平还很有限,小学所占的比例很大,成为学校的主体和体育开展的主要阵地,体育训练成为了小学教育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边区政府在1938年颁布的《边区国防教育的实施办法》明确指出:“小学教育主旨:除授以文字工具、基础知识外,尤宜着重战时知识技能的训练,指导儿童参加抗战工作。”体育课在边区小学教学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小学体育教育以军事化训练为主要内容,这是与当时的抗战形势分不开的,对小学生军事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在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体育运动也是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仍然是军事化的体育训练。在训练的具体内容方面,小学、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小学体育以游戏和体操为主,中等学校则开展队列队形、跑步、跳远和柔软体操等,而高等学校则主要是课外体育活动和军事体育。
(四)体育竞赛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和运动会,这些体育赛事有着不同范围和层次,形式也多种多样,多由军队、地方政府和群众团体共同承办。其中“八一”运动会(1937年)和“九一”运动会(1942)是规模最大的两次运动会。
三、延安时期党对体育干部的培养
延安时期,条件十分艰苦,但我党始终不忘对体育干部的培养。在1938年发表的《论新阶段》中,毛泽东就指出:“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身体素质”。在改思想的指导下,延安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师范学校、中国女子大学等学校积极参与到对体育干部的培养中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奠定了新民主主义体育发展的良好基础,同时对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的。
四、延安时期体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我党领导人对体育事业高度重视
延安时期,我党的领导人毛泽东、贺龙、罗瑞卿等对体育运动都有很高的热情。毛泽东坚持乒乓、游泳和早操等运动;罗瑞卿排球技术全面,其扣球为人称道,有“炮弹”的美誉;在战斗之余,贺龙还积极组织队伍开展各种各样体育运动。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但是体育运动却开展得有声有色。正是得益于领导的身先士卒,人民群众锻炼身体的热情才得到空前的激发,体育运动在延安时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开展体育运动,精神不振、动作迟缓的文弱之风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敢于斗争、士气高昂、捷报频传的勃勃生机,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将日寇逐出了中国,获得了民族的解放。
(二)在军事体育的带动下,群众体育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抗战时期,党始终坚持发展体育事业,把军事体育作为我党领导军民进行抗战的主要理念之一,在开展军事体育的同时也在普通群众中进行体育的普及,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氛围。强健的体魄是战士的第二生命,所以对于战士而言,投弹、射击、刺杀等训练是军事体育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和当时的战争环境相适应,小学的体育也都是为实战服务的。在军事体育带动下,人民群众就地取材,不分年龄和性别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体育运动中,射击、投弹、赛跑、赛跑等体育运动纷纷开展起来。
(三)学校体育得到了发展
1938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救亡十大纲领”中提出了免费的义务教育,教育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普及,人民群众的觉悟到了提高。同时,在全国学生中实行武装训练。由此,体育课不仅成为学生课堂内的必修课,在课外也有相应的活动内容,学校也配备了一定的运动场地和器材室。
(四)延安精神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延安时期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我们的党不畏艰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简陋的土窑洞里培养了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筑造了体育事业的高楼大厦。在延安精神的鼓舞下,人民群众勤俭节约、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做器材、修场地,并积极投入到火热的体育运动中。
五、延安体育精神的传承
我党在延安时期把体育事业和抗战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体育事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和提高。延安时期,我党通过体育运动的开展,为抗战培养了大量生力军,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还把体育和生产劳动、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并建立领导结构,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确定相应的目标,使体育运动健康有序开展。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一致的延安体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应该一代代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和提高,物质生活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提高到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体育作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因此延安时期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地处我国我西北部的陕西省,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在西咸一体化和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等战略目标的推动下,体育事业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机遇期,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第一,综合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经济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2011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陕西省城镇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1824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28元)。经济发展使得陕西省的体育需求增加,加大了体育消费的规模。
第二,良好的体育发展基础。仅2011年陕西省体育产业就创造利税3亿元左右,年产值超过40亿元人民币。最近几年来,陕西省的健康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也发展迅猛。商业性比赛的增多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激发了群众的体育热情,培养了一大批体育消费者。民间业余联赛蓬勃发展起来。民间围棋联赛、民间足球联赛、民间篮球联赛等活动的开展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另外健身娱乐是陕西省体育发展中的另一个热点市场, 在拉动内需的同时,也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第三,陕西体育产业集团的成立,引领我省体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但是,总的来说,陕西省的体育产业的整体水平还很低,仍处于启动阶段,其发展还受到诸多瓶颈因素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第二,缺乏发展资金。第三,产业结构还不够完善,产业不仅仍需要进一步均衡。第四,体育市场不很完善,管理亟待规范。第五,体育法律尚不健全,法规建设滞后。第六,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陕西省要紧紧抓住体育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传承和发扬延安体育精神,把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当前的主要任务紧密联系起来,艰苦创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投入财力、物力和人力培养或引进体育人才,只有这样陕西的体育产业才能打破瓶颈,得到长促发展。
我党延安时期的体育模式为就新中国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陕西省的体育产业要得到发展,就必须继承和发扬延安体育精神,紧密联系实际,以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拉动区域经济为出发点,艰苦奋斗,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参考文献:
[1]雷云峰.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M].三秦出版社.1988.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3]张铭华.陕西体育业现状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