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
摘 要 由于高校科研活动具有投入难以观测等特点,导致作为科研管理者的高校和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以致高校激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效果较差,教师对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针对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在高校和教师之间构建博弈模型,通过分析各类约束条件寻找能够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措施,进而以此为基础构建有效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关键词 科研积极性 信息不对称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8.015
Abstract As a resul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fficult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put, result a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between the existenc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ncourage teachers to actively carry out research work effect is poorer, the enthusiasm of the teachers of the research work is not high.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principal-agent theory, build game model between the universities and teach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ll kinds of constraint conditions to fin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nthusiasm of teacher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then taking this as the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effective university teacher incentive mechanism.
Key words enthusia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asymmetry; incentive mechanism
1 引言
当今社会,高等院校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的日渐完善,社会对于高校科技创新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目前在我国高校中,部分教师对科研热情不高,低水平科研成果大量出现,而另一方面高校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激励扭曲的现象也频繁出现,说明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激励存在不足或扭曲的现象,高校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较差,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1.1 文献综述
有学者从理论角度分析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激励机制,金明珠(2006)从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角度说明了激励机制的含义和激励机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关于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毛维静(2006)在探究当前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行了多样化激励机制的想法,其中涵盖组织激励、目标激励、政策激励、竞争协调激励、强化激励、言行激励、和服务激励等。梁河(2007)从业绩评价、经济报酬、非经济报酬以及激励措施四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激励机制的具体设想。张妮、柯大钢(2006)在研究高校激励机制时应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认为在科研活动中,高校和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可以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激励机制——契约的方式,有效避免由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而马建(2005)则通过建立科研组织的二维矢量委托—代理模型,证明了科研绩效、科研契约效力及相互关系,说明了科研绩效提高途径;同样运用委托—代理模型,但陈磊(2007)认为应该从明确委托人与代理人各自的职责的角度来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相应的监督机制。
上述研究运用多种理论对于高校的科研、科研激励机制进行分析,本文虽然与部分研究同样运用了委托—代理理论,但是如上文所述,以往研究主要以科研激励机制为分析对象,利用委托—代理理论对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进行理论上的规范分析,而本文立足于高校科研独有的特点,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进行分析,得出可以提高高校科研激励有效性的结论,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高校构建科研激励机制的实践。
1.2 本文结构
针对我国高校当前的科研现状,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究何种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从而构建恰当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
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总结和归纳高校科研活动的特点,说明高校和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在此基础上分析能够促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的约束条件,以便找到高校可以运用的提升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措施,从而形成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
在本文中,科研积极性是指教师付出努力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意愿;激励措施包括在高校能控制和影响的范围内,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的所有政策、方法和手段;激励机制则是指能够恰当而有效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措施的集合。
2 高校科研活动特点分析
高校科研活动存在信息不对称是由科研活动自身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所以在这一部分中首先分析高校科研活动的特点,接着说明教师和学校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
2.1 投入和产出均难以测度
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科研活动的投入包括教师在科研中花费的时间、投入的精力以及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痛苦程度等。其中只有教师的工作时间是可观测的。在工作时间和科研能力相同的情况下,教师在高效率和低效率两种工作状态付出的努力程度可以是截然不同的,但这种区别几乎完全不能被观测到,因此仅仅依靠工作时间并不能准确衡量教师在科研工作中的投入,科研活动的投入测度十分困难。
而从产出的角度来说,科研活动的产出是科研成果,教师的科研产出包括其承担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等可观测的内容,还包括其成果的社会贡献、学术影响等诸多内容,上述成果难以通过简单的加总的方式来测度其数量,而且对于科研成果的质量的评价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而完善的标准。综上所述,对于科研产出进行测度十分困难。
