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6-05-24 09:51朱玲玲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科学改革

摘 要: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构建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分析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专业建设目标,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方法,为同类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地理科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等文件精神,各大高校大力推进教育类专业综合试点建设改革,进一步明确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探索和构建师范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力争为基础教育培养新时期需要的优秀中小学教师。商丘师范学院自2004年批准建设地理科学专业以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近年来地理科学专业已发展为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而商丘师范学院也成为河南省2012年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河南省2013年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全省同类院校中有比较强的优势与特色。因此,本文以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研究如何加快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努力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全国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为同类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一、基本现状

商丘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按照 “基础厚实,特长显著,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了教育教学体制改革,加快了学科专业建设和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地理科学专业依托人文地理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凝练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两个学科方向,积极打造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博士和教授为主体的科研团队。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35人,兼职教师7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12人,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为34.3%;博士 13人,硕士20 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94.3 %。45岁以下教师31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高级职称人员比例为 22.9 %;博士11人,硕士2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100%。为本科生授课的主讲教师中,正副教授所占比例为34.3 %,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为94.3 %。兼职教师中,教授2人,高级教师1人,高级工程师4人。该专业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2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百名一线技术英杰”1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商丘市拔尖人才”1人, “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人,“商丘师范学院教学名师”2人,“商丘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2人、“商丘师范学院教学新秀”1人。先后有3人、4次获得“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奖”。

几年来,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2008年以来,学生大学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二级通过率为85%;累计向社会输送毕业生269人,其中考取硕士研究生55人;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5%以上;先后有5人分获河南省高等学校师范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5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8名同学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获得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竞赛银奖1项,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2项。自专业开办以来,学生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商丘市刘口黄河故道的实地调查、碧水蓝天小组三下乡的活动、水木清华社会实践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该校主动与地方相关部门联合,以淮海经济区为主线,开展淮海经济区旅游产业地域组织研究;以文化产业集群为纽带,推进欠发达农区产业结构转型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与市农业局合作,加强豫东农区土壤再生盐碱化形成机理与水资源环境响应研究;与市土地局联合,开展豫东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等热点与焦点问题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目标与路径

1.改革目标

加快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和优化度,形成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优质高等教育需求且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专业学科,能够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按照培养“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强化能力、注重创新”的要求,紧密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改革实践教学,培养一批适应中原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与复合人才。

2.改革路径

面向中原经济区建设人才需求,以“产—学—研”合作为平台,以开放课堂为突破口,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地理科学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示范性改革试点;充分利用企业、地方、社会等第二课堂,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构建“师资型”“学术后备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

三、改革方案

1.人才培养改革

通过对地理科学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分析,采用“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吸引相关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构建“师资型”“学术后备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见表1);确定合理的公共课程、专业基础和专业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第一,深入探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规律,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适当降低公共课等通识课程学时学分,将专业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限选方向课程,而限选方向课程又分为师资型和学术后备型两个培养模块,便于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专业任选课程从全球变化、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学、灾害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可持续发展6个方面进行开展, 涉及地理学最新发展前沿及热点问题,关注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学科的应用价值。

第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实践多方面、多层次,包括教育实习、模拟实习、校外见习、专业实习、实验实习、科研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或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等。模拟实习主要通过微格教学进行,教育实习可经常在平时课程教学中进行,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讲。校外见习应一直贯穿于四个年级,定期安排学生前往中学进行教学观摩;顶岗实习则到校方认可和联系的学校开展教育教学。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利用企业、地方、社会等第二课堂(见表2),开设企业课堂,通过“校—地”“校—企”联合办学的方式,实施学程分段、学业分流,构建“师资型”“学术型”的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培养一批能适应中原经济区社会发展需求的专门人才。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该校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起点,以校企合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以科研促教学内容更新,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模式,建设理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另外,通过职业分析,落实职业能力培养,构建课堂内容,将教学与工作同步进行。

第一,在保证学科经典内容的前提下,以科研促教学内容更新,努力将专业前沿性、热点性内容及时引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满足“师资型”“学术后备型”不同人才培养的需求。

第二,采用俱乐部的开放模式,开辟学生“学术沙龙”第二课堂。高等教育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生个性的多元化,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开设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开动脑筋,动手实践,通过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第三,加大高质量教材引进与编写力度,积极推进“教学参考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与教材结合使用”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以地理空间为独特视角,充分吸收经济学、城市规划、社会学、地质学、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综合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形成演化的特征、结构、格局、过程、地域分异与人地关系等。

参考文献:

[1]董炜华,李金霞,王海霞,等. 高师院校自然地理教学改革中的创新探索[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5,34(10):132-136.

[2]金宝石,闫鸿远.我国地理学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2):170-176.

[3]熊平生.中国和美国普通高校地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28(2):57-60.

[4]张广花,秦耀辰,胡良民.中国七所师范大学地理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4,37(4):565-57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4-JSJYZD-051)。

作者简介:朱玲玲(1983- ),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学历,国家注册规划师,工程师,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区域—综合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科学改革
点击科学
改革之路
科学大爆炸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科学拔牙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