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

2016-05-30 04:12:38郎捷张国镛
宁夏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郎捷 张国镛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的文化建设理论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一是对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强调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强调文化建设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二是对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倡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丰富和发展廉政文化,建设法治中国。三是对文化建设措施的完善,进一步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关键词:十八大;党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6)02-0061-04

文化建设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内容的丰富、措施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论断,对当前指导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深化文化建设重要性认识

1.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实力、技术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同时也包括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正式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到实现建党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P533)两方面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进一步回答了文化软实力为谁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明确要求通过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P160)。这深刻表明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关系到十八大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而且对于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战略地位。

2.强调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P512)纵观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一个国家对治理体系的选择,是由该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历史传统决定的。全面深化改革,也要求立足我国文化传统,坚持中国特色的改革道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2](P156)而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础上长期、渐进、内生演化的结果,而不是激进的产物。立足我国文化传统,就需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有益成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P106)。做到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用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根基。

3.强调文化建设关系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

作为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总是通过一定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指导社会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外来文化的中国化都必须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P153)这就要求我们当前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的情况下,加强意识形态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工作的导向性,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用社会主义文化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2](P155)。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坚持文化建设的导向性。用社会主义文化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就要求用意识形态引领文艺工作,发展文艺事业,用鲜活的文学艺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文艺事业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在弘扬中华文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3](P8)。“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3](P8)发展文艺事业,坚持意识形态对文艺工作的引领,就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艺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文艺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方面的推动作用。这些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集中表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建设中意识形态导向性的高度重视,为党把握新形势下意识形态主动权提供了方法和路径指导。

二、丰富文化建设内容

1.倡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念最根本的凝练,决定了社会其他价值观念的内涵和导向。“建立在本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和心理结构基础上,体现本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4],是一个国家、民族、群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用以判断是非、指导行为的基本价值准则。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2](P169)。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是夯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础,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总结和价值凝练,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通知,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抓牢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筑牢人们的精神支柱”[1](P579)。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到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理想、凝聚共识、营造独特精神价值体系的高度。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2](P158)。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当代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是构建当代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价值遵循。作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厚情感,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也一直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

2.丰富和发展廉政文化,建设法治中国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从根本上反映着一个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目的和执政方式,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在于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强调,“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2](P387)。“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2](P388)。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廉政文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以良好的廉政文化带动良好的工作作风。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根植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应当指出,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为民、务实、清廉,它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和服务方向。把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体现了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廉政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落实。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印发《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进一步强调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把培育廉洁价值理念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教育之中。发挥文化馆、纪念馆和廉政教育基地等作用,加强廉政文化精品工程建设,开展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扬真抑假、扬善抑恶、扬美抑丑,培育良好的民风社风”[1](P649)。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要求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5]。这就要求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以党内廉政文化建设带动全社会法治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三、完善文化建设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1](P2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进一步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六个“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六个“紧紧围绕”之一。其中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来带动文化体制改革。会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和服务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1](P533)。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机构,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1](P53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体制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1](P533)。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引入竞争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1](P53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P160)。2014年2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细化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思路和原则要求,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随后,从《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到《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从《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到《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些具体方案和意见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指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通过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相结合的方法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把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标志着党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找准了定位,明确了目标,使党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2.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绵延不绝的共同生活的历史进程中所产生、形成、发展和凝聚起来的精神生命实体[6],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结构、政治体系、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传承下来的文化”[7]。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全面开放、国际多元文化交锋条件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重要一环就是要宣传和阐释中国特色,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全面开放条件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阐释中华文化提供了纲领性指导,要求做到“四个讲清楚”,深刻体现了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指明了方向。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一方面就需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P156)。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强中国特色外宣话语体系建设,加强话语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打造融通中外的民间话语、学术话语体系,培育世界眼光、国际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发展相适应。“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2](P161)。这就要求要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赋予现代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构建中国人民独特精神世界,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还要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阐释好中国特色,全面提高国际话语权。

党中央领导集体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最新部署,为今后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全面准确地把握十八大以来党关于文化建设重要性、内容、措施的相关理论,用不断发展着的文化理论来指导文化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参考文献: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J].中国科技产业,2014(10).

[4]程林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桂海论丛,2014(05):10.

[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

[6]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1.

[7]李荣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文化研究(秋之卷),2014:37.

责任编辑:孟筱

猜你喜欢
十八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
青年时代(2016年27期)2016-12-08 21:43:42
大学生应当如何参与十三五规划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6:33:39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8:58:09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29:52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