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娟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职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同时也成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本文主要从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重视朗读;知人论世;学以致用
文言文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不小,且所选篇目都是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佳作,这些文章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力量,如果能仔细欣赏品味,一定受益匪浅。然而,从现在的教学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生基础差,另一方面是因为古文文字艰深,内容远离现实生活,不易理解。所以,如何让中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并且为现实生活服务是古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朗读
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最大的原因是不理解课文内容。文言文在字音、句读、语法结构方面与现代文差异较大,造成文字艰深难懂的现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字、词、句的释义是教学重点,力求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内容,但实际上往往适得其反。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不应急于弄清字意而是要充分朗读。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格律押韵,很多文章都非常适合朗读。朗读的重要意义在于形成语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能通字意,识字形,有效地积累字词,而且能形成较强的语感,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例如,在教学《劝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多层次的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在这一遍朗读中,学生能找出不会读或不认识的字词,并且引起注意。其次是教师指导朗读,《劝学》在论述道理时运用大量的比喻,理解这些比喻所蕴含的意义是理解文章的关键,而这些比喻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所以教师只需要对重点字词稍加点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便能借组语气、语势理解文中所阐述的道理。至此,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便有了充分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入的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只有充分认识到朗读在理解文章内容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引导学生多层次地朗读,才能让学生真正领会作品的魅力。
二、知人论世
所谓知人论世,即在古文教学中,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解读。只有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后,学生才能读懂文章内容,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学习苏洵的《六国论》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作者苏洵所处的朝代——北宋后期的历史状况,才能明白作者花费大量笔墨记述几百年前战国七雄故事的真正意图。战国七雄争霸最终结果是原本弱小的秦国统一天下,原本强大的六国相继灭亡,其关键原因是六国不联合抗秦,而试图赂秦求生存,这种愚蠢的做法最终断送了六国的前程。如果不能结合作者所处的背景,我们会认为作者只是在单纯地评论古代历史事件,实际上作者的真正目的是借古讽今。因为苏洵所生活的北宋后期,边境常年受到契丹、西夏的侵犯,而北宋统治者不思如何击退边寇,却向西夏、契丹行贿求和,这样贿赂的结果不仅不能求得安宁,反而助长边寇的气焰,而且极大地损失国力,如此下去,北宋恐怕要重蹈“六国覆辙”。所以,作者希望北宋统治者能改弦更张,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这才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意图。
因此,在古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无论所找的资料是否切合课文内容,学生都能通过这种自主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主动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经历或主张,熟悉作者所处时代的特点,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学以致用
中职学校的职教性使得中职学生大多重视实效性。提到文言文,许多学生都认为在以使用现代汉语为主的现代社会根本没有用,改变学生这种想法同样是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关键,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将古文的内容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思考、交流,分析刘、项两人在鸿门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处事方式及其对两人命运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把问题引申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分析在现代社会中刘、项两人谁更合适做领导者等,用现代的眼光理解古文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人的智慧同样能为现实生活服务。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古代汉语也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汉语的发展历史来看,古代汉语(文言文)的使用历史实际上比现代汉语更长,中华文化的精华深深蕴含在这些古代文学中。近年来,有许多以文言文形式创作的高考作文荣登满分榜,究其原因,除了形式独特外,更重要的是这些满分作文能够运用文言文深刻地剖析现代社会现象,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四、结语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虽然已经远离现代社会,但是蕴含在这些经典作品中的智慧和思想仍然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古文教学仍是中职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只有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主动了解文本信息,感悟其中的精华,并且服务于现实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