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

2016-05-14 11:02钟秉林方芳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本科教育实践路径双一流

钟秉林 方芳

摘要: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高等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营造优良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多样化地探索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本科教育;“双一流”建设;本科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建设与改革任务、支持措施和组织实施。《方案》是在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先后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基础之上的完善与深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方案》颁布后,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响应,很多高校结合制定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进行积极谋划,力争有所建树。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关键在于高等学校认真抓好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在办学理念和治理能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文化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而重要基础则是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本文打算就一流本科教育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

世界一流大学必然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独立的大学精神,能够为各行各业培养领军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能够取得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本国乃至世界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尽管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尚未明确形成,但具有优秀学生、学术精英、高端成果、国际声誉和一流服务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评判标准。纵观国外一流大学,不论是学科专业特色突出的学院,还是综合实力突出的大学;不论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学,还是国际有影响的公立大学;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无不将本科生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甚至连大学校友会和基金会的工作重点也放在本科毕业生这个群体上。这种现象的存在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必然性。

1.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

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智力支持,是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本科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本科教育随大学形成而产生、随大学发展而不断分化,现代本科教育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办学层次,其自身也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由多种人才培养类型所组成的教育体系,如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等,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于本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社会公众对于本科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大学通过构建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本科教育质量彰显了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办学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为“双一流”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为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

2.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

学科建设是知识传承创新与学科优势积累的过程,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具有基础性的知识体系支撑作用。专业建设是社会需求与学科建设的体现和延伸,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的过程。一方面,通过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本科教育提供高水平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推进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促进将学科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为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和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的可能性,促进学科构架的优化。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国内外教育实践表明,本科生早期参与科学研究,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为促进学科发展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供了生力军。本科生参与科研不仅给教师带来启示和反思,有助于促进教师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升,而且也可以直接促成研究成果的产出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本科生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取得创新成果(如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研发实用系统、社会调查咨政等)的案例并不少见。从这个角度而言,一流本科教育与一流学科建设相辅相成,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

3.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积累过程,建设的成功不是靠行政发文“认定”或领导人讲话“宣布”,更不是靠学校自我“宣称”,也不取决于学生规模、专业分布和拥有多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关键是靠学校自身的办学水平,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办学声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本科毕业生数量庞大,他们承载着母校的传统和文化,在各个领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聪明才智。本科毕业生形成的校友群体在社会上的整体表现和口碑,能对母校的办学声誉产生直接的举足轻重的影响。而校友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已经成为评价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准和核心指标。实际上,社会公众在选择报考高校或评价一所高校时,首先关注的常常是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特色、办学声誉和校风学风,而不是别的“高大上”的指标。因此,一流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和声誉载体,也是一流大学重视本科教育和本科校友工作的动因。

由上可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也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高等学校要放平心态,依靠广大师生员工,把主要精力和财力物力投入到内涵发展上去,投入到本科人才培养上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积极探索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路径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涉及到教育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等重要内容,需要高等学校遵循规律、统筹规划、长期积累、有所突破。鉴于笔者已有相关论述,以下仅提出相关观点,不作过多的阐述。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育人理念和改革思维,即所谓的观念创新。

(1)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开展教学工作,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本科人才。

(2)重构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要研究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征,主动契合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本科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多样化探索。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的养成,以及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树立现代的教学观。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突破传统的“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的禁锢。要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鼓励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在教学活动中要坚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摒弃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陈旧教学观。转变教师角色,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探索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不断改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和速度协调发展,克制动辄扩张规模的冲动,把发展重心真正放到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和改善效益上来,并且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要坚持统筹协调,抓住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针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瓶颈”问题或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改革探索,力争有所突破。要坚持和谐发展,营造为教师学生服务、重视教学工作的管理文化和校园文化。要注重长期积累、厚积薄发,在本科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通过长期积淀和不断升华,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进而形成学校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2.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发挥学校优势特色的原则,探索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保障体系。从广义上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设置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等内容,涵盖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培养条件在内的人才培养诸要素。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经济社6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带来的严峻挑战,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着力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随着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本科教育已经形成了由多种人才培养类型组成的教育体系。要明确培养学术型、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达到《高等教育法》规定的本科教育基本学业标准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面向社会特定需求的角度研究和细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

