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数学素材,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2016-05-27 14:26徐凤娴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课堂实效教学策略

徐凤娴

摘 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活用素材,这是每一个教师都亟待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学素材,活用学习材料,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数学素材;活用素材;教学策略;课堂实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随心所欲,对教材中的素材熟视无睹,没有加以有效的组织和利用,另外,对教材以外的材料也缺乏相应的敏感性,不知道如何带领学生利用丰富的数学素材组织教学。那么,该如何活用数学素材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素材面,活用数学素材,挖掘素材的生活性,挖掘素材的有序性,挖掘素材的应用性,挖掘素材的数学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保障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和思考。

一、活用数学素材,挖掘生活性

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丰富和积累素材的过程,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更不能受困于已经有的学习素材,通过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学生的数学视角,让学生活用素材,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挖掘数学素材中的生活性,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求小数的近似数》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出示一些数字信息,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看看自己知道了什么。学生审题后指出信息中的已知信息是地球和太阳的距离为1.496亿千米,要求这个数字的近似数。笔者追问:近似到几分位?学生再次审读后明确要精确到十分位。如何精确呢?大家立刻展开讨论,有的认为保留一位就可以了,然后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最后的数字;有的认为保留两位再四舍五入。根据这两个方案,学生发现,最后的结果一个是1.5亿千米,一个是1.50亿千米,到底哪个才是最精确的呢?大家展开了争论,但都各执一词。此时笔者因地制宜运用素材,设计了两个层次带领学生进行积累和感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第一个层次,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是多少毫米,约等于多少米。学生量出自己的身高为1463毫米,换算为1.463米。针对这个数据,要保留整数是多少?保留一位小数呢?保留两位小数呢?这其中有哪些差异?学生认为,保留一位小数为1.5米,保留两位小数为1.46米,保留整数为1米。这三个答案哪个更接近真实的身高呢?很显然,保留整数为1米,与实际的1.463米相差太远;保留一位小数为1.5米,与实际的1.463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保留两位小数为1.46米,这样就和真实的数据1.463米相差比较少。通过这样的比对和辨析,学生从生活中的数学数据得到感悟,从而体会到近似数和真实数之间的差异,感受到保留的小数位数越多就越接近真实。接下来进入第二个层次,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知,认真思考数学材料,促进对近似数的理解。5.()元≈6元(保留整数),6.()元≈6元(保留整数),5.9()元≈6.0元(保留一位小数),6.0()元≈6.0元(保留整数),学生体会到,要保留一位小数比较精确,但保留整数就不行了。通过这样的比对和分析之后,学生对之前的1.5和1.50有了深刻的理解,解答了之前的困惑,对近似数有了更深的把握。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丰富了数学素材,运用精细化的数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有机的交互活动,建构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帮助学生在经验中积淀了经验,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活用数学素材,挖掘有序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陷入混乱的思维,形成认知误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和数学素材形成交互作用,但这个交互过程中没有得到有序的指引,为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入手,灵活选择数学素材,并从素材的有序性入手,呈现有序的学习素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素材建构已有认知,通过观察、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进行问题分析,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整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这一内容时,笔者先呈现一些小棒,其中有长4厘米、5厘米、6厘米的小棒,学生展开操作,看看如何才能围成三角形,并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学生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有个关键因素:两根小棒之和小于第三边。如何来理解这个要素呢?笔者给学生出示另外的素材:三根小棒长4厘米、5厘米、9厘米,看看情况如何。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认为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则认为不能。到底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展开辩论并进行实践,最后发现了问题所在:两根小棒(4厘米,5厘米)加起来的和就是9厘米,与第三边是相等的,因而这三根小棒并不在一个空间内,而是形成了一根线。由此,这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据已有认知,学生对三角形的基本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必须要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对素材的有序呈现,学生经过互助操作和讨论探究到了数学的本质,促进了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又如,在教学《圆的周长计算》这一内容时,笔者先提供了圆形的茶杯盖、铁圈、胶带圈等素材,让学生先进行测量,得到具体的周长数据之后,以此巩固所学的周长计算公式,而后提供深入的数学素材,展示浩淼的宇宙天体,还有微小的地球生物,这样让学生感受这些物体的周长计算方法,由此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迪思考和探索。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从学生的真实认知出发,根据数学素材的有序把握入手,分步骤地进行素材提炼,带领学生活用数学素材,把握思维的发展空间,让学生围绕着已有认知进行整合和提升,从而为高效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

三、活用素材,挖掘应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本质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中,数学素材是非常重要的资源,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感受力。因而,教师要合理选用素材,并活用素材,通过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挖掘其中的应用性,让学生充分体会素材背后的意义内涵,将材料发挥到极致。

例如,在教学《用连乘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笔者出示了这样的练习题:学校有6个班级要组织运动会,其中每个班有3个人参加,学校要给每个运动员购买一束花,有两种方法进行购买:一种是零售的价格为40元,另一种是一袋子装5个,每一袋卖150元。到底怎么购买才划算呢?这个习题是学生在生活中都非常熟悉的数学问题,如何应用问题解决的策略来解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这是笔者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从两个方面进行素材挖掘:其一,先让学生列出方案来。学生先算出总共有18个人,单价40元,可以得到总价为720元。然后看看如何购买划算。按照成袋买的方法,买4袋计算的成本为600元。这种方案立刻引起了另外一部分学生的质疑:购买了4袋子,但是浪费了2束花。这样就不划算了。那么如何才能更划算呢?大家都产生了兴趣,这位学生提出,可以从袋装这个方法来购买,买3袋子就是15个,需要花费450元,还剩下3束花怎么办?学生提出,这个时候可以再零售3束花就是120元,最后相加就得到570元。这样购买就比较划算了。根据学生的讨论,笔者追问大家:想一想,要想购买比较划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认为要经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要弄清楚打算怎么购买,将所有的购买方案都列出来;第二层次就是要进行比对,看看到底哪种更划算;第三层次就是看看要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通过这个讨论,学生对解决策略有了初步的认知,由此把握了其中的三个步骤,并建立了相应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意识。

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借助素材运用,让学生挖掘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通过比较将思维引向深入,不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获得思维发散,而且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从中提升数学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素材,看清素材的根本效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整合,活用数学素材,深入挖掘素材的生活性、有序性、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挥教学素材的最大价值,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课堂实效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增强小学品生品社学科课堂实效的几点尝试
历史课堂实效与教学反思
注重实践教学 提升物理课堂实效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