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

2016-05-30 20:48倪赤丹
继续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作过程

倪赤丹

摘 要:学科化倾向是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方法为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提供了良好借鉴。本研究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深入分析了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社会工作课程建设思路。这对于提升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效果,推进社会工作本土化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作过程;社会工作课程;社区工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提出

为彻底解构传统的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我国高职教育界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包括引进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在引进的诸多模式中,近年来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影响最大的当数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这一方案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在20世纪90年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改革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方案。2003年起该课程方案在全德范围内广泛推广,成为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范式。根据姜大源等职业教育专家的研究,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提出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凸显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的突破口。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在课程内容的排序上,与学科体系课程内容编排的“平行结构”不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内容的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对应的典型职业工作顺序,或者是对实际的多个职业工作过程归纳、抽象、整合后的职业工作顺序,即行动顺序,都是串行的。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科学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

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在总量上没有变化,只是在课程的排序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和职业,课程教育应当与社会工作的操作过程紧密相联,从而减少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社会工作开展的条件、情境,社会工作者所需的能力和价值观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就是以社会工作的中心任务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围绕工作任务的实施来展开学习,即课程教学内容是以经过改造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设定和组织的,课程内容的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而这些情境必须是构成工作任务内容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区工作”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现状调研

1.调研方法

调研采取多种形式与方法,包括书面问卷、个别面谈、电话访谈、座谈会、文献检索、网站查阅、专题研讨会等。问卷调研共设计三类调研问卷,分别是学生调查问卷、用人单位调研问卷以及用人单位负责人访谈卷。问卷内容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状况、发展趋势与发展规模,适应性岗位需求与从业层次,从业人员所需专业资格、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以及专业课程安排与设置等方面。

为了保证调研结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为深圳市范围内的一些基层社工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以及社工机构负责人)和部分高职院校(包括高职院校师生)。学生卷的调查对象则为本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的学生(含毕业生)。访谈和专业研讨以单位或机构的负责人为主。

2.调研范围

本次调研内容涉及行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状况、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评价等诸多内容,围绕“社区工作”课程建设标准,重点调查了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课程对应的项目工作任务及课程目标的实现等问题。

3.调研单位类别与样本数量

本次调研共选择深圳市内7家单位和5所高职院校,7家用人单位中,基层社区管理机构1家,社工服务机构6家,分别是:鹏星社工服务社、龙翔社工服务中心、社联社工服务中心、深圳春暖社工服务中心、一家亲社工机构、彩虹社工服务中心。5所高职院校分别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用人单位调研问卷以邮寄和直送方式共发放80份,回收58份,回收率为72.5%。走访面谈访谈20人,包括社区工作人员12人,社工机构人事主管6人。网络访谈2人。本专业学生问卷内容还涉及到专业认知、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问卷邮寄发放150份,回收128份,回收率85.3%。

4.调研内容

行业调研:走访调研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机构及社工机构负责人,重点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调查行业发展变化提出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变化的要求,以及课程项目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变化情况等,征求对“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意见和建议等,以便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学校调研:对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包括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考察现行“社区工作”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和教学环境创设情况的依据、教学实施、教学考核等,以及学校该课程教学目标与行业对应的项目任务目标对接情况及建议。

(二)现状与问题

1.行业需要的“社区工作”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与“社区工作”课程现行教学目标分析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传统的三大方法之一。作为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是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及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用人单位认为,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掌握一定的社区工作专业知识,有较好的社区工作实践技能,具有学习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

通过调查发现,随着社区居民服务日益多样化和规范化需求的发展,对社区工作者提出了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要求,总体上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社区服务能力,具体包括社区需要分析、资源分析、社区活动设计和小区规划等;二是社区管理能力,包括机构管理、人际关系处理和公众关系协调等;三是现代办公能力,包括现代办公设备、计算机操作和公文写作等。相应地在进行“社区工作”课程设计时,需注重以上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现有“社区工作”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之一,肩负着培养未来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培训第一线社区工作专业人才的双重责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社区工作在西方和我国的历史沿革,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并能够在社区工作实践中科学灵活地运用这些理论、方法、模式与技巧。

从以上的教学目标来看,还存在比较笼统、模糊的特点,尤其是对能力素质培养要求和教学要求的规定不够明确、清晰。

2.行业引领课程项目工作任务与“社区工作”课程课程标准各主要要素的关系

在课程目标上,调研发现,随着社区工作的内容日益多元化,社区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也扮演着多种角色:和谐社区建设的承担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矛盾的协调者,居民心理的疏导者,居民就业的指导者,居民生活的关心者,社区文化的组织者,文明行为的引导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这对社区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职业能力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如主动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关注社区发展的新动态,能提出新方法来提高工作质量、绩效,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绩效等;二是专业能力,如具备扎实的社区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社区实践工作技能,掌握岗位的关键技术、核心技能等;三是社会能力,如爱岗敬业,人际关系处理和公众关系协调,分工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等。从岗位适应角度看,专业能力最重要,但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角度,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最重要。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期待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能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