2.2 科研产出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科研成果的取得不仅仅依赖于教师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还对于个人的能力和天赋有较高的要求。对于科研能力较强、天赋较高的教师来说,完成同样的科研任务所需的投入会明显小于科研能力相对较差的教师,甚至其花费更少的投入也会得到更多的产出。所以,对于科研活动来说,投入的数量对于产出的影响程度较小,影响科研成果的外生不确定性因素较大。
2.3 教师具有多重任务,任务之间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在高校中,教师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双重任务,这两项任务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对教师来说,科研能力的提高会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其授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互补性。同时,教学和科研都需要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但教师个人的能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用于教学的投入越多,用于科研的投入越少,因此科研和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竞争性。
3 模型分析
3.1 高校科研活动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委托代理理论遵循的是以“经济人”假设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该理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刘有贵,蒋年云,2006)。
高校与教师之间信息不对称。在科研活动中,教师付出多大程度的努力只有教师本人完全了解,而高校并不能直接观察到教师的努力水平信息,即使能观察到也不能被证实。可知教师的努力程度是私人信息,只有教师本人掌握而学校并不掌握,高校和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高校与教师之间激励不相容。高校和教师是两个理性主体,其行为目标都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高校得到的收益即科研结果直接取决于教师付出的努力,而教师的收益就是学校付出的成本即向教师支付的报酬,因而教师和高校之间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存在激励不相容问题。
高校科研活动中,高校与教师之间既存在信息不对称又存在利益冲突,符合委托代理问题的两个基本假设。科研活动中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可以通过委托代理模型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3.2 委托代理分析
3.2.1 代理人分析
由前文可知,是指教师分享的科研产出的比例,代表了高校对教师的激励程度,越大说明教师受到的激励程度越高。(1)式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强度的表达式,由此可以得出会对高校的激励机制产生影响的因素。
3.2.3 影响因素分析
是、和的递减函数,可知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教师分享的产出的比例与产出的不确定性、教师自身的风险规避程度以及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痛苦程度相关:
<0说明教师的风险规避程度与分享系数负相关,教师的风险规避程度越高,越害怕风险,其分享的产出的比例就越小,教师受到的激励程度越低;
<0说明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与分享系数负相关,科研成果的不确定性越大,即科研成果的观测越困难,分享产出的比例越大,教师收到的激励程度越高;
<0说明教师的反应系数与分享系数负相关,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痛苦程度越小,分享的产出的比例应该越大,教师受到的激励程度越高;
在模型中假定努力的边际产出为1,在实际的科研活动中如果努力的边际产出越大,多增加一单位努力所带来的收益越多,每单位努力程度的平均收益越大,因此教师付出的努力的边际产出越大,分享系数越大。
3.3 模型结论
在科研活动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需要制定相应的契约—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激励机制需要同时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两个条件。
为了满足教师的参与约束,需要使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得到的收益不小于其保留收益水平。在高校中,教师具有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教师可以选择放弃科研活动而投入教学工作,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收益即为其进行科研活动的保留收益。因此,高校需要对科研和教学活动分别奖励,并且保证教师在科研活动中的收益不低于从事教学活动得到的收益。
教师分享的科研成果的收益的比例代表了学校对教师的激励强度,教师的激励强度受到教师自身的风险规避程度、从事科研互活动的痛苦系数、努力的边际产出以及科研成果的测度难度四个因素的影响。
4 文章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高校可采取如下措施构建有效的科研激励机制:提高激励强度,提高激励机制的有效性。科研成果的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人,但教师在高校中承担着教学、科研等多重工作,并且在科研活动中投入的努力程度难以观测和度量,所以为了提高教师进行科研的积极性,需要对教学和科研活动分别进行激励,并且科研活动的激励强度不小于教学活动。
构建科学完整的科研评价指标系统,提高激励机制的科学性。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在科研活动中,不仅教师投入的精力和努力程度难以观测,科研成果也难以测度。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评价和衡量,在评价体系中不仅考察科研成果的数量,还需要通过同行专家评价、影响因子等方式考察科研成果的质量,避免由于激励扭曲从而造成教师一味追求科研成果的数量不顾质量的局面。
构建完整的激励指标体系,提高激励机制的适用性。在高校中,具有不同的科研能力以及风险水平的教师所需要的最佳激励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高校中并不适用单一的激励模式,而是需要构建完整的激励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激励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逆向选择,从而保证激励体系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提升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建立完善而严密的监察体系,提高激励机制的可靠性。高校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投入的努力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均存在难以观测、难以测度的特点,因此需要在激励机制中建立完善而严密的监察机制,以保证科研活动和科研成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防止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同时保证激励在公平的环境中进行。
参考文献
[1] 金明珠.激励机制在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中应用的人事与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310-312.
[2] 毛维静.论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建设[J].科研管理研究,2006(2):231-233.
[3] 梁河.浅谈高校科研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构建[J].北方经济,2007(5):123-124.
[4] 张妮,柯大钢.高校科研管理内在矛盾和激励机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科研管理研究,2006(1):114-117.
[5] 马建.科研组织的委托——代理分析:现状及问题[J].科研管理研究,2005(2):272-273.
[6] 陈磊.委托代理理论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82-83.
[7] 陈长喜,卢秉福.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绩效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3(1).
[8] 陈亚芬.基于委托——代理的高校科研激励机制及有效性分析[J].然科学,2008(12):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