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阿萍
[摘 要] 倡导主题阅读,主张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提炼出一个阅读主题,将课外许多有着相同主题思想的阅读文本进行系统整合,推荐给学生,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及性情、兴趣选择一系列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推荐,并最终达到优化学生阅读体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主题阅读;学生成长;文化底蕴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课,最应该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底蕴。”这里的“底蕴”,实际上说的是学生学识的修养和精神的修养。这些修养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长期积累才可形成的具有个性的独特的文化特征。笔者认为,提高文化底蕴的有效途径即是大量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大量接触阅读材料,对提高学生文化底蕴至关重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除一年级上册外,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提炼出的阅读主题进行渗透,并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知识量和知识面得到扩展与补充,从而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日益增加,语文素养持续提高,那么,文化底蕴的基座自然宽厚而坚实。
一、重创作体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先导。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进行广泛的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受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阅读期待心理,养成良性阅读习惯。教师应该认识到主题阅读本身就是实现语文教学内容拓展的媒介,在进行主题阅读过程中,首先确立阅读主体,以积极、健康、正面的思想为内容,同时要注意整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做到从教材出发,万变不离其宗。通过真诚的沟通以及丰富的阅读内容,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体会和感悟,达到主题阅读的目的。小学生年龄小,加之低年级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表演,只要在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愉悦的课堂实践,就会使教学活动变得精彩异常。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一位教师采用体验“角色表演”的方法,带领孩子们进行了课本剧表演。这位教师先选择了“小壁虎”这个角色,学生们纷纷选择了小鱼、老牛、燕子和壁虎妈妈。开始表演了,教师进入角色说:“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你们为什么都不愿意把尾巴借给我呢?”学生们纷纷回应,有的说她是小鱼,尾巴要用来拨水呢;有的说他是老牛,尾巴要用来赶蝇子呢;还有的说她是燕子,尾巴要用来掌握方向呢。最后“壁虎妈妈”提醒了“小壁虎”,“小壁虎”才知道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啦!全班同学随“小壁虎”进行了一次借尾巴的旅程,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角色体验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还在自我创设的情境中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知道了小壁虎的尾巴可以保护自己,断了可以再长。最后,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单元阅读主题——夏天,推荐充满童趣且具诗情画意的维·比安基(苏联)彩图注音版的《森林报》,让学生在大自然四季更替的新奇画卷中回归自然,培养学生科学、环保及生态意识。
这一案例中,课文成了剧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进行表演。因为教师关注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们的思维活跃,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意识。在这样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形成强烈的自主阅读期待心理。孩子们有了自觉阅读的兴趣之后,对文本的探究解读也就迎刃而解了,对于课后的推荐阅读篇目,自然也是满心期待的。
二、抓单元主题,推荐阅读篇目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题实验中,我们根据语文教材组织课题组成员提炼出单元阅读主题,鼓励成员们在实验班大胆整合并用好单元中的课文,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并及时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一个单元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能学到应有的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能提高课堂效率,剩余的时间可学习更多的同类型或相关的推荐阅读篇目,不仅有自主学习,甚至在合作交流、实践探究、创新应用等方面也能有所提高,符合新课程理念,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学习了这个单元之后,学生仿佛都沉浸在美好的自然景色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同样以“感受大自然”为主题组织阅读活动,或推荐学生阅读《30天环游中国》,或者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班级图书角以及电子阅览等方式自己搜集有关描绘自然的文章,可以是赞美自然之美的文章,也可以是描绘自然中某一个景象、某一个现象的文章等。通过这样的主题阅读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巩固课本知识,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在举办“感受大自然”主题阅读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涨。可见,这样的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且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教师课堂讲解越少,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去进行语文实践,越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实现容量大、信息量大的神奇效率。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兴趣高,自然愿意多阅读、多实践,体会多,收获自然多,语文素养的提升更迅猛。
三、办主题活动,构建阅读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有效、广泛、快速地阅读是学生快速提高文化底蕴的关键路径。如何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把读书活动进行到底,这不仅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引导、推荐学生进行有主题的阅读,还需要我们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相互促进中,热爱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构建自成一格的阅读模式。
(一)两周一个主题阅读交流会
根据差不多两周一个单元的教学进度,结合单元主题,按学段给学生推荐适当的阅读书目或让学生相互推荐好的阅读书目,那“主题阅读交流会”就十分必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当然可以让学生来交流从主题阅读中得到的启示,也可以让他们交流所摘抄的好词好句、好的段落,甚至可以看看他们的表演、绘画,只要他们愿意,任何方式都行,让他们在相互切磋及激励中变得斗志昂扬,让读书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重构学生知识体系。
(二)每月一次经典诵读或讲故事、演讲、手抄报展评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鼓动并促进孩子们到图书馆、书店等其他地方寻找更多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鼓励学生进行经典诵读,让学生的终身阅读从主题阅读开始,但不止于主题阅读,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模式。例如,我们在主题阅读的基础上提倡经典诵读,并让各校都在学校范围内每天进行经典诵读活动。为了检查经典诵读的进展情况,我县举办了2015年小学国学经典诵读(录像)评(下转第18页)(上接第15页)比活动,各校把经典诵读排成节目,表演形式多样,服装整齐大方,真正体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美”,让国学经典诵读走进各校,走到各班,走近每个人。
四、促有效积累,提高文化底蕴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独立阅读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量的支撑,以主题阅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并积极进行积累,不仅能弥补课本载体阅读量不足的问题,还能提高自身文化底蕴。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不同特征,甚至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推荐阅读的书目中要求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的积累,用笔记把自己认为的“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并通过不断地翻看、记忆,使积累下来的“精华”为我所用,变成有效。当然,我们允许学生积累的不一样多,只要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进行再一次的阅读,来提高阅读的质量,达到个性化有效积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读写结合,来促进有效积累,相辅相成,毕竟写可以使我们的阅读、积累得到真正的运用,是我们阅读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的观点及表达方式“外显”的呈现方式,也是文化底蕴有否提高的一种大家较认同的“标准”。当然,个人文化底蕴养成对文本评判的能力、查阅文献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愿、广泛阅读的习惯、组织材料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阅读能力如是,文化底蕴的生成更如是。一切都才是个开始,虽然我们已经迈开大步向前,但路途遥远,永远没有终点。我们朝着更理想的方式在前进,如果能试着让中、高年级学生自己寻找单元主题,发掘文本载体中值得商榷的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些方式的阅读、调查、论证,最后再交流,效果一定会更好。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孙立华.趣味元素,阅读教学走向开放灵动的方向标[J].语文教学通讯,2015(6).
[3]林泉玉.用好教材 让阅读教学高效[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3).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