现行的“社区工作”课程共48学时,在结构上设计了以下四个模块的内容:一是社区和社区工作的基本涵义及功能;二是社区工作在西方和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三是社区工作的价值观、基本原则和理论视野;四是社区工作的主要模式、方法及技巧。从现有的教学内容设计上看,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有的教学内容设计上,过分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重视不够,尤其在对学生熟知法律政策、应急应变、沟通协调、专业协助等方面的培养上不够重视;二是课程教学设计中,关于社区服务的具体环节和技巧的课程比较薄弱。一方面是学时分配上相对比较少,不太合理。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多,进行社会实践和实训实习的时间较少,学生不能真正体会到专业的职业性质。

在课程设计上,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在“社区工作”现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不够规范(58.4%)、缺乏案例教学(37.6%)、教学设施不能满足需要(35.2%)、图书资料不能满足需要(29.8%)等方面,其中社会实践不够规范集中体现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不够,实习时间不长,不能切实深入了解专业内容。

现有的“社区工作”课程项目并不是完全按照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导向进行体系设计的,在很大程度仍然按照学科体系的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安排,不能很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能完全实现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

“社区工作”是一门方法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围绕就业岗位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社区分析、社区调查、社区介入、社区组织和动员、社区评估等一系列开展社区工作的能力。“社区工作”课程应紧紧围绕如何开展社区工作这一主线,设计社区探访——社区分析——制定社区活动方案——实施社区活动方案——社区评估等具体项目(任务)。

在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上,高教学质量需要良好的教学条件作为支撑,包括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适用的教材、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优良的实训条件等。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工作”课程现行教学条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不够丰富,有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学方法单调,偏于注重知识的单向灌输,互动式、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法,以及网络化教学手段应用不多; 缺乏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基地不多,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注重结果教育,忽视过程教育、能力教育,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不够,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是现用专业教材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接受调查的学生认为,现有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趣味性差,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58.7%);课程的资源不够丰富(47.6%);课程仅传授知识,不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3.3%);缺少互动性练习(29.4%);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21.8%)。

三是课程网站、影像图片资料库、试题库、案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库建设亟待加强。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方面,调研发现,大多数院校“社区工作”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试方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组成,平时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出勤和作业等构成。对于该课程的实训大纲和实训环节的考核内容及考核要求则不太明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满意度偏低(39.3%)。

调研发现,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相适应,在考试考核方法上也要进行改革。考虑到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评价更注重能力考查,需要改革考核方式,通过案例分析、实务模拟等形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用人单位建议,实训实习环节可以尝试引入多方评价标准,由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的评价,由机构督导根据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基于工作过程“社区工作”课程设计

(一)“社区工作”课程目标定位应围绕就业岗位要求,加强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个人品德修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调查表明,无论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还是对学生的调查,对职业能力的期待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能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具备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在社区类相关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的评价中,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被认为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居民组织与管理的能力,纠纷调解、协调的能力以及应急事故处理的能力则是用人单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最需具备的核心职业素质如图1所示。

(二)以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

“社区工作”的课程设计上,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设计上需要结合社区工作的要求,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任务驱动为主线,应摒弃过去以知识点的层次递进为体系的传统教学设计,从工作岗位实际出发,代之以具有范例性的工作任务内容,突出实用性,真正实现“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布局”的教学设计,不断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现实工作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要坚持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加强对社区工作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社区工作的相关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强调社区工作实务理论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进一步加强课程的教材改革和资源库建设

教材、资源库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选择。教材选择过程中坚持突出应用性,不片面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紧密联系社区建设的实际,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参考资料建设。在中外文教学参考资料建设方面,一方面要组织、有计划地选购一批实用性强、学术性较高的中外文参考资料;另一方面还要收集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实际案例、其它作者编写的社区社会工作课程的教材或著作、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内容中相关知识的各种资料,精心组织参加课程建设的老师自编或参编部分教学参考资料。三是要加强课程网站、影像图片资料库、试题库、案例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库建设。要进一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手段、观念和内容,有选择地购置一部分软盘、光盘音像资料,剪辑录制部分影视、网络作品,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料库。

(四)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

一是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发挥行业专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作用。二是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这两种实践教学场所。三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努力探索开放多样、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辅导答疑法、知识竞赛法、专题讲座法、调查研究法、课堂讨论法等,努力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 四是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社区探访、参与社区活动、接近社区服务对象、实施社区活动方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在行动中培养社区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反思社区工作基本技巧。五是要采取不同年级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训实习模式。

(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注重专业能力的检测

通过案例分析、实务模拟等形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实训实习环节可以尝试引入多方评价标准,由实习单位工作人员及服务对象进行评价,由机构督导根据学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在课程的考核内容上,适当淡化理论知识的考试,重点检测学生运用社区工作的视角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各种社区工作的各种模式、方法和技巧的能力。

建立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专业实践监控反馈体系,量化实践教学工作量,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管理实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工作过程
浅谈“基于工作过程”在PROTEL教学中的实践
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动态网站建设"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开发初探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改革创新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举措
基于工作过程MOOC的激励性原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中的应用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实践类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浅析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