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实效的思考与建议

2016-05-30 09:34邓丽萍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6年5期
关键词:技工德育工作德育

邓丽萍

[摘 要] 新时代下,技工院校不仅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做好德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其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养,增强职业竞争力。因此,技工院校有必要转变教育理念,在坚持“育人为本”原则的同时,树立“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厚植“工匠精神”,并将其作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任务,认真落实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方面,以有效提高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质量。基于此种背景,探讨如何加强技工院校德育工作实效。

[关 键 词] 技工院校;技能教育;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4-0182-02

近年来,我国技工教育飞速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重视实践操作课程,做好了专业教育,但没有切实抓好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没有在实际上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融合,没有形成两者协同发展、互促互进的有效机制,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到位。从本质上看,专业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是技工教育的一体两面。技工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德”的内涵,一般来讲就是对技艺精益求精的无止境追求,从而成就某个技艺领域的“卓越”。技艺本身要求不断精进和超越,这本身就是一种德性的要求,是对人类技艺的自身负责,更进一步就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德性体现。另一方面,技工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必须有所依托,寓“德”于技,在技藝的竞争场上得到不断的锤炼,人的意志在兼顾卓绝中被不断地打磨,心性也在此过程得到提高。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其深刻的寓意就是:人在不断的技艺打磨中成就自身的德性。因此,这就是技工教育的应有之义和必须追求的目标。

技工院校承担着学生德育教育的特殊责任,必须在专业教育中积极探索德育教育新路径新方式,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使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主动形成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内生动力”,并主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以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促德育

就当前情况来看,技工院校学生多处于青年初期,年龄层次主要为15~18岁,社会阅历较少,自制力较弱,综合素质不高,法制意识淡薄,所以必须在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中蕴含德育、强化德育,促进工匠精神的萌芽和生发。因此,为了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规范学生行为,技工院校有必要在课程内容和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有效融入德育课程,并将它作为一门核心课程来深化技工院校素质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开展德育课程并不意味着仅仅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而要从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综合性立场出发,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职业导向,做一个文明有礼、遵纪守法、心理健康、爱岗敬业的人,成为一个对自身德行和技艺进行自我负责、自我开发、自我成就的“工匠”。具体来说,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重点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打造典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不管是德育教师还是专业教师,都要在教学中言传身教、作出示范和表率,使得所有教师都是有德有为之师,使得学生有可学的榜样、可循的技艺发展路径。在课程的设计上,重点对一年级学生开展法律基础、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等素质教育课程,并增加相关课时以及相关演讲、礼仪实训,多在课堂中讲述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规范自身思想行为。其次,学校需要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参加德育教育,并做好学生励志教育,如可以让班主任以主题教育课的形式开展班会课,任课教师也结合课程特点实施至少5分钟的德育教育,以充分实现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结合。再次,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如有需要或条件,可以开设中华文化传承课程,在课程中为学生讲述中华文化精髓,特别是中国古代工匠创造奇迹的实例,并适当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学习中华文化精要,传承伟大的中华工匠文化和精神。此外,在做好学生技能考核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评估,要在技能考核中更加突出意志与心性的修养。如可以将学生个人德育成绩和班级德育成绩相结合,以百分制作为考核标准,逐月对班级的德育成绩进行评价,逐期对学生的德育表现进行考核,适当给予优秀班级和个人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学生的个人档案中纳入德育成绩。

二、以党建工作和学生自治结合促德育

在技工院校学生当中,必定会有部分学生是共产党员,同时,也一定会存在积极申请入党的学生,学校应当重点加强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引导其发挥自身优势和骨干作用,带动其他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进而有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通常,在进行学生党建工作的时候,都是从思想建设和组织发展工作两个方面着手的。首先,就思想建设来说,党组织要开展好“三会一课”,以便学生能够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与理想,坚持党的方针路线的领导,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和使命感,强化自身党性,发挥好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定期为入党积极分子开展讲座和党课,使其能够接受基本的党知识教育、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提升对党的认知度,树立积极的前进目标。其次,就组织发展工作来说,班主任和班团支部应当定期推荐党组织发展对象,而党组织要适时分析入党积极分子,并建立培养档案和发展计划,有效吸纳满足标准的学生入党。总而言之,我们要用共产主义信仰来深化提升技工教育中的“工匠精神”,以“千磨万击之坚劲”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为德育和技艺的互促互进提供信念的动力源泉,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大国工匠。以上是常规党建工作,但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实效,还需要在其中适当融入学生自治,以实现学生自治和党建工作的结合,具体做法是,多鼓励、引导党员积极分子参与学生干部竞选,使之能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通过劳动卫生检查、文明寝室检查、自习纪律检查和宣传工作检查等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意识;团组织和学生会积极组织郊游、参观、体育、文娱和社会调查活动,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使其能够在类型多样、形式自由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德育教育,并自觉树立自律意识,主动加强自我教育,从而有效减轻技工院校学生管理负担,充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的能力。总之,要将规则意识和责任思维通过这些活动铭刻在学生的心灵“白板”,锤炼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自我约束和高度社会责任心的品质,养成真诚合作、专业敬业和追求卓越的健全人格。

三、以主题教育和日常管理结合促德育

尽管学生自治能很好地推进技工院校德育工作,但其力量也存在一定限度,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德育工作实效,学校还需要健全各项规则制度,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一)强化日常管理制度的德育导向作用

要加强日常管理制度的导向作用,学校可以根据,例如《班级考核办法》《学生操行考核办法》《违纪学生处理办法》和《学生行为规范》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对这些规章制度作出适当调整、完善,以便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有序开展,并坚持赏罚分明、奖优惩劣的原则,做好积极分子、优秀干部和三好学生评选工作,也遵照有关制度条款给予违纪学生相应处分,从而优化学校的校风与学风,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强化主题教育的内化于心的正面作用

如果只依靠规章制度与行政命令进行管理,很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制度约束的重要性,也无法充分启发学生自觉遵守规则制度,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作用,减少学生的对立情绪,技工院校应当适时加强正面教育。1.借助专题教育和主题教育来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能够提高思想认识,明白哪些对自己好,哪些对自己不好,知道如何拒绝诱惑,去做那些有利于自己健康成长的事情。2.加强正面疏导,转变教育方式,尤其在学生犯错的时候,不用禁、堵、管的方法教育他,而是表扬为主,批评为辅,使学生更愿意接受德育教育,能够在较温和的处理方式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加以改正。例如,可以设定固定的班会活动时间,使学生每周都有一定的时间接受专题和主题教育,观看教育意义较强的影片,参观革命纪念基地,参加教育讲座,并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评,表扬学生做的好人好事,指出学生的常见问题,以通过主题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结合,提升德育工作效果。

(三)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在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校园处处见德育,形成全息化、多层次、连续性的德育氛围,为学生的德育成长建立好的“生态”。

现阶段,技工院校逐渐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尽可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德育工作,但仍然有部分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尽快扭转局势,摆脱当前困境,技工院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一手抓技能教育,一手抓素质教育,在做好常规党建工作的同时深化学生自治,并促进主题教育和日常管理相结合,以切实增强德育教育

实效。

参考文献:

[1]迟静.德育教育在技工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才智,2016(4):89.

[2]白金福.淺谈技工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2013(27):24-25.

[3]赖映霞.小议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方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4(33):162-163.

[4]陈玉萍.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软管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187-188.

猜你喜欢
技工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从技工到英雄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