(2)建立科学的学科专业体系。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是广义的课程组合。专业设置要科学规范,宜宽则宽、当窄则窄。要完善专业准入、调整和退出机制,将系统性、前瞻性与实用性相结合,重视专业内涵的调整和更新。处理好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推进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建设。

(3)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重视能力培养。要从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角度,平衡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科专业基础与职业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兼顾系统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和职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如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学习、基于成果的学习、研讨式学习、案例教学、高峰体验课程等,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本科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倡导科教融合育人。将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具体而言,要将科研项目、经费,尤其是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和课程的新内容、转化为开出新的教学实验和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并能支撑本科生早期参加科研、支撑特色专业建设。这种转化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样艰巨,需要观念的转变、政策的导向和教师的付出。

(6)科学借鉴国际经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使师生资源和教学资源的跨国流动成为常态,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式的跨国传播和融合。教育发达国家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高校要认真研究和科学借鉴,结合国情和校情探索国际经验的本土化实践,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丰富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

(7)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强化高校质量建设和质量监控的主体意识,加强学校内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和评价制度,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考评。要健全评价结果反馈和改进工作的机制,使学生和教师直接受益,提高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运行有效性。

3.加强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建设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具备精良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保障,包括教师队伍、教学管理队伍、本科生源,以及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制定和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师德建设,倡导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引导教师教学科研相长,激发教师重视教学、关爱学生和自我提高的自觉性。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包括年龄、学科、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以及专兼职和“双师型”教师结构。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海外学子报效祖国搭建平台。要完善教师在职培养培训机制,如设立教师发展中心、研发教师发展模块课程、出台激励约束政策等,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新的助教制度,规范研究生担任助教的要求,开展研究生助教的岗前培训和工作评估。要关心教师的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努力形成体面生活、开心工作、在竞争中成长的良好氛围。

(2)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要增强教学管理人员为教师学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意识,克服“行政化”和“官本位”倾向,不断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和管理效能,实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要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研究问题,克服职业倦怠感,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

(3)重视本科生源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生源竞争日趋激烈,本科生源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要通过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改善社会声誉来吸引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生源。要抓住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机遇,明确人才选拔标准,探索考生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为选拔合适人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4)建立稳定的物质资源保障机制。要多种渠道筹集人才培养和教学经费,建立规范的财经、资产管理制度,管好教学资金和资产,发挥有限教学资金和资产的使用效率,用好教学资金和资产。要加强教学条件的建设,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添置、仪器设备更新、后勤管理服务,以及校园信息化建设等。

4.科学的教学治理结构和管理运行机制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需要科学的教育教学治理结构、先进的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作为体制机制保障,这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1)优化本科教育教学治理结构。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院系设置和教学组织,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保证机构建设,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优化学校的教学治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治理能力,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管理效能。要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保证社会知情权和公众问责权。

(2)改革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制。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考核制度,创新学生事务管理制度,完善常态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教务公开和教学信息透明机制,落实教师学生的参与权和监督权,发挥院系和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完善产学研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本科人才的体制,建立线上教学与线下教育融合育人、科教协同育人、高水平科研支撑创新人才培养等机制,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制度保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3)深化综合改革,创新学习制度。要加强系统研究和顶层设计,继续深入探索学分制、书院制、弹性学习制度等改革。应该强调指出,学习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仅仅是学校教学和教务部门的责任,而是涉及人才培养、教师聘任、教学组织、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必须举全校之力,统筹谋划,协同探索改革。

5.营造优良的校园文化和育人氛围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人文品格和价值理念。大学文化内化于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学术品位,外显于大学的制度规范、行为方式和物质条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大学发展方向,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内在支撑。要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努力形成重视本科教学的育人氛围,为本科人才培养和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

大学文化建设要贯穿于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大学的软资源,努力形成学术自由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文化、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价值宽容的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开放文化。应强调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必须有利于促进大学主动参与社会变革,引领和推进社会进步。要重视培养本科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融入社会,自觉承担起国家和人民赋予的使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实现人生价值。

我们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要加大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力度。高等学校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规划时,要把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我们相信,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一定会取得新的突破,一批大学和学科一定会脱颖而出,屹立于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之林。

[责任编辑:陈立民]

猜你喜欢
本科教育实践路径双一流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甘肃省本科教育供给与产业结构的对接性研究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